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明光市ldquo陆郢经验rdq

群众既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孕育智慧和创造价值的主体。安徽省明光市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紧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大力推广“陆郢经验”“腰庄做法”等当地群众创造的经验和智慧,既充分尊重了群众首创精神,又创造性地将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农民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明光样板”。

尊重群众首创催生一批典型示范

如何有效组织和发动群众参与,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难点和困点。明光市苏巷镇陆郢自然村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村民理事会唱主角,自发组织村民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并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乡村自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破解了环境整治难题,实现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被誉为“陆郢经验”。

“陆郢经验”具体为:该村结合实际情况创新探索“村民理事会+”,实现“五化”。

实行“村民理事会+村民参与”,实现乡村治理自治化。村民理事会在村党组织的领导和村民委员会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党员和乡贤的模范引领作用,多方调动村民内生动力,共同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

实行“村民理事会+示范带头”,实现村民投资投劳无偿化。村民理事会成员先从自家做起,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村民,理事会成员曹佩林在没有要一分钱补助的情况下把自家影响修路的两间瓦房拆除。村民们在理事会的带动下出资出力,主动筹资5.5万元用于人居环境整治。

实行“村民理事会+村规民约”,实现村庄日常管护制度化。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将日常管护制度化,理事会成员实行责任分片制度,确保管护无死角,同时,积极发动村民参与其中,互帮互助,互相监督。

实行“村民理事会+服务引导”,实现村庄隙地经济化。引导村民改种果树,帮助种植大户流转闲置土地发展经济林,提供从购买果树苗、育苗施肥到跟踪管理的全方位服务,实现人均增收元以上。

实行“村民理事会+项目支持”,实现资金投入节约化。理事会积极争取苏巷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几年来,共争取项目资金多万元,用于安装路灯、硬化道路、新建公厕和垃圾房等,仅为一个中心村美丽乡村建设资金量的1/8左右。

涧溪镇白沙王村腰庄组在当前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坚持群众主体、党员带头、就地取材、厉行节约、记住乡愁原则,实行“五制五化五提升”工作做法。

推行“五制”

门前三包户长制。腰庄组户村民,家前屋后人居环境实行包卫生、包绿化、包管理的户长制。

项目申报竞争制。目前腰庄组成功申报道路提标扩面和“一事一议”项目两个。

村民理事推选制。村民推选出4名声望较高的村民、老党员、村干部等成立理事会,统筹协调腰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党员带头示范制。党员带头拆除自家旧房屋、旱厕和垃圾堆,党小组成员做好村民思想工作,党员带着干,群众比着干。

荣誉表彰激励制。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好庭院”等评选活动,树好文明新风尚。

开展“五化”

村庄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

硬化村内主干道路米;安装27盏路灯;栽植树木棵,种植花草平方米;成立保洁专业队伍每天对村庄进行保洁;铺设入户路、下水道等米,拆除无功能房屋36间、破猪舍、鸡圈80间,总面积3多平方米。清理各类垃圾、杂草多吨,自发编制菜园栅栏余米。铲除粪堆多个。今年完成户厕改造22户,整个村庄户厕改造全部完成,新建公厕1个,新建休闲广场一个平方米。目前腰庄人居环境整治共投入资金万元。

实现“五提升”

农村垃圾治理提升农村污水整治提升畜禽规范管理提升村庄隙地利用提升村民幸福指数提升

“陆郢经验”“腰庄做法”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村民理事会作用的发挥,更加充分地调动了群众自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的积极性。明光市在推广复制“陆郢经验”“腰庄做法”、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过程中,始终把村民理事会作为要素保障的重中之重,从选好带头人着手,所有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均建立了一支能力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村民理事会,并在荣誉上发“奖状”,在物质给“奖励”。各地也正是通过村民理事会来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激发群众“自己的事自己办”的主人翁意识,汇集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强大力量。

通过推广复制“陆郢经验”“腰庄做法”,催生了一大批接地气、效果好的新典范,放大了示范引领效应,推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创新中持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如,苏巷镇吉庄行政村坚持采取“党小组长+村民组长+村民理事会长”的“三长合一”工作机制,念好“减、建、管”三字经,全村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潘村镇紫阳村南曹组倡导村实行“总户长+片户长”的“户长制”,户长分片包户,不但领着群众干,而且还为非常住户房前屋后环境整治提供无偿服务。目前,全市已累计创建风貌优美、特色鲜明、民风淳朴的特色精品自然村25个。

