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湖狮山在泉州城南十里许潘湖。据《晋江县志》道光版载曰:“狮山在三十五都,距郡城南十里。城中望之连蜷如狮,故名潘湖狮山。昔人置烽燧于此,亦名烽山。顶有巨人迹。潘湖狮山西麓有福建泉南狮山八闽史上第一状元徐晦读书处西峰状元古洞尚存。
(狮肩鞍处)西峰有后唐丁亥状元潘湖翁黄仁颖少年处与黄仁颖状元墓在焉喝形西峰南畔坐北朝南即朝潘湖(坐乾向巽)观音叠座穴。
自唐代福建甲第进士欧阳詹学生登瀛里徐公店徐晦首登八闽第一进士以来,狮山以其钟灵毓秀列为“潘湖八景”之首,潘湖狮山上有古木参天,藤萝倒挂,怪石罗列,山泉相激。
狮山西峰最高处以福建历史上第一位唐朝状元尚书登瀛徐晦读书处又福建第一状元洞、西峰南麓有后唐状元黄仁颖的读书处和潘湖翁黄仁颖状元墓的人文曙色、饱墨香书、空灵悟性点悟了芸芸众生,也成就了甲第欧阳詹故乡北畔潘湖欧祠山与千年狮山。狮山西峰的唐朝福建史上第一徐晦状元洞即徐晦少年读书处巨石松树拥簇构成狮山的天然独特自然风景,镌刻有“狮山福建第一状元洞”和“唐状元尚书徐晦读书处”的字样,可见已经有千年历史。而最为神奇的则是狮山西畔有一眼状元池,池水清澈,掬而饮之,如嚼甘泉,不拘气象水文变异,井泉常盈不竭,状元池因徐晦研墨取水于此池故名,赋予了静态雄狮以活灵活现的生命力,并衍生了狮山几多神秘色彩和传奇。唐朝甲第进士欧阳詹在狮岩神奇的狮山狮泉,即兴神来之笔,挥毫崖书“不二”两字,后题镌在狮山中部旁的摩崖上,并作诗《赠徐十八晦》:勉励他“大器当晚成”,狮山西部巅峰是第一状元徐晦的少年读书处亦称八闽第一状元洞,也是泉州史上第二位状元陈逖辞官隐居处。
唐朝福建史上第一位徐晦少年时登狮山,留下五言古诗《狮山》:“朝阳映狮峰;行周吾师兄;奇珍异宝岩,松柏伴君读”。少年时代泉州史上第三位状元潘湖翁黄仁颖寄读狮山西峰南状元洞,并留下了诗集《潘湖翁黄状元集》五卷,中有诗云:“狮山西畔池清清,岩洞盘旋别有天;倚石避暑风习习,登山南望有平田;乘兴最爱烹泉饮,洞庭更适枕石眠;此处甲第吾乡人,更有大章登瀛仙”。另外曾尚存有潘湖八世明尚书黄光升题有“行周德业青天白天,甲第文章昭华史书”、潘湖九世明榜眼仪庭黄凤翔题有“甲第当年龙虎榜,湖山千古碧柔情”。潘湖十二世”清大学士潘湖叟黄锡衮撰曰:詹为闽文祖,后贤者皆其属孙;詹为闽文宗,后贤者皆其弟子“等历代骚人墨客游迹题咏,更使狮山之物华天宝增色添辉、声迹远扬。
据《晋江县志》道光版载曰:“狮山在三十五都,距郡城南十里。城中望之连蜷如狮,故名潘湖狮山。昔人置烽燧于此,亦名烽山。顶有巨人迹。今日福建晋江潘湖之狮山,浮云溪流淌之间,紫帽山、八仙山、仙公山、欧岭及徐晦故里徐公店仕村(徐仓)近在咫尺。甲第欧阳詹、第一状元徐晦、第二状元田远陈逖、第三状元潘湖翁黄仁颖均少年时均到此狮山读书,欧阳詹故里遗风轶事数不胜数。更令人瞩目的是,狮山西部最高峰徐晦少年读书处状元洞、在狮山西部其下的徐晦状元池;潘湖翁黄仁颖状元洞(少年读书处)及其潘湖翁状元墓在不久的将来,必将重放异彩。
