典型调研赤水市长沙镇易地扶贫搬迁的做

赤水市长沙镇易地扶贫搬迁的做法与启示   赤水市长沙镇笃睦村官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该镇年四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共建设安置房36套平方米,安置搬迁户36户人,其中贫困户26户89人。长沙镇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着力增强“造血”扶贫能力,确保贫困户搬得出、不负债,稳得住、有收益,能发展、有事做。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三个到位”做到搬得出、不负债。政策落实到位,长沙镇召开村民小组会向贫困群众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严格农户申请、村民评议、逐级审核、张榜公示等程序,坚持“四个全覆盖”,即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回头看全覆盖、协议签订全覆盖、坚持不负债全覆盖、一户一就业全覆盖,精准确定搬迁对象36户人。总体规划到位,统筹规划建设选址、户型设计、产业布局和就业保障四个方面不放松。在房屋设计方面,注重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以矮三层坡房顶的黔北民居风格为主。贫困户根据家庭人口数量,可选择60-平方米不等户型。统一完善厨房、卫生间和简单家具,可实现“拎包入住”。成本控制到位,按照成本价出让建设用地,节省征地费用支出,严格控制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按照贫困户人均3.5万元和非贫困户人均2.7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保证贫困户搬得出,不负债。   “三大妙招”确保稳得住、有收益。农旅融合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聘请专家完成安置点所在地柏香林组乡村农旅一体化规划,通过实施旅游扶贫让贫困户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投资万元建设笃睦村标准化乌骨鸡养殖大棚平方米,年出栏乌骨鸡12.6万羽,按照纯利润5元/羽计算,年收入63万元。按照1:2:7的利益分配机制,将带动年未脱贫的25户94人年人均增收元。投资万元建设农旅一体化生态鱼塘7口,总面积亩,规划配套完善观赏区、垂钓区和养殖区。已完成投放青勃鱼、黄腊丁、江团等斤,按照平均利润10元/斤计算,年收入可达45万元。规划公共种植区域,临近安置点适当规划部分耕地作为搬迁户“QQ菜园”,着力解决贫困户搬迁后的“失地”问题,贫困户可就近种植蔬菜降低生活成本。金融扶贫助力产业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除担保抵押、扶贫贴息支持”的“特惠贷”资金,贫困户通过集中入股市国投公司壮大产业,每户每年可分红元。   “三项举措”促进能发展、有事做。增强就业能力,利用3期SYB创业培训和镇农服中心中心资源,对部分易地搬迁贫困户进行创业或种养殖等技能培训。实行就业倾斜政策,建立贫困户劳动力台帐,依托安置点附近企业贵州奇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鸡场、养鱼场和养鸡场,为贫困户提供防疫、搬运、清洁、后勤、饲养等就业岗位8个。开发安置点公益性保洁、安保员、公路养护员就业岗位5个,岗位月收入均在元以上。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规划配套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关爱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及时化解贫困户邻里矛盾,让安置点贫困户物质生活更加富裕,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几点启示   启示一:“三个到位”是搬得出的重要条件。长沙镇在易地扶贫搬迁中,严格程序精准识别搬迁群众,科学规划搬迁选址,画明红线控制搬迁成本,减少了邻里猜忌,降低了搬迁群众负担,激发了搬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启示二:“三大妙招”是稳得住的重要保障。长沙镇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推动安置点农旅融合发展,设置公共种植区域满足搬迁户“种地”情结,运用金融扶贫帮助搬迁户发展产业,有效帮助搬迁群众就业创业,消除了搬迁群众后顾之忧。   启示三:“三项举措”是能发展的重要支撑。长沙镇通过增强搬迁群众就业能力、实行就业倾斜政策和发展社会事业,增强了群众的发展能力,为群众以后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来源:《以县为单位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简报》年第56期

作者:遵义市全面小康办

实习编辑:熊希元

责任编辑:彭鸧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fengzx.com/xfsms/138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