辖区旅游景点
北石窟寺北石窟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庆阳石窟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艺术宝库。它位于西峰城区西南25公里处的寺沟川。远眺川谷,庆阳第二大河流蒲河与茹河在此汇合,蜿蜒流水,川台田垄,山景崖壁,交映融绘出一幅美丽画卷。整个窟群开凿在二水正合口东岸的覆钟山崖上,坐东面西,雄伟壮严,全部水天山川景色一览无余。蒲河、茹水绕寺而过,梁巅峁峰环抱其间,群山对峙,林木叠翠,幽静雅致。古人曾有“岚戏翠黛逸轩出,水弄丝桐绕寺流”的诗句描绘这里的自然景色。
北石窟寺初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年),由泾州刺史奚康生倡造,同时开凿的还有泾川县城东的南石窟寺,两寺一南一北,遥遥相对。北石窟寺经过历代相继增修扩建,窟龛密集,内容丰富,颇具规模。形成了造像量丰富、艺术技巧精妙的高超杰作。在高20米、长米。的红砂岩崖上,上、中、下三层蜂房般布设窟龛处,造像尊;峭壁之间,还有复道回廊,它是甘肃省石雕艺术最为集中的一处窟群遗存。
号窟是北石窟的精华,也是北魏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它开凿于北魏,位居窟群中心,方形、覆斗式绘顶,宽21米,高14米,深15米,规模宏大。其间高大精美的彩绘造像,在国内北魏石窟作品中十分罕见。窟内雕有8米高的7身立式大佛,形态丰满、充实、魁悟、坚毅,显不出一种内在力量。还有两身同高6米的弥勒菩萨和10身4米局的胁侍菩萨,造型优美,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最值得称道的是窟门南侧的骑象菩萨,石雕白象神态活泼,古朴逼真;盘膝叠脚坐在象背上的普贤菩萨,头戴玉冠,身佩胸饰,风姿娟秀,仪容恬静,柔情绰态,嫣然含笑;肩披丝绸天衣,似蝉衣透亮,飘然欲动,其精致、高大的技艺,在同时期确属罕见;窟门北侧,是一尊三头四臂的阿修罗天王石雕像,酷似埃及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象,粗犷简练,喜、愁、怒三面表情,两手擎日月,两手执金刚杵,浑身充满战斗的气息。在这一窟内,还有一幅规模之大居全国之冠的萨捶太子舍身饲虎图,窟顶有干佛、飞天、伎乐人以及佛本生故事为题材的彩绘浮雕,画幅长15米、宽2米。画中的王后惊梦、国王逃宫等情节,也是国内各大名窟同一题材浮雕画中所未有的,其雕刻刀法纯熟,人物形象逼真,是不可多见的北魏石窟艺术佳作。
北石窟寺建于盛唐时期的窟群占70%以上,其中窟规模最大、造象最多,既有菩萨雕像,又有多身造型生动的浮雕。这座石窟与众不同的特点,是较完整地保留了历代的多则题记。北石窟寺石岩层石质坚韧,已见造像均为石雕,艺术价值更高。
镇原县东川茹河南岸石崖上的石空寺石窟、合水平定川张家门北魏石窟、平定川北魏保全寺石窟、平定川唐莲花寺石窟以及庆阳太白梁、镇原彭阳等一批石窟,都从不同角度展现出了古代庆阳的历史风貌。
小崆峒山
因与平凉市崆峒山有渊源关系,并称“姊妹山”而得名,又因镇山之神无量祖师殿和山势呈凤凰卧巢状而称无量山、凤凰山。
小崆峒山位于西峰市董志乡境内,三面环沟,北接大原,南北狭长,山势巍峨险峻,坡道崎岖,沟底有清泉流水,山腰树木茂盛,气候宜人,环境优雅。小崆峒山门以南占地1.4平方公里,折合余亩,山门以北原面地势平坦,交通方便。
小崆峒山是佛教、道教合一的圣地之一,与闻名遐迩的北石窟寺相距17公里。据考证,明崇祯年间,就有人在此刻像立碑,焚香许愿。年,善男信女化缘布施,募集资金,相继建成北台无量大殿、中台玉皇楼、南台观音楼等庙宇,并在两侧崖畔开凿窟洞数十孔,建龛塑像,绘制壁画,供奉神灵。
附近群众及佛道僧众广植松柏,种柳栽杏,每年农历三月三日这里举办庙会,香客游人纷至沓来,敬神观景,游山朝拜,休闲娱乐,当时小崆峒已成为陇上董志塬人民旅游朝拜的一处胜境。
肖金宋代砖塔
肖金镇隶属于西峰区,地处董志原中心地带。这里原建有金城寺,古塔建于寺中,寺院早毁,只留古塔。此塔建于宋徽宗政和八年九月初三。
古塔,砖结构,平面呈八角形,楼阁式,顶部残,现存6层,高约20米。第一层正东开门,单砖券顶,各层塔檐出双抄花拱和转角斗拱,上承替木,叠涩出檐,上铺瓦垄,檐上各层施平座栏杆,塔身各层各面设真门或刻版门与直棂窗。塔室内辟八角形,此塔造型与东华池砖塔基本一致,雄伟秀丽。
