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西峰
共计字,预计阅读2分钟
关中有句老话:“打下的媳妇,揉下的面”,这句话大概意思就是:“媳妇要严厉的管束才能成贤妻,面要使劲揉搓,才能成为想要的形状”。这两者,看似没有联系,寓意却关联密切,不论是面和人,都要在外部的规则引导下,才能成为预想的样子。当然有些人可能理解为媳妇打下的乖巧,面揉下的光滑劲道,在当今这个法制健全的社会,男女平等,怕是媳妇不敢打,和面能揉下的光景,打媳妇就成了笑话。
说起面,就不得不说小麦,据考证小麦的种植起源于中东地区,距今有八千年历史,之后小麦便向世界各个角落传播,小麦被磨成面粉,就变成了不同的吃食。在欧美,中东、大洋洲、非洲地区,面被发酵后,成了餐桌上的面包;在东亚、东南亚地区,面成了餐碗里的面条。
因为面粉的可塑性强,所以它在传统中华饮食文化里的地位也首屈一指。早在四千年前,青海人就将小米和面粉的混合物,做成了第一碗面条;汉代石磨的普及,才有了诸葛亮,发明了馒头。随着时间的推移,面成为了中国人厨房里不可或缺的主要食材,也才有了狗不理包子、鲤鱼焙面、裤带面、擀面皮、臊子面、牛肉拉面、肉夹馍等纵贯华夏大地的美食版图。
陕西这个地方,面条的地位无可撼动,不论是陕北、关中、陕南,不同的特色面条,都是老陕平常日子里的主要食物。如汉中的浆水面、安康的蒸面、商洛的糊冻面、铜川的咸汤面、宝鸡的臊子面、咸阳的汇通面、西安的拉条子、渭南的踅面、延安的香菇面、杨凌的蘸水面、榆林的羊肉面等支撑着老陕人的味蕾。
老陕对于面的依赖,就如同月娃儿对于娘奶水的依赖,一碗劲道爽滑的面条,就解了忧愁,做面、咥面,成了这岁月更替,历史变迁中,无法磨灭的精神印记,面滋养的生气,让老陕的根脉在这块土地上绵延不绝。
往期推荐:
翟旭鹏:赋闲两则
旱莲文摘
用文字记录真实
有料
品味
品质
独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