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河,是一条被历史遗忘的人祖文化区,今人谁也不会想到这里积淀着上万的文化历史。
蒲河位于庆阳市西南部,贯穿于环县、镇原、西峰、宁县四县区,其上游古称“黑水”,其核心文化是镇原境内的太阳池、白马池、翟池积淀的新石器时代的上古文化,这三池形成的时代并非镇原县志记载的百年历史。其太阳池是燧人弇兹氏之一的太婼族少鵹部故地,约有1.1万年历史。
太阳池是泰山太阳文化的源头,是世界扶桑文化源头的若木之地,是女娲黄土造人的传说地,是万年养蚕历史的传说地,是西王母文化的源头地,是月氏道丝路文化的起源地,是炎帝共工氏与红河赤水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蒲河众多文化中,本文先谈谈西峰蒲河西王母文化。
一、蒲河西王母文化的渊源与发展流向
西王母神话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其亦神亦祖的形象,前后贯穿中华文化年,在陇东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距今1.1万年至年前繁衍于镇原太阳池,年至年前发展于西峰蒲河川,年至年前移居泾川玉都,年至年之间落居泾川县回中山。
蒲河西王母文化,包含了少昊金天氏文化与颛顼文化,在中华历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蒲河西王母文化,前承太阳池太婼圣母文化,后启玉都一带一路的月氏道丝路文化。蒲河古名“蒲水”,其前身称“婼水”,是若水、弱水之根源。
西王母是“西貘”、“西末”一词的演变,“末”系第二代女娲氏的名字。“且”是女娲生母的名字,“姐妹”一词即“且末”二字的演变。“且末”民族是西王母部落的分支,是月氏民族的前身。西王母神话出自“西貘”文化的演变。
余振东先生所著《庆阳香包》序言中的“西貘族”记载,即《山海经》海内西经的“貊国”,《山海经》的“弱水”即婼水,是蒲水的前身;“后稷之葬”即庆城周祖陵;“大泽”即太阳池,也即海内经中的“若木”。大荒西经的“三青鸟”即燧人弇兹氏,其“常羲生月”是扶桑文化的演变,其西山经的“玉山”即泾川玉都镇,这些文化信息中都包含了厚重的昆仑西王母文化。
蒲河是西王母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距今年前西王母族女娲氏后裔有蟜氏北迁桥山山脉,留下了乔河、乔川地名,北洛水的源头因之称为“若水”,其族繁衍了炎黄部落;距今年前西王母族,因受黄帝族的压迫,一支向西发展到湟水流域以至河西走廊,称之婼羌族、且末族,其后裔称之月氏、乌孙,在月氏古道留下了弱水、黑水之名,留下了合鵹山、焉支山名,在西域留下了婼羌古国、且末古国、焉耆古国名。其一支流向西南,在西蜀留下了纵目的蚕丛文化与三星堆青铜器扶桑文化及玉凤文化,其发展至川滇交界的永仁县、仁和县,留下了白马苴却文化。
西王母族在月氏古道的河西走廊,留下了年至年的民乐永固城、临泽昭武城、甘州黑水国遗址、高台骆驼城遗址、山丹四坝滩遗址,这些遗址纪录着婼羌先民及其后裔月氏民族的生活履痕。从月氏后裔康居、大宛及至贵霜帝国等民族的发展脉络,显示出西域古国与中原民族同根同源,揭示出月氏古道年丝路文化。
敦煌文化,只是西王母文化东西融合交流汇通的节点。敦煌是月氏古国的国都所在地,月氏国利用其地理优势,操控丝路玉帛贸易数千年,西王母是月氏先民的宗神,月氏国最强大的时候,拥有10万军队,在商周时代其势力从西域直达陇东的泾川玉都。“月氏”又称“郁郅”,是今庆城县的古名,史书上把“月氏”也记载“禺支”,或称月氏道为“玉丝道”。
