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地质公园建设是即墨市政府年度重点惠民工程,由即墨市城市旅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实施。公园于年4月开工建设,于年4月30日开园纳客。建设者们在建设过程中始终遵循“保护性建设”的原则,旨在改善景区生态环境,为市民打造自然、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公园。
一、“保护性建设”的过程
马山地质公园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地质公园、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区域内有丰富的地质遗迹,在地质界被称为“袖珍式地质博物馆”。此次建设过程中对地质遗迹进行了严格的保护,所有的施工过程,皆在“保护地质遗迹”的前提下进行。
植树种草
公园在绿化建设过程中,保留山上原有野生植被,并进行增绿补绿,合理补栽乔木、灌木、地被类花卉、草皮等,使种植物达到高低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施工完成后,养护工人精心地施肥、修剪、灌溉等工作,有效的保证了种植物的存活,植被存活率达到98%以上。目前,共栽植乔木7.6万棵,灌木6万株,种植草皮30万平方米,栽植地被花草3万平方米。
山体“喷播”
马山山体岩土边坡历来难以生长草木,如今“喷播”技术的应用解决这一难题。“喷播”技术利用特制喷射机将草种、保水剂等有机基材喷射到坡面上,有机基材在压力的作用下与坡面紧密结合,形成一层可供植物生长发育的基质层,可实现大面积为山体增绿。
景区内的西峰大山昔日是荒山秃岭,如今一片生机盎然。
喷播前
喷播后
△喷播后山体苍翠如玉
“海绵城市”理念
马山地质公园在建设过程中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公园内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公园内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渗、滞、蓄、净、用、排水方面先行先试,有效践行了“海绵城市”的理念。
二、“保护性建设”取得的成效
经过一年时间的建设,两年多的养护管理,马山地质公园目前已成为植被覆盖率高、空气质量优良、温度与湿度舒适、珍稀动植物品种丰富的自然生态公园,被即墨市民亲切地称为“城市绿肺”。
植被覆盖率高
公园目前的植被覆盖率高达95%以上。从卫星地图上观看,公园范围内是一片苍翠的绿色。新的种植物与原有野生植物共生共存,构成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漫步于公园之内,随处是绿树成荫、芳草萋萋,一片鸟语花香,令人有远离喧嚣、回归自然之感。
△即墨市区卫星图
△马山地质公园卫星图
△马山地质公园航拍图
空气质量优良
公园内栽植的各类乔木、灌木、草坪等植物,对公园内的空气起到了良好的净化作用。树木的光合作用维持着空气中氧气的平衡,而树木呼吸过程中产生负氧离子,形成离子化空气,有良好的理疗效果。经权威部门检测,公园内的空气含氧量丰富、纯净度高,对人体有很好的疗养作用。公园现已成为一处天然氧吧。
温度与湿度舒适
公园内数量丰富的植被营造出一个温度与湿度较为舒适的环境。根据长期观测景区内的温度与湿度变化,与市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景区内平均温度比市区低2℃,平均湿度比市区高30%,这得益于景区植被的蒸腾作用。
此外,景区内的植被还起到了防风滞尘、减缓噪音、消减温室效应的作用。多一片这样的绿色,便是对环境保护多一份贡献。
珍稀动、植物品种丰富
在公园规划的初期,为了保护好马山的自然生态和野生植物,我们聘请了有关专家对马山野生植物进行了调查。据初步调查,马山野生被子植物有50多科,余种(亚种)。我们在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视对马山野生植物的保护,让这些在马山土生土长的植物为动物的繁衍以及马山的绿化更好地发挥作用。
随着公园内生态环境的改善,原有的野生珍稀动、植物也得以保留和繁衍,其中,珍稀鸟类有:白鹭、戴胜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常见鸟类有:麻雀、喜鹊、燕子、白头翁、画眉、猫头鹰、相思鸟、大山雀、铁猴子、八哥、蓝尾巴、颜芝伴、柳雀、麦鸡、河块、布谷鸟、乌鸦、啄木鸟、金翅、斑鸠、麻料、野鸡,野鸭等。
珍稀植物有:青葙、杜梨、欧李、山合欢、歪头菜、小叶锦鸡儿、芫花、南玉带、罗布麻、筋骨草、黄芩、丹参、婆婆纳、桔梗、桃叶卫矛、白蔹、梧桐、牻牛儿苗、田麻、苘麻、柴胡、鸡矢藤、光萼沙参、鼠鞠草、戟叶蓼等。
如今人们的环保理念都在增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方面都在追求绿色、环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被市民所熟知,马山地质公园也是这一理念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在此号召广大市民及游客,爱护山上一草一木,保护山上的珍稀动植物,共同守护这片乐园。
(本文植物部分由高信宗老师供稿)
长按图片,识别图中北京看白癜风哪最好白癜风中西医结合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