周祖遗陵
到过庆城县的人,都会被耸立在南街的一座木牌坊所吸引,这座木牌坊宏伟高大,庄严古朴,底部四根明柱通顶,明柱上布满层层叠叠、镶嵌巧妙的斗拱,承托着青瓦坊顶;牌坊横匾上有浑厚苍劲的三个大字“周旧邦”,庆城周祖坊上端横书四个大字“肇周圣祖”。这里就是我国历史上周王朝的发源兴起之地,“遗陵崇世祖,王业肇姬周”。庆城县兴教寺的铜像衣襟就铸有“周棉行宫”,相传为周朝历代帝王祭祖之地。“周旧邦”牌坊为明代所建。明代李梦阳在《秋怀》一诗中写道:“庆阳亦是先王地,城对东山不窋坟”。
周祖陵位于庆城县的县城东山之巅,是周先祖不窋的墓地。因山形酷似帝王的帽盒,又名帽盒山。不帘在这里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使“周道之兴自此始”。古人盛赞“忠厚开基永,恪勤创业高”。庆城县城廓基础就是周先祖率民构筑的“不窋城”,其形似凤,又名凤城。这里,两大河流交汇,形成庆阳最大河流马莲河,“山围云气暖,溪抱雨声喧”,堪称风水宝地,为境内历代重要的政治中心。此地自古为旅游胜地,官吏文人留下许多清丽诗句。每当春和景明,“四面青山欲滴翠,双溪绿水自环流”,“松声不逐笳声落,山色每随月色明”。每逢祭日,“周邦旧是桑麻地,庆郡如今却火天”,数百里朝涌涌如潮。近年来,当地政府投资,社会捐赠,又进行了大规模园林及配套设施建设,殿宇、亭台、牌坊、碑刻以及多级上山台阶,整体气势磅礴,宏伟壮观,亭榭楼阁,交相辉映,旅游活动非常兴旺。
庆城附近还有一处风景名胜“鹅池洞”,相传是不窋养鹅的地方。这里的景色更美,令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诗如泉涌,“水萦白练曲,山抑翠屏圆”,“红湿花垂直,青滋草长多”,“老树迎风颤,飞花带雨旋”。在此处游览憩息,给人一种“波声终古鹅飞去,草色连阶池水空”的感慨;清新的空气,使人顿时觉得“苔护铁窗春窈窕,凉生石涧气萧森”的幽静;清风徐来,“阁映临川浮画槛,人逢修禊浴轻罗”;坐下来,聚友聊侃,观赏“金波荡漾翠螺摇”的景色,还可享受“鸟语花香外,诗飘酒碗间”的浪漫。
黄河古象遗址
庆阳县三十里铺镇,是马莲河上游环江沿岸的一个小镇。年5月的一天,环江东岸采石场一声爆破,宛如开启天地的礼炮,在炸开的石板层中,发现了翼龙化石。5月13日,中国科学院派专家现场发掘鉴定,定名“环江翼龙”,是距今大约1亿年时期的白垩纪,在庆阳地域上空翱翔的生灵。“环江翼龙”成为国家馆藏远古化石的珍宝。
合水县板桥镇,是马莲河中游东岸的集镇。年6月,穆旗村群众在马莲河畔修建水电站,民工在崖腰间挖细砂,硕大的龙骨出现在砂层中。经省地文物工作者抢救、中科院专家鉴定,它是当今世界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个体最大的“黄河古象”,距今约多万年,为全国和世界罕见,定为国宝。前往发掘现场参观的达数万人。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两次赴现场,拍摄制成《黄河古象》影片,在全国发行上映。
《庆阳文化春秋》一书中,为我们描绘了远古庆阳的一幕场景:多万年前的一天,庆阳这片土地,一派热带雨林的景象,碧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烈日’灼烤得大地发烫,荒草茅蒿在高温中异常旺盛,几棵栎树呆呆地承受着酷热。在一条弯弯的小河旁,羚羊和驼鸟时而奔跑,时而悠闲散步。一群剑齿象在一头庞大的老公象率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望见前面一条小河,水波闪耀着细碎的晶光,被疲劳和干渴折磨得精疲力竭的大象们,立刻朝着小河跑去。老公象率先到了河边,伸出鼻子就去吸水,可是水位太低,够不着,干渴使它本能地继续往前,右脚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尽管这头老象已有60多年的涉水经验,但是石头下面的淤泥又滑又软,是无论如何也承载不了它那千钧之躯的。老象栽倒在河中,它挣扎着,越陷越深,一个高4米、长8米、并有一对长3.4米门齿的庞然大物,就这样被沼泽和淤泥缓缓地吞没了。光阴荏冉,泥沙和黄土一点点、一层层地覆盖着。多万年过去了,安息在小河旁的老公象遗骸变成了石头,它得到了大自然的厚葬。当年的大草原已变成了奇特的黄土塬面和连绵的梁峁沟壑,只有那夺取它生命的小河水,依旧在它身旁哗哗地流淌着,为它轻唱着地久天长的挽歌。
