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医共体建设相关做法获人民日报点

6月4日,

《人民日报》健康版面刊登了

《我国已建成县域医共体个看病不出县百姓得实惠》一文,

聚焦县域医共体,

其中东阳的一系列做法获点赞。

●基层人才留得住●

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要留住人才,除了提升薪酬待遇,还要在职业发展方面为医务人员提供更多机会。

在浙江省东阳市千祥镇,一位70多岁的老人突发心肌梗死,儿子抱着母亲直奔镇卫生院,随即启动应急抢救预案、开通绿色通道、进行心肺复苏……经过急救团队20分钟的专业抢救,老人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突发心梗在乡镇卫生院被抢救回来的病例不常见,如果操作不当或抢救再晚几分钟,可能就没希望了。”东阳市医共体管理中心主任应争先说。

千祥镇位于东阳市偏远的山区。应争先说:“卫生院急救团队多次参加东阳市医共体推出的模块化培训,医院专家的业务指导下,每月一次模拟抢救演练。急救团队在常态化培训中掌握了过硬的急救技术。”

在医共体建成之前,乡镇卫生院诊疗能力不强,很多村民看病喜欢往县里面跑,卫生院门可罗雀。为破解局面,东阳市医共体成立医疗、护理、院感、药剂、检验、放射等8个质控中心,医院每季度下基层检查指导,医院标准同质化推进乡镇卫生院医疗质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据统计,去年6医院下派专家基层坐诊达人次,通过“传帮带”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在此基础上,东阳市医共体建立了“人才池”,将原本由各基层医疗单位独立招人政策改为全市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统一调配、统一管理,医院“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等难题。“我们将新招入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定向培养毕业人员,全部纳入‘人才池’管理,医院共同培养后,由东阳市医共体管理中心统一调配,在城区、平原、半山区、山区进行8年轮转,并根据地域差异性分别给予不同的工资分配系数。”应争先说。

通过一系列“留人”举措,基层医疗机构“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东阳市医共体启动建设后,全市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从年的17万增长到年的25万,增长幅度达43.3%。

●慢病管理更高效●

家庭医生不能追求签约率,要做到“签而有约”,做好重点人群和慢病等特殊人群的签约服务工作。

去年3月,东阳市六石街道岩口村村民吴大妈被确诊为高血压。此后,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公卫科医生王彩芳成了她的签约家庭医生,每周都会上门随访,跟踪身体状况。

  “非常贴心,不仅是医生更像是朋友。”吴大妈说,以前自己经常忘记吃药,如今有了王彩芳的叮嘱,现在病情控制得很好。不仅如此,她告诉记者,在乡镇卫生院就医报销比例高、花费少,医院的专家号。

  为了加强基层慢病管理,近年来,东阳市医共体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医院专家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联合坐诊;将慢病药品目录下沉,让“老慢病”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能买到“县级药品”。

  王彩芳介绍,一年来,医院专家每周都会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坐诊。针对病情稍重的患者,还可以通过双向转诊平台,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省去许多中间环节。不仅如此,每月还会组织专家进村开讲座、接诊、答疑,让村民了解慢病的危害以及预防方法。

  年,东阳市将医共体融入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覆盖城乡的慢病防控体系。如今,任何一位35岁以上的患者,在就医前都要进行血压测量。应争先介绍,如发现血压数值异常,信息平台会将患者信息在线推送给社区医生,交由他们二次复核,经复核明确诊断者纳入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形成闭环管理,社区医生将根据患者分级情况做好规范管理。而糖尿病则通过抓取医疗机构检验血糖异常信息,推送给社区医生进行复核,明确诊断后患者也将纳入统一管理。

  在东阳市,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患者的诊疗信息已实现县域内互联互通,个人健康档案数据在医生诊间能全面实现调阅,患者可灵活选择在任医院就医,减少了重复检查,大大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提升了慢病管理的效率。

来源:人民日报、东阳市卫生健康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fengzx.com/ftrq/139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