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南小河沟距庆阳市区13km,他北依常青山,南拥松树林,西至陇东第一坝,东吞高塬平湖,境内树木繁茂,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有黄土高原生态名片和高原翡翠的美誉,这里自然景观奇异,入沟仰视,是山无疑,登上山坡,确是一马平川。杨家沟、董庄沟等九条支毛沟,十二道梁咀构成一座天然黄土高原沟壑地画卷,这里充满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是当地生态观光、休闲及洗肺养生的理想场所。
年11月1日,水利部《关于公布第十一批国家水利风景区的通知》(水事业号)文件,批准南小河沟为“黄河水利委员会甘肃庆阳南小河沟国家水利风景区”。年2月8日,水利部《关于命名第四批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决定》(水保46号)文件,南小河沟被命名为“甘肃省庆阳市南小河沟科技示范园”。
南小河沟依托南小河沟科技示范园科学试验、技术示范、科普教育与生态观光四大基地的基础上建成的以生态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与休闲娱乐相结合的水土保持风景区,景区规划总面积4.8km2。水土保持治理程度和林地覆盖双双达到%,现有万年前地质构造层,千年土箭群等自然景观8处,已经建成观光区、垂钓中心,水上乐园等人文景观9处,园林景观10多处,形成了科普教育园区,动力侵蚀区和围塘区,花果山水库观光区,观叶采撷区游乐功能区。提供垂钓、划船、戏水踏浪、动植物观赏等服务项目近20个。
年景区共接待专家、学者、学生及游客1.3万人。
(图二)这座修建于年的十八亩台土坝,看起来平淡无奇,却开创了陇东地区沟道建设土质坝的先河,不仅是昔日的烂泥沟变成如今青山环抱、碧水长流的沃土良田,也为泾河流域水土保持沟道坝基科学建设与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原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袁隆为此坝亲笔题词“陇东第一坝”。
(图三)花果山水库为景区内的主要水文景观,水库总库容为万m3,不仅为塬面农田的灌溉提供了立足的水源,也是水上休闲娱乐项目的基础。每年夏秋之际,和风丽日,青山碧水,游艇穿梭,置身其间,游客可充分享受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美妙心情。独立于群山环抱之中的花果山果园自上而下的层层梯田,具有浓郁的田园风情,即可登高观赏,又可林下漫步。每到秋季,硕果满枝,游客可信手采撷,尽享乐趣。有记载年国庆节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将花果山果园第一次采摘的苹果装入大红漆木箱中,托西安民航局的同志转交给党中央。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复信感谢全站职工的辛勤劳动。信中说:“昔日六盘山东麓久无果品,更谈不上未美香甜的苹果了,望同志们再接再厉,努力奋斗,把庆阳老区建好!”。
(图四)藂翠亭观景台,石柱挺立,飞檐高挑,古雅建筑,这里地势开阔,登高远眺,南小河沟美景一览无余,尽收见底。南小河沟是我国黄土高塬区地貌发育的典型地区。
(图五)自然呈现的黄土悬沟,黄土落水洞,黄土柱,黄土墙等微地貌构造,天然成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观赏性。这里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原型观测自动化测报系统和侵蚀动态监测站;这里有陇东地区全面推广应用的塬、坡、沟“三道防线”综合治理模型典型示范断面;这里有人工模拟降雨野外试验景观;这里有十要素自动测报的气象园系统,所有观测数据均以超短波通信方式传回西峰监测中继站。
(图六)汇多年观测数据的南小河沟水土保持科技展览馆,座落与景区的会展中心,是水土保持知识宣传、教学成果展示的平台和窗口,展馆分展板和多媒体沙盘两部分,参观者可通过电子触摸机查寻多项治理措施资料,观看地理沙盘模型同步演示及景区治理风光视频,使各方的游客对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形成较为直观的感受和认识。
南小河沟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景区内有多种乔、灌树物种和品种繁多的草本植物品种。其中董庄沟以完整的天然植被群落见长,老官山以人工治理和造林树种著称;杨家沟则乔、灌、草相结合立体布局错落有致,观赏树种和野生药用植物相依相存。新建的珍奇植物园内有珍惜和濒临灭绝乡土树种40多种,是当地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生教育实习的基地。良好的植被是这里的动物种群数量也有了较大幅度增加。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址及食物为景区增添了重要的文化内涵,独具体色的窑洞宾馆和黄土风情宴,在为游客提供食宿的同时,还能让游客亲身体验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步入黄土窑洞品尝地地道道的农家饭菜,感受农家人的淳朴、热情,有一种别样的滋味。
南小河沟国家水利风景区交通条件便利,西孔公路、西镇公路自市区通向景区,景区内小路采用路面植被、预制混凝土块踏步和混凝土台阶,实现了道路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景区内设有停车场,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齐全。而且以确保景区游客安全为重点,专人维护景区正常秩序。
南小河沟科技示范园既有江南的妩媚流灵秀,也有北国的粗犷豪放,更是黄河几代水保工作者,半个多世纪以来,对黄土高原关爱与呵护的历史见证。他正以其独特的位置丰富了生物资源,典型的地质构造,和谐的生态环境,浓郁地民俗特色逐渐成为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水利生态风景区。
南小河沟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块靓丽翡翠,更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