漫步马莲河和蒲河沿岸,远古庆阳的繁盛就在眼前。马莲河支流砚瓦川,一处一次就挖出龙骨万余斤,另一支流九龙河南岸一处挖出龙骨2万斤。犀牛、大象、三趾马、羚羊、古鼠类、鬣狗、赤鹿等众多远古动物,就游涉生息在这里温热茂密的林草碧水间。
公刘第一庙
不窋开创的祖业传至公刘,已不拘于庆城一带。为扩展宏图,便率族南迁,第一步跨上了董志塬,树艺百谷,造福桑梓,后人尊敬为神,在今董志塬中东部的西峰区温泉乡刘家店村兴建了公刘殿。古人盛赞这位周祖先王“嗣北地崇封,教稼明农,上承后稷十余世;开西岐王业,迁丰役镐,下启成周八百年”。年初建,先后重修讨三次,年地震塌毁。现已建成前殿、戏楼、石碑及厢房等设施。此地塬面前连后断,山嘴植被茂密,地形独特,犹如一卧龟,沟底有溪流泉水和河塘鱼坝。中国民俗学会经过现场考察后,命名为“华夏公刘第一庙”,游览朝拜者甚多。公刘正式建古豳国都邑,是在南迁百里的马莲河畔,今宁县庙咀坪,在此定居延续了十几代人的繁荣昌盛。西周独霸北方的义渠国都,距公刘邑仅十几公里,探寻宁县焦村乡西沟村义渠都遗址,成为历史轨迹的接续。
秦直道
秦直道南起云阳(陕西省淳化县北梁武帝村),北抵九原(内蒙古包头市西南)。据《史记·秦本纪》载,它是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公子扶苏统30万大军于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后季花了两年半时间修建的。这条道路开通后,始皇曾5次沿此道出巡北边。汉承秦制,直道仍为军事要道,以后各代相继使用,为巩固边疆发挥了巨大作用。唐宋时期成为商贾的主要通道,变成了一条主要的丝绸之路。明清以后开始萧条冷落,沉睡万山丛林之中。
秦直道全长约公里,途经本市正宁、宁县、合水、华地四县;在本市全长约公里,沿途发现城障、关隘等遗址近20处,烽墩百余座,这一切无疑证明了秦直道对陇东一带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有过很大的影响。
南梁纪念馆
南梁革命纪念馆位于华池县林镇乡寨子湾,是原南梁政府所在地,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他们在此建立了陕甘边区政府。为了纪念革命先辈的英雄业绩,一九八五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在此修建纪念馆,馆内陈设南梁政府时期的革命文物、图片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题词等。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空寺石窟
石空寺石窟位于镇原县城东南3公里处的茹河南岸,开凿在高约10米,长达米的峻峭崖壁之上。现有8个主要窟龛,内供石雕佛像13尊,泥塑神偶25躯,壁间绘有壁画数10幅。该石窟开凿于宋,建成于明,延及清末,已有多年的历史。石空寺被当地群众称为“石佛湾”,它是古代佛教在镇原的一处主要遗迹。年5月14日,镇原县人民政府公布石空寺石窟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全寺石窟
保全寺石窟位于合水县太白镇葫芦河支流平定川玻璃庄东南,距太白镇30公里。这里是子午岭林区深处,群山屏障,林木叠翠,自然环境十分幽雅。石窟健在平定川西岸红砂石崖面上,南北长越40米,共开龛30余个。
从整个石窟的窟龛形制、造像题材及风格看,和张家沟门石窟(两窟相距10公里)联系密切,当属同一时期雕作。保全寺石窟晚于云岗石窟30多年,造像不同云岗石窟那样粗壮圆浑,而呈现了龙门石窟秀丽的风格,从此可以看到石窟艺术的渊源及流传关系。保全寺石窟的发现,为我们研究石窟艺术增加了新资料,补充和增添了新内容。
莲花寺石窟
莲花寺石窟位于葫芦河北岸平定川口,隶属于合水县太白镇莲花寺村,东南距镇政府15公里。
莲花寺石窟开凿在平定川口西面山岗下的红砂岩崖面上。崖面上部凸出,下部凹进,伸缩弯曲极不规整,全长19米,高6.4米,整个石窟依山势而开龛,以崖面而雕像,龛室相连,群像密集。崖面上成排成列的罗汉形成4个中心.
