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迳民俗黄花人必读

谭子泽

摘自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1月

图片

藝伯图文整理

茶茶

作者简介:谭子泽,广东英德人,韶关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民俗文化研究。

黄花(明迳/岩背),乃粤北英德市边陲乡镇,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氛围而保留着较为丰厚的古朴民风俗,从民居到祠堂,从生活习俗到宗教信仰,都有其独特之处。

一:民系民居

年6月18日调整行政区域是明迳镇和岩背镇合并而成,位于广东省英德市西部。该镇总面积.3平方公里,总人口人。下辖11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个村民小组。明迳环围黄花墟镇四周,由原明迳、社区居委两村合并而成,是黄花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人,耕地面积亩,办事处设在移民二村。

聚族而居,本为汉族,尤其是客家民系之惯例,然明迳之聚族而居有异于人者,每村(姓)必保留一户异姓。此异姓又必为独户,既不令其绝,亦不使其衍。据考,此乃出于两种考虑:一以显其宽宏;二以衬其强盛。

现居明迳诸族俱为元末明初后迁入,均属客家民系。但其先却早有人居。新民村属下井水村左侧三百米处有小山曰象山。山高二百米许。山腰一百米处有古寨,今已圮,仅遗其基。寨中有洞存放“金瓮”三座内贮“金骸”。传说即古之“竖目人”骸骨。“竖目人”以其目竖生而得名,仅见于《山海经》一类古籍,从未见科学报道。而此间所贮放之金骸乃为实物。井水村民多曾目睹。最后一次目击为六年前。惜今“金骸”因传称内贮“金元宝”而为宵小窃去。据目睹者称:骸骨俱全,目为竖生,胫骨较常人长三分二。据此测算,其人身高当为二米四十以上。“竖目人”年代久远,扑朔迷离,稽考艰难。

然现居明迳各族姓,却全都族谱井然,明了清晰。如坑坝之彭姓,族谱明载,彭氏一族,于明神宗年间自南海迁入。依中国移民史,似彭姓此等移民,当属“倒流”。除此之外,明迳现居三万五千余,共十余姓氏,均来自江西、福建、湖南等地。即便是彭姓属“倒流”而入,他们亦都属客家人。

关于“明迳话”

客家人应操客家话,但明迳人却操“明迳话”。据初步考证,明迳话既非客家话,亦非广府话,(粤方言)它当是客家话与广府话之混血儿。来自各地的“客家人”与“倒流”自南海等珠三角的“广府人”由于同处一隅,交流在必。其所操“客家话”与“广府话”交融、碰撞、磨合成既非“客”,亦非“广”的明迳话。这当是“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声”之古训,与共处穷僻闭塞明迳之现实碰撞下的必然产物。

明迳的民居,与粤北各地迥然而异。

明迳民居的独特,首先在于它的布局。粤北乃至粤、赣、闽客家民居的布局,大都祠堂居前正中,民居向两侧和后方延伸。此种布局,除客家围楼外,几无例外。而明迳则祠堂居后,民居则向前延伸。此外,其祠堂建筑风格亦与粤北各地大异其趣。祠堂前往往建有门楼,自门楼而入为坪,坪后方为祠堂。祠堂不管二进还是三进,都独立成座,不与民居相通。神坛后无后门,整座祠堂独立封闭。进与进之间的天井较外界的浅而大,不似外界呈正方形而呈长方形。祠堂山墙上部,不似外界呈等边三角状,而似闽南、珠三角一带呈弧状流线形。而最具独特风采的祠堂,则当数彭家祠。

关于彭家祠

彭家祠为坑坝村彭氏宗祠,西南距镇政府一千米许,创建于明神宗年间,距今已四百余载。创建者为彭氏入明迳三世祖彭可学。这是一座集祠堂、学馆、别墅、山寨为一体的宏伟建筑。彭家祠按其山形名曰“螺地”。螺尖朝天,螺口卧溪,似吐如吸、栩栩如生。整座建筑自山脚沿山螺旋而上直至山顶。以山麓石窟磊基,依山崖峭壁而筑。构有屋宇亭阁、祠堂馆舍,炮台敌楼。所有建筑俱坐东南向西北,采用“三六九周通”之义,顺势由低至高,铺级石级为登临之路。分建九幢合大小九九八十一间房舍。

石级与房屋、围墙相接,曲径与走廊、炮楼相通。拾级而上,步步登高,一旋一景。山顶因势留有隧道,直抵山脚。山脚建民居数排,拱护祠堂两侧。纵眼望去彭家祠显得宏伟、俊秀、大气磅礴。其建筑风格别致,融粤北与珠三角明清建筑风格于一炉。故彭家祠具建筑学、民俗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由于其建筑独特而恢弘,外观酷似西藏布达拉宫,故有“小布达拉宫”之美誉,成为新近开发的粤北旅游区英西峰林的首选景点。鉴于彭家祠意义众多而重大,笔者拟后作专文推介,此间不赘。

