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庆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早在多年前就有了早期农耕,因此被称为世界农耕发源地。还是中国第一块旧石器的出土地,是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今天的庆阳更是不得了,是中国著名的陇东粮仓,国家级陇东大型能源化工基地,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蕴藏富集区,闻名遐迩的长庆油田就发源于此。也许就因为这些,庆阳成了甘肃第二大经济体,并在很多方面远超甘肃老牌第二大城市天水,成为名副其实的甘肃第二大城市。
但因庆阳的人文、地理位置各方面更与陕西接近,庆阳很多人心中拥有更多的陕西情节,并且一直传言庆阳并入陕西。确实,庆阳在历史上曾几度属于陕西。但庆阳并入陕西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说别的,就单拿庆阳经济总量在甘肃的分量这一点,几乎没有人同意庆阳并入陕西。而且从年开始,发源于庆阳的长庆油田油气总当量成为我国产量最高的巨型油气田。
北石窟寺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覆锺山下,海拔米,为甘肃省四大石窟之一。其始建于北魏年间,历经数十个朝代增修扩建,形成了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存窟龛个,石雕造像身,还有众多的碑刻和题记。石窟开凿在长米,高20余米的覆钟山崖壁之上,石窟分上中下三层,其中以一百六十五号窟为最大,它是以七佛为内容的大型窟。除此而外,还有号窟的北周造像,显示了敦朴厚重的风度。北石窟寺以唐代窟最多,最有代表性的是32号窟。窟内的大小雕像面容丰腴,秀目含情,飘然欲动,姿态动人,堪称盛唐艺术精品。
窑洞民居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甘肃庆阳黄土同整个黄土高原一样,是风成土状堆积物,距今已万年。因黄土层深厚,土质密实,极适宜于挖洞建窑,数百年至千年不易倒塌。千百年来,窑洞一直是庆阳人民的重要居所。窑洞民居窑洞类型很多,但按大类分基本上有三种,一是明庄窑洞,它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齐,然后修庄挖窑洞,有一庄三窑和五窑的,也有五窑以上的。二是下沉式地坑院窑洞。这种窑洞都在平塬大坳上修建。三是箍窑,箍窑一般是用土坯和麦草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卷窑顶而成。窑顶上填土成双面坡形,远看象房,近看是窑。
楼房子遗址在甘肃省庆阳市环县,该遗址因毛野人居住过的地方而闻名于世。在该地二级阶地上的灰绿色淤泥砾石层中,共采到披毛犀虎野马野驴,北京斑鹿河套大角鹿盘羊原始牛等分属17个属种的动物化石,以及件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和4件骨器。石器有石核石片,尖状刮削器,三棱尖状器等,这些化石和石器。后经考证,楼房子遗址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人类遗存,据所获化石与蒙萨拉乌苏动物群相同,时代应为更新世晚期,距今约3万年。
南佐遗址位于甘肃庆阳西峰,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现存9处大型夯土台基,北部1处大型建筑一号基址已发掘。一号基址为地面建筑基址,长方形。三面有夯筑木骨墙。房址中央有东西向隔墙,将房址分为两部分,墙体开三个门道,通连前后,形成前堂后室结构。后室近隔墙有大灶,墙上抹草拌泥,并经烧烤。房址地面为白灰面。房外有散水台,台外还有排水沟,台、沟均经烧烤。南佐遗址发现的大型建筑基址,结构宏伟,与甘肃秦安大地湾大型建筑基址相近,表明它是泾、渭地区又一处高等级的中心遗址。
华池双塔寺位于甘肃庆阳华池县,双塔寺是一处佛教寺院。寺院历元、明至清乾隆年间废弃。现存寺院遗址主要有三圣殿、三门殿、伽蓝殿、双音阁、钟楼等建筑的残墙与基础及两座造像塔。造像塔通体遍雕佛、菩萨、弟子、供养人,伎乐天等造像,还有涅槃等本生故事,全塔造像多达余身。二号塔造像较少,全塔身,塔高13层11.98米。双塔造型秀丽,结构严谨,雕凿细腻,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无名工匠精湛的工艺技巧和完善的艺术造型,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年出土了石碑、经幢、陶石建筑构件等文物多件,标本件。
周祖陵森林公园位于甘肃庆阳东山,因山顶有一座著名的墓冢,周先祖不窟陵而得名。不窟失为农官之后,西徒定居今之庆阳,在陇东庆阳一带创建了华夏文明的农耕文化。由于他功绩卓著,死后人们把他葬于此山。山顶周祖文化区,总体布局严谨规范,错落有致。肇周圣祖牌坊正面有,肇周圣祖四个刚劲大字,字的两边四个柱子上刻有两副对联。牌坊的背面有钟灵毓秀四个大字。穿过牌坊,正面就是周祖大殿,大殿建于平台之上。殿内正面有周先祖不窟,儿子鞠陶孙子公刘三尊雕塑神像,像高2.8米,体态逼真,栩栩如生。殿内两侧还有庆节、皇仆等十尊画像,整个大殿显得典雅、肃穆。周祖大殿的西北角为周祖不窟的陵亭。亭后是周祖碑亭,石碑正面有的周祖陵三个大字。
小崆峒山位于甘肃庆阳董志乡,因与崆峒山有渊源关系,并称姊妹山而得名。又因镇山之神,无量祖师殿和山势呈凤凰卧巢状而称无量山、凤凰山。小崆峒三面环沟,北接大原,南北狭长,山势巍峨险峻,坡道崎岖,沟底有清泉流水,山腰树木茂盛,气候宜人,环境优雅。据考证,明崇祯年间,就有人在此刻像立碑,焚香许愿。建成北台无量大殿、中台玉皇楼、南台观音楼等庙宇,并在两侧崖畔开凿窟洞数十孔,建龛塑像,绘制壁画,供奉神灵。附近群众及佛道僧众广植松柏,种柳栽杏,每年农历三月三日这里举办庙会,香客游人纷至沓来,敬神观景,游山朝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