欧阳詹,字行周,福建晋江潘湖欧厝人,欧阳詹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一生没有离开国子监四门助教这个官职。欧阳詹的祖先在唐代初年由江西迁到晋江,传至欧阳詹为六世孙。欧阳詹的祖父、父亲、两个大哥都是唐代闽越的地方官吏。后世唐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唐进士韦中令门下欧阳澥、后唐状元掌院学士黄仁颖、南唐乡贡进士欧阳偃、宋观文殿大学士欧阳珣、元处士天麟黄权、明儒林学士黄永、明进士龙游知县黄应、潘湖八世孙明进士户刑尚书黄光升、潘湖九世孙明榜眼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潘湖十二世孙清大学士潘湖叟黄锡衮、清洪濑金墩黄士藻、潘湖十五世孙清湖口台湾知府黄立本承行周之风接踵而至。还被称为“八闽文化先驱者”。——《闽政通考》云,“欧阳詹文起闽荒,为闽学鼻祖”清大学士潘湖叟黄锡衮撰曰:詹为闽文祖,后贤者皆其属孙;詹为闽文宗,后贤者皆其弟子。
徐晦系泉州徐氏始祖徐矜次子福建晋江三十二都徐仓(又名称徐垅、徐公店、仕村、仕春)考试及授官均得杨凭举荐。状元[1]及第后又登贤良方正科和直言极谏科,官授栎阳尉。后杨凭获罪,由京兆尹贬为临贺尉,亲友怕受牵连,无人敢送。宰相权德舆原来与杨凭交情最深,亦躲之不送,知徐晦亲送杨凭便道:"今日送杨凭,定受连累!"徐答:"我一向深受杨公眷宠,杨公被贬,我岂能无言而别?"权德舆感慨万分。御史中丞李夷简虽然是杨凭对头,却上奏徐晦为监察御史。徐晦问:"我向来不与您交往,您为什么推荐我?"李夷简说:"君不负杨凭,肯负国乎?"
徐晦后来任殿中侍御史、尚书郎、晋州刺史、又入朝拜中书舍人。宝历元年()又出任福建观察使,第二年又回朝任工部侍郎,大和四年()拜兵部侍郎,次年改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晚年因嗜酒过度而失明,于礼部尚书职辞官归居晋江湾海徐状元巷,其后泉郡徐仓徐晦以老致仕,因感砚台之恩,徐晦耋年寻得砚之地——山东沂南徐公店。后徐潘(徐晦长子承父命,遂举家迁往得砚之地),后泉郡徐仓长房聚众成村(即徐公店古称徐垅、徐村、仕村、徐仓今泉州晋江池店仕春)。徐晦次子徐湖因需守父徐晦陵墓,遂迁居连江徐垅后裔至宋奉政大夫徐天一公又分闽候荆山;三子徐江留居泉郡。徐晦性情耿直,知恩图报,居官清严,为众人称道。于唐文宗开成三年()三月卒葬于连江县徐垅花园之原。追赠兵部尚书。
(2)由浙江信安迁莆阳延寿里:徐洪(洎四子)-徐务(洪公季子,由浙江信安迁入莆阳延寿里始祖)-徐珍--徐回--徐寅(唐开平元年状元官泉州刺史,上述泉郡徐公店状元徐晦于唐文宗开成三年()三月卒葬于连江县徐垅花园之原。追赠兵部尚书。与莆阳延寿状元徐寅为祖伯与侄孙关系同属浙江信安派下。