先秦时代的《管子》记载,“禺氏”人当时手里有不少高级玉器,希望能以白璧和中原王朝做生意,“然后八千里之禺氏可得而朝也”。“禺氏”即月氏民族,这里是说春秋时代里之外的昆仑山生产玉器的禺支人,希望朝见周王,并可成为朝觐纳贡的友邦。这些记载均证明,中原与西域的丝路贸易源远流长。
二、对西王母后裔月氏民族的追溯
从古今学者姚思廉与何光岳的论述中,均证实西域的且末、桑珠、婼羌古国与蒲水西貘扶桑文化悠久的渊源。大月氏是一个顽强不屈而又知进退的民族。在匈奴人之前,月氏人统治着西域南北两道和整个河西走廊。秦朝末年,匈奴王曾把少年时代的冒顿作为人质放在月氏国,以示对月氏国的友好。后来冒顿的儿子老上单于把月氏人赶到了西域伊犁河,月氏人打败了乌孙人。乌孙人勾结匈奴报复月氏,把月氏王的头盖骨做成了酒杯。
月氏人悲愤西迁,在阿姆河北岸休养生息时,西汉王朝派遣寻找大月氏的张骞与甘父一路追上了他们。当月氏人听到汉武帝邀他们回居河西走廊,帮他们复仇时。月氏女王很冷静,她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放弃仇恨,另谋发展,让陷于匈奴13年的张骞白跑一趟。张骞走后,忍辱负重的月氏人越过葱岭,赶跑了大夏人,重整旗鼓,再度崛起。建立了贵霜帝国,充当了大汉与罗马之间经济贸易的坐收渔利者。大部分学者称大月氏为“吐火罗”人的后裔,实则吐火罗人是大月氏昭武九姓之一的火寻氏后裔。
放弃仇恨,化干戈为玉帛,也许是月氏人的格言,因为“玉帛”,是月氏人几千年的生意经。大月氏人的贵霜帝国曾与汉朝、罗马、安息帝国齐名,活跃于公元1至5世纪的世界舞台。月氏人很会选择特殊的地理位置,扮演了数千年的中间商。这也是月氏人的智慧,无疑也对世界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他们的经商,比中原帝国的闭关自守高明多了。他们经济贸易的发达,带动了冶金等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中原民族科学技术的进步。月氏人南下南亚,东进中原,西经安息入罗马帝国,把东方的丝绸、香料和各种奢侈品运到印度和罗马,把罗马人的武器运到东方,中国则从中亚获得了蚕豆、石榴、番红花、核桃等。
月氏人又是西方佛教文化的发展者,东汉末年,来汉地传佛法的多数是大月氏人、康居人、吐火罗人和安息人。
大月氏人在贵霜帝国时代,使西方的佛教思想与希腊艺术相结合,塑造了让后人尊崇的佛祖形象,在佛教与文化艺术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堪称佛像艺术的瑰宝。印度早期的佛教艺术中,并没有佛陀释迦牟尼的形象,因为早期佛教思想认为,佛陀具有神圣性,不能表现其具体的相貌,一般以象征的手法在纪念佛陀的地方雕刻法轮、菩提树,或佛陀的脚印等。贵霜帝国的中心区域巴克特利亚曾长期受希腊人统治,希腊的艺术精神在该地区影响深厚,佛教思想与用人体来表现神的希腊艺术精神在该地区结合,诞生了影响深远的佛像艺术。敦煌文化的佛教艺术,也源于月氏人贵霜佛教文化的影响。
从中华民族文化的角度去看莫高窟的多元文化,浑厚的中国神话文学,仍然是其主要脉络。在开凿石窟时,中国神话文学已流入西域与河西走廊达数千年之久,西方绘画、建筑、音乐等艺术,也相继流入西域,所以敦煌莫高窟的文化艺术,实为东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高度艺术。在第窟,窟顶的壁画内容非常丰富,西坡画阿修罗,四目四臂,手托日月,裸身立于大海之中,水不过膝,身后是须弥山忉利天宫,两侧有雷公、电母、风神、雨师、乌获、朱雀、羽人;东坡是二力士捧摩尼宝珠,两侧是飞天、朱雀,下有胡人与乌获百戏,及龟蛇相交的玄武和九首人面兽身的开明;南坡画道教题材的西王母,乘凤辇浩浩荡荡地巡游天列,下方有狂奔的野牛、黄羊和虎;北坡画道教题材的东王公,乘四龙车,下方绘山林、黄羊等。壁画突破了佛经的束缚,融入了道教的内容,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的佛教文化相互融合的典型反映。