坚持规划引领落地一批惠民成果

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明光市进一步完善了城乡空间布局、优化了村庄布点规划,在尊重群众意愿和建议的基础上,逐镇逐村制定乡镇街道政府驻地建设区、中心村建设、自然村庄整治或建设规划方案。对镇村建筑风格、乡土风情、村落风貌、田园风光、特色产业等进行个性化指导,努力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全市应整治乡镇街道政府驻地建成区、所有布点中心村均完成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行政村(社区)共划分集聚提升类村庄个、过渡暂留类村庄个、搬迁撤并类村庄个,明确纳入整治范围的村庄个。

坚持分类实施,全域推进。通过持续发力与不懈努力,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5个乡镇街道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全部完成,实现应整尽整;建成36个省级中心村,占布点规划总数的82%;自然村庄整治一档全面铺开、二档示范先行,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部开展了村庄清洁行动,个自然村庄完成了“五清一改”。全市镇容村貌日益靓丽,农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突出整治重点做实一批规定动作

扎实开展“五清一改”,消除“脏乱差”。从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村庄环境卫生难题入手,以“清洁村庄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坚持“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家家动员、户户动手,全域实施“五清一改”。截至目前,全市清理沟渠处、农业生产废弃物1.5万吨、乱搭乱建户、废旧广告牌个、无功能建筑6.4万平方米。

扎实推进“三大革命”,促进“洁净美”。坚持“畜禽养殖场、种植大户、农户改厕”三方有机结合,同步实施厕所粪污无害化治理、资源化利用。今年5户农村户用改厕年度任务已全面完成,因地制宜新建公厕19个,首批6个吸粪车已配备到位,有效解决了粪污“出口”问题,避免“二次污染”。全域开展无垃圾专项治理,全面推行“户集中、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运营模式,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得到无害化处理。全市所有乡镇街道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运营(或接入市政污水收集网管),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

在推深做实上述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坚持“因村制宜、量力而行,适地实用、就地取材”的原则,以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开展村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等自选动作,适度提升村容村貌。

倡导文明新风挖掘一批乡土文化

树好文明新风。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全过程,大力开展“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农户”“美丽庭院”等创建,广泛开展“五好家庭”“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倡导文明新风、共建清洁家园。

突出村民自治。各地以村民理事会为主体,以环境卫生为重要内容,通过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形成符合本村实际、具有约束效力的村规民约,发挥其“软法”作用,规范村民日常行为。借鉴“枫桥经验”,创新建立乡村“综治户长制”,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全市共创建各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共87个,其中安徽省级8个、滁州市级26个。

挖掘乡土文化。注重挖掘、提升乡村文化要素,深度发掘农耕文明、乡村传统、特色文化,发掘继承创新雅俗共赏、兼容并蓄的乡土文化。组织全市17个乡镇街道以“村晚”为重点,全面开展群众性节庆文化活动,今年以来,先后举办花灯大赛、“百花迎春”书画展等文化活动30多项,受益群众6万余人。

立足经济发展打造一批特色产业

坚持“变废为宝”“产村融合”,把村庄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整治紧密结合起来,做好“点上”经济文章。充分利用自然村庄隙地、废旧房屋,推广发展“百果园、花世界、两用林、农家乐、圈养禽、黄金艾”等村庄经济,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收益。如苏巷镇陆郢组“村庄经济”年收入已达20多万元。

坚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把特色产业打造与人居环境提升紧密结合起来,做好“面上”经济文章。重点做好北部“一棵菜”、南部“一棵树”、中部“一棵草”、沿湖“一盆鱼”文章,成立了六大产业协会,发展鱼蟹虾水产养殖20万亩、稻虾共作5.8万亩、蔬菜5.2万亩、经果林3万亩、艾草3.8万亩、甜叶菊2.5万亩、绿豆2万亩。统筹推进桥头金桥湾观光农业示范园等“九园一体三基地”建设,着力打造美丽经济,促进人居环境“蝶变”。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一批保障制度

建立市、乡、村、组、村民理事会五级联动机制,构建组织保障网。

建立项目申报竞争、就地取材引导、联系帮扶指导、党员带头示范、村民理事会激励、村民理事会评议、村民理事会成员退出进入、比学赶超、督查考核、长效管护等工作推进机制,构建制度保障网。

建立市级以奖代补资金、部门涉农项目资金、乡级财政资金、村集体经济收入资金等多元化融合投入机制,构建资金保障网。

监制:李朝民编辑:李慧斌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fengzx.com/xfsls/138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