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家和西峰寺》
时间:年9月17日
人物:文师傅,李越升,汪海峰
一、
喝了两家的茶,都挺有意思。
第一家的茶,主人冲水的当时,就觉得不像平常喝到的茶,带着一些药香,我想难道泡苦丁给我们喝吗?
后来,听主人说,三人才恍然大悟。
茶放的不多,泡开来,有梗有叶颜色花,味道略寡,淡淡的说不清所以的类似药香。
主人说,这是按在外经营茶庄的亲戚的要求做的白茶,摊在楼板上晾干的,中间稍微有手揉搓一下。
这白茶的热果然不一般,祁门如此深山了已经有了这样的尝试。
第二家的茶,越升一喝,就说有奇特的香。
我喝了一口,也觉得,就自动开启脑子的去找对应,再喝一口,这不就是桂花香吗?
文师傅说,你不是看到了桂花季马上制桂花茶,自我想象的吧。
这时,泡茶的老人家幽幽的说,桂花是昨天才放进去的。
挺好,今年第一口的桂花茶,也应时而到。
这茶,淡淡的桂花香,多的还是绿茶本身的味,滋味力道足够。
我把茶水喝尽,闻的杯底,有安茶的那种气息,到屋外亮处拍了张叶底,叶缘泛黄,叶底厚实,两指揉叶子,柔软厚实,叶脉也软的随意,不像有些叶底那样粗糙硌手。
第一户郑姓人家,祖上东至县人,第二户赵姓,由安庆太湖来,乡音明显。
村是叶家,叶姓却不多,看村子墙上的选民榜,各种姓氏夹杂,以历史看,基本都是江北南下逃荒的棚民。
二、
叶家,从港上村进。
过了开阔的港上村,入山谷后,便道路狭窄,只容一车过,错车是最难的事。
这次会车两回,一回是装树出山回头的爬山王,这车就是为山里做的,师傅又熟悉路,一个倒车侧像山体,我们恰好可以过,要其他的车,是不会直接靠着山的。
第二回,途中的一个村子,车子停着,我们的车压着路边的草地将将过去,车头过后,车尾之间的空隙真的只留一线,村民说,这技术了得。
开车的是越升。
叶家的地处深邃,在祁门也算少见了,进谷十几公里,且山谷狭窄林密,河道里的乱石也是各种方向的堆积着,可以看出这里的水来的迅速凶猛,几乎很少见如其他山谷里的深潭,落差大,水不易沉潭。
三、
到叶家,下面开阔处,有几户人家,都掩着门,前面山前,有搞木头的村民。
聊了聊村子里的茶事,说他一家两口,一年的茶叶收入至少五万,多的时候有七万,村里的人,大多在闪里和箬坑的街道上置了地建了房,茶季时都会回来。
茶是最重要的收入。
早些的茶草有人来收,后期的都自己加工,片茶(毛峰茶)条茶都做,
每家都有简易的炒茶工具。
砖头砌的滚筒杀青机,桶是油桶改的,杀青机多是手摇,揉捻机带有动力。烘茶有烘箱和烘罩。
这里的民居分散,有点像那年去的神龙架的大山里。一户人家一个坪,坪前坪后都是生产资料,没看到一片水田,茶与竹最多,亦有新种的杉树林。
告别装树的师傅,就是一路步行,一小段水泥路后,就如到了另处天地,大树沟谷,朝阳的一边有土墙屋,屋子边都是茶。
上坡的路很陡,房子就是你顺着这陡峭的路往上,不时就会看见一幢,喝到茶的两家都是在此处。
目测一下,从山脚低一户到山顶最后第五户,海拔拔高应该有两百米,有户老人家说,到最上面那家,还有好几里路。
走到后,才知所言不虚。
四、
急速上升的路,气喘吁吁的我们仨,从朝阳的这边山坡,过沟底,穿过对面大片竹林,一个环线后回到初始的路口。
走不尽的大山,看不完的茶,每回在山里的行走,是我们的喜好,也是让自己更了解家乡的风景人文。
结伴同行,三人有师,行进时的交流,比一些闲谈有趣自在的多……
图/文/汪海峰
.9.17
往期:《新田里,上天湖》《历溪坞之天井窟》《因为羊桃的秋风岭穿越》《九月你好》《屋梯崖之茶园印象》《屋梯崖瀑布之蚂蟥惊魂》《初秋红旗岭之水竹坪》《初秋红旗岭》《东源、王家门前》《庄稼塔》《掌柜说茶
《家里茶和早品种》》《彭龙挖葛人2》《彭龙挖葛人1》《三龙坑的和岭》《桂花园》《洲茶凫绿,屯绿之冠》《白露至访芦溪》《秋游炼丹石》《马蹄岭》《新茶村》《唐朝坞》《里山》《偶遇浮梁兴田》《再走冯家顶》《榧坑坞》《独走滴水崖》《旺土山》《亭子》《岭上开满映山红》《若坑流源》《桶坑》《西峰寺》《相思坞与古龙坑》《倒坞里》《茶与交友》《有虫无害》《历口》《梅椿书舍》《八百年前一盏茶》《维多利亚时代的茶叶》《论茶品》《沉醉征服的快感之余,却又不失礼数》《金瓶梅里的饮茶风俗》《云浩茶说之一》《云浩茶说之二》《周瘦鹃茶话》《周作人关于苦茶》《松萝茶赋》《周作人茶汤》《周作人茶之书序》《周作人喝茶》
安徽省祁門縣歷口鎮大成茂號祁門紅茶
始於清末,盛於民國,傳承至今第五代
[老實治茶]
相思雀/仙女/赤烏/花木深
烏尖碧/落雨白
桂花红茶/梅花与茶/玫瑰红茶
汪海峰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