三、月氏先民对丝路文化的开拓
在沧桑多变的历史年代,月氏人能够独领月氏道经济命脉数千年,自有其高明的统治手段。婼羌、且末、楼兰及月氏民族在商代之前,也许是同一个整体的原始部落。这些古国名称也许是与塞种人融合之后的分支。
早在先夏时代,位于张掖临泽的月氏国,分衍出的大宛、康居、焉耆、且甘、且弥、且兰、米兰、楼兰等国,成为后来丝路古道的主力军。那时一个城廓就是一个古国,其生生灭灭,如同午夜星空变幻多彩,让人眼花缭乱,但是从这些民族崇拜的图腾与传承的姓氏,依然可分辨出其家族的源流。
月氏人最多的是弥姓、芈姓、米姓、靡姓,又有安姓、康姓、石姓、蒯姓、何姓、毕姓、史姓、穆姓、曹姓、火寻氏、戊地氏等。虽经年岁月的时移世易,及至隋唐时代,月氏人的后裔仍然有人活跃于西域丝路或者成为中原政权的官员,史书上称他们为“昭武九姓”。临泽县原文联主席刘爱国先生在他的散文集《月氏寻梦》中,称临泽昭武城为月氏王庭所在地,其作品成为最早研究月氏上古文化的引子,作者从人类学的角度,追寻出月氏民族远去的历史画面。
蒲河先民西王母后裔月氏人的繁衍史迹,揭示了丝路古道闪光的文化坐标——玉田(玉生产的于阗)—玉门(当地豪酋玉器赋税关卡)—玉都(泾川玉都乡玉器易市)—长安西市。这是古代丝路月氏道的幸留记忆。
传说多年前的尧舜时代,世居于河西走廊的月氏人,用骆驼把于阗玉石运往尧舜帝都,交换中原的丝绸。当代有很多考古结果,也证实了这个传说。先夏时代,货币尚未普遍流通,民间贸易的方式,只是以货易货。贸易的地点叫“易市”。有玉的流出,就有丝织品的交换存在。玉的暴利,调节着民间玉绢市场的运营。中原历代王朝对西域的管理,只代表其统治力量的强弱,并不代表丝路贸易的兴衰。
四、追寻月氏古道的踪迹
《光明日报》年3月21文载,欧洲学者在古埃及一女性木乃伊上发现了丝绸,属于商王朝末期的公元前年前后。《人类文明编年纪事》记载:“公元前年,埃及使者到中国。”这些信息都证明了,早在年之前的商代,中国的丝绸就通过月氏道到达了欧洲。通过周朝地图上的“月氏”地名,也可说明丝绸之路在夏商时代早已开通。当时,居于河西走廊的月氏人,是必然的丝路经营者。
月氏道东端曾是西王母古国的国都玉都(今镇原西南泾川县玉都镇),如果说汉武帝拜会西王母的地方是今日泾川西王母宫,庆阳相邻的玉都地名,当始于先夏时代。这是中国最早的玉帛贸易通道,也是西王母文化的传播通道,昆仑山名由此从东往西,最终落定在西域葱岭。月氏道产生在西汉置酒泉、武威郡之前,是先秦时代河西走廊的代名词。河西走廊曾被匈奴占领80余年,此前一直由月氏人统治。月氏道有过它的峥嵘岁月,留给后人的只是一个缺少文字记载的名字。
寻踪月氏古道,西起玉田(和田)—民丰—且末—若羌—敦煌—瓜州—玉门—嘉峪关—高台(南华)—临泽—张掖—山丹—永昌—武威—景泰(石门)—平川(水泉)—海源(郑旗)—固原(城阳)—彭阳(川口)—镇原(郭塬、平泉)—泾川(玉都、罗汉洞)—窑店—长武—彬县—太峪—永寿—乾县—店张驿—咸阳古渡—长安西市。
翻阅历史地图册,这是一条与玉文化紧密链结的先秦丝路古道。
商周诸侯对玉饰品的看重,给了月氏人发财的机会。其时,不论祭祀、各种礼仪、朝见君王,都必须佩戴玉饰品。帝王贵族死后陪葬玉器,而且成为一种礼仪制度。中原贵族对玉的宠爱,诱使着月氏道上一批批走西口的中原人,连后来的周穆王都羡慕月氏国的强大。此时,中国的丝织品罗、帛、纱、绫、绢、绮、纨等已花样繁多。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49克“禅衣”,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丝织技艺的高超,早在夏商之前就扬名于西域,丝织品贸易给了月氏人双向盈利的机会。