(3)福建泉郡徐公店始祖:泉郡1世徐矜公(-衢州刺史徐洪公次子)由信安迁入泉郡徐公店即徐公店古称徐垅、徐村、仕村、徐仓今泉州晋江池店仕春--2世状元[1]徐晦(-,徐矜公季子)配金华令莆阳黄君昌朝姐讳昌月于唐文宗开成三年()三月卒葬于连江县徐垅花园之原。追赠兵部尚书--3世徐湖因守父陵遂迁居连江徐垅后裔至宋奉政大夫天一公又分闽候荆山、徐江(-)守祖居--4世徐棋(-)--5世徐烛(-,字彦光,号宣轩,居凤池徐厝埕,墓在泉郡桃花山小天豹穴)--6世徐墩(-)--7世徐铮(-)--8世徐漭(-,字泽厚南唐末年迁居泉郡三十三都常泰里)--9世徐楔(-)--10世徐灯(-)--11世徐坊(-)--12世徐钟(-)--13世徐清(-)--14世徐植(-)--15世徐徽(宋政和壬辰科特奏进士)、徐烊(-)、徐瞻(字德望,宋政和乙未科进士官广州通判)、徐光实(徐瞻弟,字德充,宋建炎戊申科进士官连州知府以清俭闻)--16世徐培(-)、徐宗义(徐瞻长子,宋淳熙戊戌科特奏进士)、徐宗礼(徐瞻次子,宋淳熙乙未科特奏进士)、徐浩(宋开禧乙丑科特奏进士)--17世徐定(-,字德CAO,宋绍兴辛未科进士官潮州太守迁居浙江温州永嘉徐公店)、徐实(宋乾道丙戌科进士)、徐容(宋乾道己丑科进士中书教官)、南洲(-,宋季分居福州常泰里,配安平吕氏)、徐洵美(宋隆兴癸未科特奏进士)--18世徐晋老(宋绍兴乙丑科进士)、徐孺子(-)、徐瑄(-,字纯中又字汉玉,号松月居士,定公子,随父迁居浙江温州永嘉徐公店,官嘉兴太守安抚使)徐伯嵩(宋庆元丙辰科进士)、徐履正(宋庆元丙辰科进士)、徐挺(宋开禧乙丑科进士)--19世徐明淑(-,伯嵩子,字仲晦号择斋,宋理宗绍定壬辰科进士历官漳州通判兵部侍郎,与尚书洪天锡齐名)、--20世徐德闻(宋宝庆丙戌科进士)、徐雷闻(迁德化徐公店)、徐春闻(-)、--21世嗣子徐衍(-)--22世诸生号平庵(-,宋末居晋邑华洲徐公店遂为华洲初祖)裔孙徐缙芳字奕开明万历廿九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另据《台湾徐公演汐止家谱》载:入闽徐姓主要二支系:
其一徐矜(洪公次子)徙泉郡徐公店任司仓配欧阳昌女欧阳訇子徐晦(徐矜季子)泉州首个状元[1],官至礼部尚书,于唐穆宗二年(年)入闽任都团练,年卒于京师;葬于连江县徐垅花园之原。追赠兵部尚书。直系后代由晋江池店即徐公店古称徐垅、徐村、仕村、徐仓(今泉州晋江池店仕春)迁居安海状元巷徐公店、双沟徐公店、东山徐宅、霞美徐宅、华洲徐公店、永宁沙美徐公店、塔石徐公店;次子徐湖因守父陵遂迁连江徐垅至宋代其后裔奉政大夫徐天一又从连江迁闽侯荆山成为荆山徐氏大族。
其二徐务(洪公季子),男子上舍、祖父徐洎唐太保太尉,父徐洪衢州刺史,时安禄山作乱、江浙兵荒马乱,徐务遂从浙江龙游县入闽卜居莆田县崇仁里徐州村(今名滁阳村)。人称"崇仁居士"。夫人金华令黄昌朝妹讳昌娥氏生子三:珍、玖、珖。传至五世,开为柱史,中秘、长史、寺丞、簿尹六个派,至16-20世,再析居务前,泉郡、漳郡、武荣、玉屿、庄余、长乐、龙江、凤岭、儒山22个房,人丁遍布闽台浙粤以及东南亚诸国。(清代修谱寺丞已迁建瓯、簿尹已迁浙江常山谱系只列十世)。宋末明初,扬美徐氏祖先,系以莆田延寿支派迁徙于此,距今约千年历史。据长辈祖代流传:扬美开基祖系从德化迁居于此,经数十代繁衍,形成乡社,平民出身,主要放流木排为业。约第三代即明洪武26年(公元年)杨美人徐鲤俊,字登龙,号震南,举洪武癸酉科解元。鲤后少特达不群,洪武初以经义试士首峰于乡为邑士先。以荐名投宁波府经略。是年,政声至素著,赐进士,迁宁波府正堂。明代中叶,扬美村建祠堂,奉鲤俊公为祖,并得明皇室敕封春秋二祭。
