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北石窟寺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西南25公里的覆钟山下,蒲茹两河交汇处。营建于北魏时期,后经西魏、北周、隋、唐、宋各时期的不断增凿,现存大小窟龛个,石雕造像身,石碑8通,阴刻和墨书题记余方,遗存壁画彩绘90多平方米,古建遗迹3处。于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32窟
第32窟位于北石窟寺主窟群南段中层,是北石窟寺唐代洞窟中规模最大,内容较丰富的洞窟之一。该窟为平面不规则长方形平顶中心柱大窟,西壁凿有三个竖长方形窟门,南端与第34窟凿通,窟高2.53米、宽13.20米、深6.50米。窟内小龛和造像较多,但因风化、烟熏、人为破坏等因素,多数造像头部残损,面部漫漶不清。
第32窟平面图
窟内东壁中间开一长方形低坛基大龛,根据佛龛旁侧的题记得知,此龛开凿于武周如意元年(公元年),时任泾州临泾县令的杨元裕出资兴造。龛高2.50米、宽4.13米、深1.61米,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南北侧壁上雕二力士二卧狮。佛通高1.60米,面相丰满圆润,颈部刻有三道肉环,内着僧祇支,外披袒右肩袈裟,右披覆肩衣,衣纹细密流畅,左手置于腹前,掌心向上,右手扶膝,结跏趺坐于束腰叠涩式须弥座上,造型比例适度,动态自然,衣纹流畅。弟子残高1.45米,身材修长,外披袈裟,双手抱于腹前,右侧弟子跣足,左侧年老的弟子脚穿大头鞋。菩萨残高1.47米,上身袒露,帔巾自双肩搭下垂地,下着衣褶细密的羊肠大裙,轻盈柔软地贴附在身体之上,表现出动人的躯体轮廓和曼妙身姿,腰裙外翻,整个姿态正是盛唐时期极为流行的三段屈曲式站姿。龛南北两壁各雕一力士,残高1.46米,上身袒露,下着战裙,左手叉腰,右手上举,肌肉怒突,双脚跨立于山行台上,战裙向外飘摆,具有明显的“吴带当风”特征。
第32窟如意年大龛
第32窟如意年大龛南壁力士
窟内北侧留存有中心柱,四面开龛,其中西面佛龛保存较好。
第32窟中心柱
第32窟中心柱西面龛线描图
佛龛呈平面长方形,圆劵顶,龛口两侧雕成方形立柱,柱头雕一斗三升上承额枋的木构建筑形式,佛龛高1.70米、宽1.86米、深0.60米,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残高1.30米,内着僧祇支,外披袈裟,结跏趺坐于束腰座上,左手扶膝,右手置于腹前,身后浮雕舟形背光及圆形头光。弟子残高1.02厘米,双手抱于腹前。菩萨残损严重,南侧菩萨左手持净瓶,北侧菩萨双手似扣于胸前。弟子菩萨均侍立于两侧圆台上。
此窟造像精雕细琢,工艺精湛,佛、弟子、菩萨、力士等造像,衣纹质感柔和轻薄,为典型的“曹衣出水”样式,人物形象似乎已经脱离了宗教中的神秘气息,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风貌,进一步诠释佛教造像走向民族化、世俗化和人性化的艺术形式,堪称北石窟寺唐代造像之精华。
原标题:《北石窟寺丨第32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