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年庆阳市天气气候新闻发布会在庆阳市气象局会议室举行。
庆阳市气象局分管业务领导、调研员朱晓晖主持会议。庆阳市气象台台长路亚奇、西峰农试站站长周忠文出席会议并回答记者提问。
主持人:
大家上午好!
年末岁首,我谨代表庆阳市气象局对各位在百忙中参加庆阳市天气气候新闻发布会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市委宣传部、市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成员单位市应急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市林草局等单位的负责同志,甘肃经济日报、陇东报社、庆阳广播电视台、掌中庆阳、看清网等新闻媒体的朋友们。
在过去的一年里,庆阳市气象局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需求,加快科技创新,努力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气象事业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砥砺前行,部门合作不断深化,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高效开展,预报预警和气象服务工作成效显著,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福祉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年我市天气气候复杂多变,灾害性天气多发,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对此都十分关切。今天邀请各位参加此次新闻发布会,主要是通报年全市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分析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强与新闻媒体和相关单位的工作交流和互动,强化信息发布和共享,并通过你们使社会各界从更深层次了解我市的天气气候特征,趋利避害,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减轻气象灾害损失,提高工农业生产经营效益,助力乡村振兴,提升社会公众幸福感。
首先我们请西峰农试站站长、高级工程师周忠文介绍全市基本气候特征,分析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
周忠文:
媒体朋友们,大家好!下面由我向大家介绍庆阳气候相关情况。
一、庆阳市基本气候特征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最东部,陕甘宁三省区的交汇处,系黄河中下游黄土高原沟壑区。习称“陇东”,素有“陇东粮仓”之称。我市地处季风边缘地带的大陆腹地,受季风影响明显,属大陆性北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过渡区,形成了庆阳冬冷多晴,夏热丰雨,冬半年多西北风,夏半年多西南风的气候特点,属旱作雨养农业区,是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我市气候主要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1、气候温凉、昼夜温差大、热量资源丰富;2、气候干燥、降水少变率大、时空分布不均;3、气象灾害种类多、灾情重,干旱、暴雨洪涝、冰雹、霜冻、大风、雷电、寒潮、沙尘暴等气象灾害都时有发生,对工农业生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危害较大。
二、半个世纪以来庆阳市气候变化特征
(一)暖湿化明显,预计未来仍将持续。
半个世纪来,我市气候变化特征主要是:升温幅度高于全球和全国平均水平,降水量呈波动增加趋势,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气候暖湿化明显。
预计未来暖湿化仍将持续,中等排放情景下,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模式集合预估表明,未来甘肃省气温和降水仍将继续呈现上升态势,预计至年,年平均气温将上升2.17℃,降水增加8.4%。
(二)暖湿化背景下极端降水和极端高低温增多,危害加剧。
在暖湿化气候背景下,强降水事件明显增多,气象干旱有所减少;与高温低温有关的极端事件增多,冰雹、沙尘、大风和连阴雨次数均减少。
极端强降水事件明显增多。我市极端日降水和年暴雨日数均呈增多趋势,尤其近5年来,增加了2倍以上,暴雨影响范围比常年平均扩大了近6成。区域性大暴雨次数增加了20%,大暴雨范围和强度明显扩大,短时强降水强度和高温突破历史极值,危害加重,诱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事件。
2、极端高温日数增多,范围增大。我市极端高温日数频次和范围均呈增加趋势,尤其近5年来更为明显;盛夏高温日数亦呈增加趋势。
3、低温、强降温和寒潮事件总体减少,但冷事件危害加剧。我市极端低温、寒潮、强降温总体呈减少趋势,但仍需重视如年的冰冻雨雪天气、年1月的寒潮以及年清明节、年4月的寒潮以及今冬极寒天气等极端冷事件造成的严重危害。
综上所述,庆阳市气候变化特征为:气温变暖幅度高于全球和全国平均水平,降水量总体呈波动性增加趋势,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气候由寒旱向暖湿转化,预计未来暖湿化仍将持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与西北气候变化趋势一致。
三、气候变化对相关行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与各行各业息息相关。气候暖湿化有利于作物适宜种植区扩大和提质增产;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减缓水土流失;伴随暖湿化趋势,极端强降水和高温事件增多,寒潮霜冻、强降温等极端事件减少,但强冷事件的影响加重;特色林果业和养殖业风险加大,从而削弱扶贫成效。建议抓住气候暖湿化的有利机遇,趋利避害,统筹利用气候资源,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科学应对灾害风险,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防御能力。