年河北满县出土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王妃窦绾的金缕玉衣,震惊世界,周恩来总理安排郭沫若亲自前往考察。这副金缕玉衣共用玉片片,全部由新疆和田白玉、青玉组成。整件玉衣设计精巧,做工细致,拼合得天衣无缝。两汉至唐宋时代,由于和田玉享誉中原,用量极大,所以一直是民间玉绢商贸活动的杠杆,驱动着中西文化的交流。窦绾小汉武帝15岁,是刘彻兄长刘胜的王妃,她身上做工考究的和田玉殓服,证实中国丝路贸易早于汉武帝数千年,由此否定了张骞开拓西域,肯定了庆阳婼羌先民早在先夏时代就开通了一带一路的玉丝贸易通道。
五、蒲河西王母庙是西域古老民族宗社
今日的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地域,都是月氏人后裔康居、大宛民族的故地。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乃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城市,有年的历史,撒马尔罕的建城历史证实着丝路文化的峥嵘岁月,善于经商的月氏人后裔康居人、粟特人把撒马尔罕建造成一座美轮美奂的都城。庆城县西汉时代的甘延寿讨伐西匈奴,曾率汉军到达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市诛灭西匈奴,留下了“犯我大汉,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自东汉班超出使西域,收服55国全部归汉,大唐时代中亚5国隶属于中原王朝。唐高宗永徽年间(年—年),大唐帝国在康国撒马尔罕置康居都督府,当时中亚的西突厥一带属大唐帝国的西域边陲,与古伊朗的波斯帝国相邻。
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中说:“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亲切。”
一层层黄沙掩埋了昔日丝路的辉煌,大自然惩罚了人类,楼兰古国的消失成为千古之谜。从西安大唐西市到中亚撒马尔罕万里丝路上的袅袅孤烟是谁燃起?是谁把齐家彩陶文化带到了西域大漠?关陇之地的黑水、婼水之名因何而移向河西走廊?是谁留下了河西走廊年的黑水国遗址?临泽昭武古城的月氏先民今在何方?骆驼城棺画为何能有东夷文化的扶桑树和太阳鸟?是谁年前把和田玉带到了四川三星堆?又是谁年前把和田玉埋藏在河南殷墟妇好墓?“化干戈为玉帛”是谁留下如此壮美的语言?一带一路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研究课题。
史书上记载了周穆王、汉武帝两位帝王拜会西王母,两者间隔余年,通过各方面的资料分析研究,周穆王会见的西王母是位于河西走廊的月氏女王,汉武帝会见西王母的时代,大月氏民族已经在中亚建立起贵霜帝国,与大汉帝国、安息帝国、罗马帝国进行经济贸易。由此证实,汉武帝曾11次拜会的西王母,是泾川王母宫的女巫扮演的西王母替身。
蒲河西王母庙原址,即今显胜乡毛家寺塌毁的庙宇,具有数千年的传承历史,大约在宋元时代融入佛教文化,称之毛家寺。30年前的年,编者担任西峰市科协副主席期间,曾在蒲河负责西峰市蔬菜基地建设,对蒲河历史文化有过详细的田野调查,蒲河王母庙与玉都王母庙、镇原县城王母宫的文化根系一脉相承。今日西峰显胜庙也是西王母文化的原始传承,其最早供奉的牌位有“太阴月府娘娘之位”,也有“日宫太阳天光圣君之位”。
在一带一路丝绸文化的深化研究中,重建西峰蒲河王母宫十分有必要,给中亚民族创造寻根问祖的宗庙大堂。(《上古庆阳》作者窦彦礼)
窦彦礼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