二:宗教信仰

明迳地处邑陲,水秀山明的自然环境、以前穷僻闭塞的人文氛围,使得明迳人敬畏神明、崇尚风水。

关于明迳庙会

明迳人的敬畏神明,既普遍且深入。明迳可谓村村有庙,三帝庙为全境共供,庙内供奉北帝、南帝、关帝。他如新民村之聚螺祖庙、放板村之圣公庙、迳孔村之丰家庙、明迳村之永丰庙、克岩村之回龙庙、溪村之永兴庙、公正村之兴华庙、城下村之城下庙……各村所奉之神明有别,各村之必行庙会则齐同。庙会自古而然、至今不缀,庙会所需费用,均为村民乐捐悦助。

明迳庙会,一般各庙(村)每年举行一次,各村庙会除主办村村民外,附近各村村民亦多去观光。庙会多数在收冬后举,以庙前收割过的稻田为场地,以竹木稻草搭棚,于棚内表演与该庙庙神相关的神话故事及各种技艺。表演者除半专业的僧道外,还有怀一技之长的村民。表演在祭拜仪式后举行。庙会时间一般为一天一夜,也有长达三天三夜的。庙会结束时,由龙、狮队逐户拜门,谓之“送福到家”。而属全镇共有的三帝庙之庙会,亦每年举行一次,其程序仪式与各村庙会无异。不过因与会人众,时间都在三天三夜以上。

(此图片来源网络)

三帝庙及各村庙会,除一年一度例行外,如遇吉庆大典,则会专题举行。如年日寇投降,年平定匪患,都曾举行过举镇参与的三帝庙会,其规模之盛大、其气氛之热烈、其时间的跨度,均非年度例行庙会可相比。

庙内必有庙祝,一般为二人,少则一人。庙祝多为村中之鳏寡,其生活来源除由村民集体赞助外,则来自平日乡民祭拜之香火“随缘”。此俗亦自古而然,迄今沿袭。揣其风所自,盖为抚孤恤寡之义。既有抚恤之义,又可守奉神明,可谓一举而两得,故此俗风至今不衰。

村民家中但凡“有事”,必往庙中祭拜。祛灾祈福,虔诚至极。

明迳人人心古直、民风纯朴;嫉恶向善、古道热肠。仅以聚螺祖庙神坛对联,便可窥斑知豹:“淫人妻女、占人田地、欺于鳏寡孤独,这样凶徒,任尔烧香难庇佑;孝于父母,和于兄弟、友于乡邻族党。若个善士见我不拜亦扶持。”这一对联,可谓高度概括明迳人人心古直、民风纯朴的道德、价值取向。

明迳人敬畏神明,不仅表现在祭神拜庙的虔诚中,还活跃在敬巫尊觋的意识里。作为人神沟通媒介的巫觋,在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荆楚文化中占居极为重要的地位,享有非同凡响的尊荣。这一文化因子,在明迳人身上体现得广泛而又充分。家宅不宁,人丁欠安,固然要请神迎仙,让他们跳神作法驱邪弥灾,婚丧嫁娶,建造开张,也喜欢请僧聘道,鼓噪吹嚎,祈福祈安。此风自古而然,至今犹盛。

明迳人追祖念远,因而特别崇尚风水。阴宅阳居,一并讲求。就阳居而言,明迳人特别讲究民居的选址。境内山环水绕,不乏“风水宝地”。各村都有龙有脉,有水有砂。峰奇水秀,为他们提供了层出不穷的风水传说的源泉。各村村民都可向你津津乐道他们的风水根据。诸如群猴出洞、雄狮守门、龟蛇献宝、五马归槽,每一个名目都被渲染得神乎其神,如梦如幻,似假疑真。不仅上述各村庙中的神明,几乎都有一则关乎风水的美丽动人而神奇生动的传说,就是各村祠堂民居,各姓祖坟族地,也都有着一则则让你心驰神往的风水故事。

聚螺祖庙传说

就神庙的风水而言,最典型的恐怕是聚螺祖庙的传说了。该庙是一个十分美妙的风水宝地。龙、砂、水、穴、案,举凡风水要素,它一应俱全,且又难能可贵。

聚螺祖庙坐落在明迳新民村境内。它背倚主螺岭,面对状元山。主螺岭为明迳通公路前与外界交通的必由官道,其位置险要则不言而喻。庙前是数百亩平展稻田,视野开阔。前方除状元山外,还有青山数座、重叠为案,多达三四重。左、右两侧之砂,包裹严实。而稻田之外,有十余座小山峰,全呈螺状。“聚螺”一名,即因此而得。