1、由浙江信安迁入闽泉郡徐公店古称徐垅、徐村、仕村、徐仓(今属福建省晋江市池店镇仕春村):衢州刺史徐洪(-)--1世徐柔守祖居信安、次徐矜(-)因官泉郡司仓遂居登瀛里徐仓、季徐务--2世长徐敏从军台湾南投登瀛遂居焉、次徐梅因官于崇明县丞遂居焉、季徐晦(-,字大章号登瀛,唐贞元十六年状元[1]官至礼部尚书;于唐文宗开成三年()三月卒葬于连江县徐垅花园之原。追赠兵部尚书)--3世长徐潘迁临沂次徐湖因守父陵遂迁居连江徐垅后裔至宋奉政大夫天一公又分闽候荆山、徐江守祖居登瀛里徐仓--4世徐棋(世居泉郡徐公店今属晋江池店)。卒葬于连江县徐垅花园之原。追赠兵部尚书。
2、由浙江信安迁入闽莆阳延寿:衢州刺史徐洪(-)--1世徐务(-,徐洪季子)由信安迁入莆田延寿里--2世珍公(-,务公长子)配林氏居莆田、玖居江西、珖居建安--3世回公(-生,珍公子)--4世坚、寅公(-,字昭梦,后唐年状元官秘书省正字)。
陈逖,(-年)字田远,号易斋,五代泉州(今福建泉州)晋江渎头世科人。五代后梁贞明年间(--)状元。陈逖虽身居高官,仍然经常体察民情,了解民众疾苦。据传,他的家乡渎头连续多年遭受水灾,五谷颗粒无收,他便将自己有限的月俸资助给陈洋中最贫困的农民,让他们渡过难关,重建家园。《玉芝堂谈荟》第二卷第五十一页中记载:“五代梁,贞明中状元陈逖。……”清朝徐松撰《登科记考》第二十五卷第九百四十三页中记载:“贞明四年,进士十二人:陈逖。《玉芝堂谈荟》载贞明某年状元陈逖,未知其年,附此俟考。”宋朝徐铉撰《稽神录》第五卷中“登第皂荚”一文中记载:“泉州文宣王庙宇严峻……。庭中有皂荚树,每州人将登第,即生一荚,以为常矣。梁贞明中,忽然生二。荚有半,莫喻其意。乃其年州人陈逖进士及第,黄仁颖学究及第。仁颖耻之,复应进士第。至同光中……复生全荚。”可知陈逖为后梁泉州贞明年间状元。唐昭宗大顺元年()九月二十五日,少好学敏慧善属文,五代后梁贞明四年()高中状元。[1]是年共取士12人。廷试的那一天,他胸有成竹,执笔直书,一气呵成,无一败笔。据《泉州府志》载:古时泉州府文庙庄严而神圣,每当泉州士子及第就生一荚,郡民觉得极其应验,都认为是神灵所赐。又《晋江县志》载:泉州文宣王庙庭有株皂荚树,每逢开科考试,皂荚就开花结荚,结多少荚,预示该科有多少泉州人中进士。晋江生员陈逖中状元这一年,泉州府文庙庭皂树结了一荚半,黄仁颖中应试明经第,但进士试落第。到了后唐天成二年(),晋江生员潘湖翁黄仁颖再度赴试,才得中状元。那半荚皂便成了全荚。这固然是个传说,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却表明五代时泉州府学与取士的内在联系。其实,那时庙内并不办学,只是祭祀孔子而已。中国历史上的五代,是个政治黑暗,朝廷更迭,兵荒马乱的年代。陈逖在如此形势下,高中状元,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陈逖自幼聪慧,进退知礼,风度翩翩,入京应试,对答如流。