1、对农业的影响:作物可种植区域北移西扩,增产潜力增加。暖湿化有利于农作物和果树安全越冬,农作物适生种植范围扩大,适生品种增多,有利于种植业多样化,作物增产趋势明显,为我市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农业病虫害影响程度加大。随着气候暖湿化现象的发生发展,农业病虫害发生面积扩大,危害程度加剧。气象灾害呈现新特点,农业种植结构面临新挑战。气候暖湿化使得原先适于干旱少雨、高寒阴湿气候的避灾农业(如苹果、马铃薯、中药材及畜牧业等)面临新的挑战,种植结构和灾害防御对策亟需变革。
2、对林业的影响:在气候暖湿化背景下,监测显示,近20年来,我市平均植被指数增加,但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大于林草面积的增加,森林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是动态的,我们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承载力评估基础上,维持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3、对水资源的影响:水资源循环系统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水循环过程时刻受到周围气候变化的影响。随着全球气温的变暖,水资源循环系统在不断发生变化,气温的不断升高会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造成较大的影响,使得降雨因季节和地区而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也会影响到水资源的数量,从而影响到与水资源有关项目的管理和规划。
4、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影响:暖湿化背景宜于拓展作物种植面积和品种,利于贫困区农业发展和增收。我市贫困区多位于山区,暖湿化可使种植品种多样化,温湿条件的增加利于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促进增产增收。同时,极端气候事件导致种养殖业因灾返贫风险加大;我市极端强降水、洪涝等气候事件增多趋强,特别易导致贫困地区住房、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受损,从而削弱扶贫成效。
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气候变化可对人群健康产生多种直接或间接影响。如气候变化引起大气污染物的变化从而影响人体呼吸道和皮肤相关疾病的产生;也会使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强度、范围和传播特征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人群患病风险增加;全球气候变化使极端天气事件的强度和发生频率增加,直接对人群的生命健康造成影响;另外,全球气候变化还会对食品安全和某些对气候变化敏感的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等。
四、应对气候暖湿化建议
1、抓住气候暖湿化机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应充分顺应气候暖湿化趋势,推进植被生态功能建设和恢复步伐;实行生态公益林补偿和天然林保护机制,强化封山育林,以及进一步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逐步改善生态环境。
2、统筹利用气候资源,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针对气候变化特点,进行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调整作物种植布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推进区域绿色发展。
3、充分考虑气候风险因素,提高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防御能力。加强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开展重大工程建设和生态安全的影响评估和风险防范区划,进一步摸清灾害风险脉络,有针对性地做好多部门联合防御;加大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和巨灾保险推广应用力度,增强极端气候事件的应对能力。
4、加强气候变化监测与气候规律研究,建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机制。加强气候变化精密监测,强化气候规律机理认识与研究,提高精准预报预测以及精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公众自然灾害防控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加强中小河流洪水、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风险防范能力建设,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综合防灾减灾机制。
五、年我市气候特征及影响评估
年气候的总体特征是:年平均气温8.4~10.2℃,与历年相比各地正常,但季节转换时段变化大,春寒、夏凉,冬冷;年降水量为.6~.0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除镇原偏多22%外,其余各地均正常,但时空分布不均,春末夏初干旱,夏末秋初连阴雨;日照时数正常或略偏少。全年气候异常多变,风冻旱雹轮番上阵,寒旱叠加、暴雨、阶段性低温阴雨寡照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危害较大。
六、年我市气候预测及建议
(一)气候预测
预计年1~9月总降水量:环县~mm,华池、庆城、镇原~mm,西峰~mm,合水、宁县~mm,正宁~mm,与历年同期相比正常。
其中冬季(1月~2月)降水偏少,气温偏低;春季(3~5月)降水量偏多,气温偏高,春季第一场透雨出现在4月中旬末至下旬初,比常年略早,晚霜冻结束在5月上旬至5月中旬,接近常年。无春寒、倒春寒,有低温多雨雪时段;夏季(6~8月)降雨量环偏多,伏期有旱象;初秋9月降雨量接近常年,气温偏高。
(二)气候影响建议
1、预计年1~2月冷空气势力仍偏强,大部温度偏低。提请有关部门加强设施农业、畜牧业等抵御风雪和低温的能力,做好冬季果园管理,尤其要做好果园冻害预防工作,及时冬剪并清理落叶、落果、病枝等。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保障设施安全及牲畜安全越冬。交通运输业,应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