(此图片转自英西峰林走廊)

据说,龙宫螺族日繁。于是,螺王率大小众螺,外出寻居。游至明迳,见此地水秀山明,便有意卜居。于是,明迳新民境内,便螺山骤出。神螺为有居所,以受乡人香火,乃托梦乡人,嘱为其在此地建造庙宇,便可保乡中百姓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而神螺托梦指定建庙之址,却是外镇某巨族的祖坟。为使神螺能实现其“鹊巢鸠居”的梦想,新民陈姓,乃不惜以本族另一块更具风水价值的族地,与该巨族交换,几经周折,始获同意,该庙终于得以建成。

聚螺祖庙建成后,举行了空前隆重的“开光”庙会。明迳各村百姓,不约而同,前来助兴。当年,明迳人便真的老少平安、五谷丰登、喜事接踵。于是,每年收冬之后,明迳人便兴高采烈,为聚螺庙举行庙会,习而成规。

状元地传说

就墓地的风水而言,明迳人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状元地。据说该地为清代状元陈继昌之祖墓。该地坐落之山如今也改称为状元山。山居明迳境中央,临墓环眺,但见众山拱护,百水绕流。其间还有个美丽的传说,陈继昌祖上有一孤儿寡母,养鸭为生。母子俩相依为命,艰难度日。某日一江西风水大师辗转来到明迳,为某豪绅追寻风水宝地。日暮投宿陈家,陈母杀鸭食之,但餐时仅见鸭头、鸭爪及一些“鸭下水”。

(此图片来源网络)

为此,风水大师心怀芥蒂。次日送别,陈母赠以荷叶包。嘱路上以此充饥。大师行至日午,将出明迳,始启包以餐。见包内是头晚杀鸭时留下的鸭肉及鸭心。孤寡如此“有心”,大师倍受感动,不觉为自己头晚的小人之心汗颜,便决心有以报之。乃复返陈家,将其千辛万苦寻得的“状元地”点给陈母。并嘱曰:葬后必徙;天黑启程,直往西走,闻鸡鸣狗吠便停下来。陈母如嘱葬其先夫于状元地,西行至广西境内定居。居广西三代,便出了状元陈继昌。

三:古俗朴风

明迳的古俗朴风,除前述的追祖念远、聚族而居、嫉恶向善、古道热肠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如下数端:

一是尊师重教、敬重斯文

明迳虽不至生存条件恶劣,但曾经毕竟是穷僻闭塞,经济相对落后。然而,明迳人却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沿为传统。各村各姓的族谱上,诸生举人可谓触目可见,代有人出。境内建筑最堂皇的是学校,墟上、村中,最受尊重的是教师。适龄青少年入学率,从来都高居全县榜首,考入大中专学校的学子数量,历来为县人艳羡。敬重斯文,唾弃粗俗,历来是明迳人的共识。如“敬惜字纸”之类的古风,至今仍恪守不误。

二是婚丧嫁娶,古风不辍

各族姓的族谱,多有将古代婚丧嫁娶的习俗礼仪详载其,历代都按谱载行事,不敢有误。

即使近年来推行火葬,但其丧葬礼仪,除安葬方式改变外,其余一概如故。其程式规矩,习俗礼仪与外界大同小异。

三是节庆习俗大致与外界相同

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元宵。元宵乃汉族共有节日,一般是过正月十五,所谓“正月十五闹元宵”。但也有些地区是过正月十四的,如江浙某些地区。这据说与朱元璋攻打之军的传说有关。但明迳的元宵节则是随村而异。

从正月初五至二月初二,天天都有人,以村为单位,过元宵。据说这与人们的贫富有关。富人一般都过十五,穷人则在此前。因为穷,所贮年货无多,以是趁早便随年而过。但更穷的却在十五之后。据说是要外出挣了钱,再回来过元宵。所以,十五以后过元宵的,便是最穷困的那班人了。而二月二才过元宵的,则是这班人中,最迟挣了钱过节的人。

四是热衷趁墟

明迳人喜趁墟,每月九墟(每逢日历上有4或9号数字即为墟日),墟墟都人头踊动,摩肩擦踵。只要不是大忙季节,人们不管有事无事,有钱无钱,都必定到墟里来逛逛。但凡墟日,有事办事,无事也趁墟。一则可凑凑热闹,二则可会会亲朋,无形中便形成热衷趁墟的习俗。

声明:《英西峰林黄花小镇》除发布原创文章外,亦致力于优秀文章的交流与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谅解并通知删除。

若喜欢本







































治疗白癜风的专家
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fengzx.com/xfstc/4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