莲花寺石窟,保存了唐到宋中叶的石刻造像。特别是在起伏不平的崖面上,满布造像,无一空隙,既要使每身造像各具姿态,又要布局统一相互照应,确实表现了我国古代匠师的精湛技能。莲花寺石窟由于人为和自然的破坏,目前不少造像眉目不清,有的仅留残迹。
政平五代砖塔
政平,在泾河北岸,隶属于宁县,唐代在此设过定平县,明代设政平驿,清为镇,故城至今犹存。古塔坐落在政平故城东侧小河沟东岸台地上,通体砖结构,平面呈正方形,楼阁式,高5层,通高约19米,底径长2。11米,宽2米。第一层正南开门,檐部每面两朵斗拱,一斗三升,上承叠涩出檐7层,檐上方椽辅以瓦垄。第二、第三层施平座,栏杆。内辟四方形室塔。此塔的造型近似西安的大雁塔。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驭震研究员对此塔作过考察。此塔是甘肃省保存最好的一座五代砖塔。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湘乐宋代砖塔
湘乐镇隶属于宁县,位于湘乐河北岸,古塔耸立于湘乐镇的西北角。古塔,砖结构,平面呈六角形,楼阁式,高7层,顶部残,高约22米。第一层每面宽3.76米,南面开门,单砖券顶,北面设有浅龛,龛高2米,宽1.04米,进深0.8米。各层塔檐每面出双抄华拱,上承替木。第二、第三层施平座,栏杆。塔身各层每间隔一面设真门或刻版门与真棂窗,真门为圭角形门洞,版门施方形门框,双门半掩,内辟六角形塔室。这座塔结构极为严谨,建造十分华丽雄伟。
塔儿湾宋代石造像塔
塔儿湾位于子午岭林区苗村河北岸,隶属于合水县太白镇。造像塔坐落在河床北岸。造像塔,以凿磨的红砂岩石块镶砌而成,平面呈八角形,13层,高约12米,每面宽1.4米,塔身纤细,体形如锥,第一层很高,第二层以上急逐减低,越向上越收小缩短,第二、第四层南面各设一假门,各层有塔檐,檐下出叠涩两层。檐角有仿木转角斗拱,檐上雕出筒瓦,顶有石刹柱,上置宝珠。塔身第一层每面均有浮雕造像,布满壁间。每面雕像分为5幅,共40幅,每幅雕像13至15身,共有造像近身.造像内容多为佛说法图,即一佛居中,坐在莲花座或方形束腰座上,身披袈裟,佛两侧或立或坐10多身罗汉,以各种姿态表现对佛的虔诚。塔南面还雕有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出行图一幅。此塔造型精美,第一层满布造像,雕刻艺术精致,所有造像类似合水县太白镇宋代莲花寺石窟的摩崖造像。此塔为全国50座名塔之一。
东华池宋代砖塔
古塔坐落在华池县东华池小镇西侧的半山腰间。古塔砖结构,平面八角形,楼阁式,高7层,高约26米。第一层每面宽3.29米,门向东北,单砖券顶。各层塔檐每面斗拱三朵,檐角有转角斗拱,上承替木出檐,檐上辅以瓦垄,第二层以上施平座,栏杆,人可通行,塔身各层每间隔一面设真门或刻版门,分层转换方向。顶有葫芦形刹柱,上置宝珠。内辟八角形塔室。这座塔宏伟华丽。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池双石塔
华池双石塔原坐落在华池县林镇乡张岔村双塔沟和豹子川河交汇处的台地上。石塔始建于金正隆至大定年间(公元-年),双塔通体由红砂岩精雕细凿而成,体形癯瘦,结构严谨,工艺精湛,是全市众多古塔中的精华。一号塔高13层、12.58米,塔体遍布佛雕、菩萨、弟子、供养人、伎乐天等造像,还有涅染等本生故事,全塔造像多达3余身。二号塔造像较少,全塔身,塔高13层、11.98米。双塔造型秀丽,结构严谨,雕凿细腻,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无名工匠精湛的工艺技巧和完善的艺术造型,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年2月、年9月两次经省人民政府审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0年3月24日、5月4日一号造像塔先后两次发生被盗,盗走塔身11层,0年8月4日大案告破,被盗塔体从台湾追回,现置于华池县东山双塔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