从此,他在中国进入五代这艘朝纲混乱、社会动荡的历史之舟上,开始步入仕途。陈逖为人深沉又雄才大略,能日夜操劳尽心为后梁效力,为当朝丞相敬翔所荐辟。末帝下诏,到后梁京都开封待候授职。初授编撰时,后梁国土尽为晋国所侵占,先是侵占河北,不久又占山东。据史书载:陈逖曾向后梁末帝上奏指出:国家连年丧失兵力士气未振,陛下深居殿阁之中,何以建家立业。但终未被后梁末帝朱友贞所采纳。他非常苦恼,屡向当朝宰相敬翔提出辞去编撰之职,未能获准。后历礼部员外郎、郎中、翰林承旨。后来,陈逖又随从安元信救上党,攻破夹寨,收复潞州,以功授校检司空。因受奸臣赵岩排挤,被贬为雷州推官。后梁末帝却信任奸臣赵岩操弄朝政,陈逖深感忧虑,后梁王朝国势也日见衰弱。后梁龙德二年()十二月,陈逖抱憾称病返回家乡渎头世科隐居。宋太祖广顺二年()十一月十四日卒于家,赐谥号为“文端。著有《田远诗话》五卷。
黄仁颖(-年),字福佑一字幼卫,别字仁达,号潘湖翁,行离廿二。祖籍三山莆阳(今福建莆田涵江黄巷),迁入福建晋江潘湖。唐朝御史黄滔(-年)庶孙,其父黄珦(-年)字玉卿官大理评事,母欧阳氏,仁愿胞弟。黄仁颖幼敏慧,喜好学,善诗文,自负薪。同光乙酉年以明经学究会试第一,后唐明宗天成丁亥年(年)始登状元。初授编撰、校书郎。其时李嗣源在河南洛阳称帝,识状元黄仁颖,特召入洛阳凤阁辅助,随即赐为护銮学士。长子欧阳偃(欧阳修曾祖父本姓黄)次子黄伛徙居莆阳之太湖,季子黄佢析居泉郡之龟山;俱泉州乡贡进士;外孙三观旦晔、外曾孙修。
然唐主一介武夫,目不识丁,而枢密使安重(宰相)又识字不多,章奏常读不通。明宗无奈,只得设置端明殿学士,黄仁颖首当其最佳人选,并历迪功郎、四门学正、内阁中书舍人、端明殿掌院学士职,负责通读和协助处理章奏。黄仁颖在京都为官十年,素性清俭,门无私谒。长兴四年(),唐主明宗病殁。翌年,闵帝李从厚即位,朝政由宰相冯道与赵凤主共同主持。然遭奸相安重的排挤,被贬为主客郎中,继受封为后唐节度使。又历末帝李从轲、石敬瑭二朝。然见朝政无所建言,黄仁颖大失所望,于废帝清泰四年(年)辞官告归,在潘湖欧厝里过隐居生活。南唐建隆三年()十一月卒于家,享年六十二岁。南唐李煜帝赏其才,特赐谥号为“文杰”,其裔以欧阳为氏。著有《黄状元文集》五卷,其诗《新都行》载于《中华姓氏诗选》黄
潘湖翁后唐状元端殿掌院学士黄仁颖
黄氏卷第四页:“缥涉空中丝,朦胧道傍树;惹彼花上露,翻兹岁月知;苒蒻花枝注,悠扬画中诗;天长春日暮,何计脱缠绵?”。时泉士多工于文学,而能文者,必曰欧阳詹;能学者,必言黄君仁颖。欧阳詹以文行称于八闽,黄仁颖以学节显于世始于宋初。宋重和元年潘湖族人为祀“以不二争第一”、文章德业双馨的状元黄仁颖,继承和发扬欧阳詹的爱国爱乡精神,特建潘湖仁颖书院,以志前贤。配唐进士四门助教欧阳詹曾孙女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孙女、欧阳澥长女、欧阳郴妹,其故宅在潘湖湖口仁颖书院,葬福建晋江潘湖狮山头状元岭。子三长子欧阳偃(欧阳修曾祖父本姓黄)因年幼家贫,无力攻书,遂赘于舅父吉州通判欧阳郴家,为养子(欧阳澥长女欧阳郴妹)随母姓,南唐泉州乡贡进士,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次子黄伛徙居莆阳之太湖,季子黄佢析居泉郡之龟山;俱泉州乡贡进士;外孙三观旦晔、外曾孙修。所著有《潘湖翁黄状元诗集》五卷。
