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Mintina
编者按-年11月的达多曼因西峰首攀入选年金冰镐奖项的初选名单。
达多曼因西峰西北壁Good-byeHappiness线路上半部分,右侧的山峰西脊路线部分沿新西兰人在年首攀达多曼因峰时的线路(隐藏在达多曼因西峰背后)延伸
照片提供:YuikeungHo
年11月,我(YuikeungHo),Siyuan(Azuo)Huang,Xiaohua(Charlotte)Yang到访贡嘎山脉,之前,我和Siyuan在五色山系进行了热身攀登(报告见下文)。从莫溪山谷出发,我们注意到垂直向达多曼因西峰(海拔6,米)顶峰延伸的清晰垂直线路,这是达多曼因峰(海拔6,米)尚无人安排的卫峰。这条路线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11月10日,从莫溪山谷海拔4,米高度的大本营向西行进,我们携带食物和装备,徒步五个小时,到达去往达多曼因峰的苫布,并在海拔4,米处的冰川区域搭建了帐篷。预报显示未来一种令人愉悦的天气意味着冰川仅有不多的积雪:冰裂缝清晰可见,幸运的是,冰裂缝的距离不长。我们在这里留宿,观察到我们位于山峰西北壁的计划线路没有雪崩或是落石的迹象。
第二日清晨,我们用时一个小时来到山壁底部的间隙。面对这样巨大的困难需要耗费一些时间,雪面太过松动而无法安全承受身体重量。我们在难度为M3的左侧区域周围行进。我们通过下端峡谷区域,这里的积雪同样并不稳定,但是随着我们继续向上攀登而变得更为坚硬且冰冻。这里还有部分闪耀的冰面部分。
天气状况完美,天空晴朗。我们在可能的地点行进,并同时安置中等程度的保护。有时,我们进行保护,但是路线下半部分的冰层很薄而且空洞,下端还有一侧很深的糖粒状积雪。冰锥毫无用处,而且岩石状况也并不理想,太过松动,或是易碎。我们无法安置太多保护装备,通常需要通过很长的空白区域。
下午六时,我们已经花费一段时间寻找适宜的宿营地点,但是没有找到平台,或是相应区域。最终,我们在岩石边缘搭建了一处保护点,,并挖开雪层覆盖的狭窄平台,在山峰海拔5,米高度坐立留宿。
早晨九点,我们再次出发,天气依然不错。我们通过闪烁冰层区域,晚间七点,来到海拔6,米高度山峰北脊的一处山脊。顶峰就在上端,但是我们决定在这里停留,一处很大的平台让我们能够躺下,放松地宿营。
第二日(11月13日)清晨,我们再次于早晨九点离开,并快速通过去往顶峰的最后两处间距。雪层柔软,我们在顶峰停留片刻,随后返回山脊。从这里,我们沿山峰西北壁反向攀登米距离,到达冰面,我们在这里安置了首个Abalakov登山扣连接的岩石栓。我们基本上沿攀登的路线下撤,偶尔向左或是向右移动,发现更好的冰层。下端,考虑到岩石或是冰面的状况均相当糟糕,寻找固定点需要很长时间。我们经过28次双绳方式回到山壁底部,留下了30米短绳和数处装备。
路线难度持续,但是除去间隙,没有真正的难度部分。我们把线路定名为Good-byeHappiness(长度1,米,难度D+WI3M°),为例纪念我们的朋友吴嘉杰和李昊昕,年,他们在巴基斯坦Lilligo峰的雪层中遇难。
编者按-达多曼因峰的首攀出现在年,但是来自新西兰的JoKippax和SeanWaters沿山峰西脊进行攀登。没有横跨通过达多曼因西峰去往主峰,他们来到山峰南侧下部的雪层覆盖区域,并从这里去往顶峰,所以西峰依然无人攀爬。
以下是年10月,YuikeungHo和Siyuan在五色山系进行了热身的山峰。
5,米山西北壁
中国四川省大雪山山区五色山系
从去往山谷的线路眺望东北部区域,(A)五色山谷,(B)5,米山和(C)约5,,米山
照片提供:YuikeungHo
年10月,我(YuikeungHo)和Siyuan“Azuo”Huang在四川省探索了一条去全新的阿尔卑斯风格线路。我们从五色山系开始,这里位于康定东南,包括拉姆色山/田海子山(海拔6,米)。我们的大本营距离康定一小时车程,位于海拔4,米高度(北纬29°555.28",东经°030.74"),这里有一处平坦的沙丘,附近有一处湖泊。
经过勘察,我们决定去往没有命名的5,米(中国标准地图)山峰漫长的西南山脊,登顶这座山峰,这里位于拉姆色山/田海子山(海拔6,米)南部。未攀山峰位于山谷上部右侧,从大本营向东-东北方向延伸。
我们在山峰海拔4,米处搭建了1号营地,沿山谷右侧的道路行进六个小时,并最终在岩屑覆盖的冰川起始区域搭建帐篷。
10月26日,我们徒步去往山峰西北壁底部,收拾行装,开始攀登。线路基本上是位于花岗岩壁的混合部分,期间有一些平台区域。从仅有数处M3和M4级别部分出发,我们完成数次横跨,并攀登一处保护状况不错的峡谷区域。尝试期间,山壁冰层很少,仅是很薄的一层积雪,无法安全踩踏。
5,米山西北壁和海拔5,米的宿营地点
照片提供:YuikeungHo
在上端区域,我们来到另外一处檐沟,这里变得陡峭,而且具有挑战。岩石变得易碎且凌乱,而且有时保护状况非常糟糕。难度部分位于线路高处:数处M4中M5+难度间距,来到一处很大,三角形的雪层覆盖平台。平台下端的间距从垂直到倾斜,沿一处烟囱状区域延伸。雪层平台,海拔5,米,并未受到落石的威胁,而且有着状况不错的积雪,让我们轻松地在岩壁旁的平摊区域宿营。
第二日清晨,我们仅携带必要的物品,并沿东北山脊行进。线路变得柔和,两小时后,我们站在顶峰(约北纬29°5549.13",东经°37.55")。遗憾的是,我们把自己的手机和海拔高度手表留在宿营地,无法测量山峰海拔高度。总之,我们预计这里的高度约为5,米。我们返回留宿平台,随后沿路线返回,在同一日到达山峰1号营地。
整个攀登过程,我们没有看到落石,而且大多数时间能够安置不错的保护装备。我们写到了一系列从0.2至2型号的凸轮,还有尺寸更小的装备,并使用攀岩装备(没有岩锥)进行双绳方式保护下撤。线路长度约米,我们给出D+M5+的定级。
信息来源:Yuikeung(Kenneth)Ho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