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皮肤病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210426/8890894.html一“正月里来是新春,陕北出了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带领队伍上横山,一心闹共产……”80多年前的陕北和后来的全中国,很多人都会唱这首《陕北出了个刘志丹》的民歌。因为这首歌,人们知道了刘志丹,因为刘志丹,人们知道了南梁……年6月4日,西峰职专思政教研组全体专兼职教师、各支部党务工作者、团委负责人及团员代表、文学社负责老师及学生代表一行40多人再一次走进南梁,走进这片红星照耀下的热土。早晨九点多钟,碧空如洗,阳光明媚,赶了两个多小时车程的师生们已经整齐地肃立在南梁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纪念碑巍峨挺拔,高34.米,象征着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于年11月7日,碑座东、西、北三侧分别镌刻着为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牺牲的刘志丹、谢子长等多名烈士的英名。这一刻,时光隧道仿佛突然打通,那一头是80多年前的艰苦卓绝和刀光血影,这一头是此时此刻的肃穆崇敬和心意相通。献上花篮,表达我们对先烈的哀思;鞠躬致礼,表达我们对英雄的崇敬;颂出最美的诗歌,既是告慰前辈,又是激励后人。年10月,谢子长等共产党人发动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年10月,刘志丹领导发动太白起义,南梁游击队建立;年10月,南梁游击队和陕北游击队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成立;年,刘志丹率领红二十六军进军南梁,扫荡陕甘边界的反动武装,习仲勋等共产党人深入南梁播撒革命火种,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初具规模。此后,陕北、陕甘边两块根据地也逐渐连成一片,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长征中的党中央和各路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后来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在南梁革命纪念馆,曾经的波澜壮阔被艺术家用栩栩如生的方式加以展现,历史仿佛以激昂的状态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从惊讶到震撼,从震撼到动人,从动人到深思,从深思到敬重。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信仰的巨大魅力。走近南梁,走进南梁,你才能感受到南梁精神的鼓舞和感召。“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这是南梁精神的精髓。过去的南梁依靠这种精神挺起了中国革命的脊梁,后来者自当不遗余力地弘扬这种伟大的精神,求实开拓,不断创新。中午十二点的南梁烈日当空,早晨的清净肃穆已经被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打破。人们来到这里,是想探究已经走过百年历程的中国共产党究竟靠什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南梁,不仅仅属于我们,也属于所有人。二师生们今天要参观的第二站就是抗大七分校旧址。“抗大”,全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年7月,抗大七分校成立,校址初设在山西兴县李家湾。年春季迁到陇东地区,先后在华池县的东华池、大凤川、豹子川和合水县的平定川等地办学,学员最多时达多人。仲夏时节的抗大七分校旧址静谧安然。22口窑洞和宽敞的院落,这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曾经的抗大七分校的全部。每一口窑洞就是一个展室,从建校到停办,22个窑洞将这所学校在这里经历的多个日夜讲述得真切感人。如今的抗大七分校四周青山连绵、绿树环绕,早已看不到前辈们曾经在这里学习、生产、战斗的痕迹,但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应该记得,曾经有多颗火热的心脏在这里跳动。他们把笑声留在这里,送上云霄;把汗水撒在这里,融入泥土;把精神刻在这里,时时处处。旧址后面的半山腰上有一座砖塔,据说建于北宋元符二年,距今将近年。它是最公正的历史见证者,既见证了过去,也见证了现在。年7月1日,随着最后一批学员离开华池,抗大七分校停办。数千名学员就是数千颗种子,我们不知道他们最后在什么地方落地生根,但我们知道现在的青山绿水与他们有关,未来的星辰大海与他们有关,就像与现在的我们有关一样。三陕西南泥湾,甘肃大凤川。师生们今天参观的最后一站是大凤川军民大生产纪念馆。年至年,由于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与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及各抗日根据地的生活遇到了极为严重的困难。年4月,为了渡过抗日难关,八路军三八五旅七七O团遵照中央命令进驻华池县大、小凤川,垦荒屯田,保卫边区,建设边区。“解放区呀么嗬嗨,大生产呀么嗬嗨,军队和人民西里里里嚓啦啦啦嗦罗罗呔,齐动员呀么嗬嗨……”人们耳熟能详的《军民大生产》就是从这里诞生并唱响全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句话其实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八十年前。一群年轻的士兵满怀坚定的信仰,开荒种地,保卫边区。他们利用当地有利资源,开展饲养、采集、挖药、割漆、酿酒、纺织等各种副业生产,并成功栽培了水稻,在贫瘠的土地上创造出粮食满仓、蔬菜有余、牛马成群、猪羊满圈的奇迹,以辉煌的成绩造就了“延安的南泥湾,庆阳的大凤川”。身处此时此地,我们应当心怀感恩,赖有他们,山河重整,鹰击长空。纪念馆内,“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几个大字闪闪发光,我们不禁想起了总书记说的那句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岁月流逝,时光不老,有些话永远都是真理,永远都要铭记在心。凤川无言,但她分明告诉我们,活着需要粮食,更需要精神。落日霞光,清风拂面,喧嚣归于寂静,师生们踏上归途。生活在这个时代,至少要去南梁两次,一次把灵魂放在那里,一次带上灵魂赶路。思政组供稿摄影|王若琳
西峰职业中专
厚德尚能博学笃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fengzx.com/xfstc/13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