附状元黄仁颖世系简图编辑
1世、黄岸(-年,莆阳黄巷总始祖福州黄巷冲子唐圣历戊戌进士桂州剌史封开国公諡忠义配赵氏邱氏二夫人)→
2世、黄谣(-年,岸长子唐进士闽县令典、乐兄配朱氏姜氏)→
3世、黄华(-年,谣季子唐进士散骑常侍中书令配常氏)→
4世、黄昌朝(-年,华次子唐进士金华令)→
5世、黄皗(山周)(-年,昌朝次子)→
6世、黄滔(-年,倜子唐进士四门博士监察御史)→
7世、黄珦(-年,黄滔子字玉卿号莘老行十六配郑氏欧阳氏)→
8世、黄仁颖(-年後唐丁亥科状元,黄珦次子,黄仁愿弟。配韦中令学士欧阳澥长女,吉州推官欧阳郴妹)→
9世、欧阳偃(-年,潘湖翁状元仁颖二世嫡孙欧阳修在作《欧阳氏谱序》落款署名时自称“嗣孙修”),欧阳詹5代嗣孙仁颖子南唐泉州乡贡进士,因年幼家贫无力攻书寄养于潘湖欧厝欧阳郴舅家,为养子随母姓,南唐庚戌年泉州乡贡进士,累官至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次子黄伛居莆田太湖、季子黄佢居泉州龟山。
黄仁颖状元处于五代十国纷争时代,家况清贫,无奈将长子黄偃寄养于舅父欧阳郴家遂随母姓。欧阳偃苦读终考取“泉郡乡贡进士”乃唐朝泉州仕进的文人。《泉州最早摩崖木龙石刻》作者亦是欧阳偃。年文史专家发现泉州最早的一方摩崖“木龙石刻”,经过将近十年的考证,多方探寻,终于“尘埃落定”———确定这方迄今为止泉州地区发现的最早摩崖石刻的真正作者是欧阳偃。据泉州清源山管委会负责人介绍,他们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从开元寺保存的一件唐代文物,获得灵感,破译出石刻落款的最后一个字。开元寺的这件文物就是六角形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构件。经幢是卢准等三人募缘拾二千文树立的。经幢有篇序文,叙述了佛顶尊胜陀罗经是如何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从而也印证了唐朝泉州被誉为“泉南佛国”这一历史现象。经幢的书写人中“泉郡乡贡进士欧阳偃、沙门文中共书”。泉州专家学者们综合以往的各类考证,最终确认木龙石刻的作者就是泉郡乡贡进士欧阳偃此人”。宝箧印陀罗经幢的书写和镌字人。书写人也是“泉郡乡贡进士欧阳偃、沙门文中共书”。《闽中金石略》认为“一石而两人合书,亦为创见”。唐朝泉州仕进文人为佛教经幢作书,对佛教在泉州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
尚书黄光升研究会欢迎资助历史名人研究事业!谢谢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