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西峰区坚持把发展农业产业作为贫困群众增收的主渠道,按照“龙头带动、规模经营、连片开发”的思路,围绕“东果、南菜、北畜、西游”四大产业布局,创新推行组团发展理念,把贫困户逐渐吸纳到区域主导产业发展上来。特别是区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区委、区政府把“产业上水平”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主旋律,依托招引建设的7个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深入推进“三变”改革和“+”产业扶贫模式,引导贫困户合作经营、抱团发展,所有贫困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都有主导产业、户户都有稳定脱贫产业。
坚持因势利导组团发展“东果”产业
位于东部区域的群众,历来有经营果园的传统。为此,西峰区坚持“苹果为主、多果并举”的发展理念,以温什、董陈两个万亩果带为核心区,发挥甘肃居立现代果业的龙头作用,引导分散果农用果园、劳务、资金入股到果品专业合作社,先后把多户贫困群众以股权形式聚在苹果产业链上。通过近几年的连续抓促,东部3个乡镇28个村基本实现了“农民一半经营苹果,收入一半来自苹果,土地一半栽植果树”的“三个过半”目标,贫困户年户均增收元以上。
紧盯市场导向组团发展“南菜”产业
长期以来,西峰城区60%的蔬菜都是外地供应。针对这一实际,西峰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肖金万亩蔬菜园和武川、蒲河川发展设施瓜菜产业,带动多户贫困群众种植瓜菜,形成了塬区以高原夏菜为主、川区以西甜瓜和反季节蔬菜为主的两条设施瓜菜片带。如今,“一园两川”已经成为城区主要的“菜篮子”。特别是产业区域内的贫困户引进新、优、特瓜菜新品种,反季节抢占城乡瓜菜市场,同时通过电商平台对外出售西甜瓜、露地菜等特色农产品,贫困群众年人均瓜菜收入达到元。今年4月份,草莓采摘价格每斤60元,肖金镇米王村的一户贫困群众,开棚当天毛收入就接近1万元。
突出龙头引领组团发展“北畜”产业
西峰区围绕北部草畜产业主功能区建设,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招引投资9亿元,建成甘肃中盛2个万只国家级种羊场、正大集团15万头生猪繁育项目,全面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草业公司+基地+贫困户”等模式,采取企业投放良种羊,政府投放优质牧草种子及地膜;企业回收肉羊、回收牧草的“两投两收”和统一品牌、统一供种、统一饲料、统一技术、统一回收“五统一”措施,引导贫困户到企业务工、建办养殖场、种草养畜。
同时鼓励贫困户以土地、劳力、扶贫贷款等多种方式入股,建立农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以种促养、种养结合”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带动北部多户贫困群众新建规模养殖场5个、养殖专业合作社12个,种植紫花苜蓿、玉米等优质牧草1.25万亩,贫困户户均增收达到2元以上。
依托生态优势组团发展“西游”产业
西峰西部蒲河川区,共有7个贫困村,户、名贫困群众,年初贫困发生率为10.25%。这个片带既是全区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也是自然生态最好、人文景观最多的区域。
近年来,西峰区将招商引资、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着力做精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在全市第一家成立了村级旅游开发公司,招引建成陇东冰雪健身基地、月亮湾香草园等乡村旅游景点8处,成功举办了首届油菜花节、特色农业采摘等一系列乡村旅游节会,探索走出了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深度融合的新路子。
通过“组团发展”四大产业,极大改变了原有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管理、市场运行和社会协调方式,实现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充分调动群众发展的积极性。企业和合作社逐渐成为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在产业培育、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上日益提高。群众变身“股东”和“产业工人”,在取得土地流转费用的同时,还可获得经营收入、股份分红和劳务费用,实现了收入的稳定提升。今年,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元,较年同比增长35%,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增长28%。
▼
征稿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西峰区“喜庆辉煌盛世·展现光明前景”摄影展征稿启事
肖鉴真白晶晶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