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村民跑腿20年,写了46本笔记,环县这

编者按:在陇东偏远山区的小村子里,有这样一位默默无闻、埋头奋战在脱贫一线战场的基层党员干部,他没有轰轰烈烈震天撼地的感人故事,也没有挥斥方遒一呼百应的英雄气概。他二十年如一日,用手中的笔记录着一个贫困村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为全村名群众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书写了一名基层共产党员在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责任担当。

春去夏至,四季轮回。初夏的环县毛井,光秃秃的山梁终于披上一抹斑驳的绿意,一场久违的透雨浸润了广袤干涸的黄土塬,崾岘里的梭梭草抖抖身上的尘土,贪婪地吮吸着醉人的泥土气息,山梁上的风车快活地摇摆着身姿,俯视着坐落在山脚旮旯里的庄院农户,长长的身影在落日的余晖中显得格外悠长……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们对山西掌村文书杨晓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年4月底,在抓全镇“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任务落实过程中,发现该村的各项基础台账和工作记录有条有序,完整不缺,上级部门的部署在村上都能看出落实的痕迹,工作安排不走样、党建信号不衰减,工作怎么抓、谁来抓、抓到什么程度都一清二楚。起初,大家都以为这是驻村帮扶工作队临时抱佛脚补充资料来应付检查的,但经过询问,原来这些基础资料全部出自村上文书的手笔!

这些基础材料是如此的细致详实、条理清晰,甚至胜过许多机关单位。怀着对这位基层党员和村文书敬业精神的满心好奇和深深敬意,应我们要求,包村干部把杨文书近些年工作的笔记简单整理了一下,一股脑儿抱了回来,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的天,大小整整46本!这些来自不同年代不同款式大小各异的笔记本,有的是当时小学生的算术本,有的是用针线密密缝着的一沓麻纸,有的是封面上印着当时港台明星的塑料皮笔记本。同龄人都知道,这些印有港台明星的笔记本,在当时的农村非常珍贵,大多数年轻人都用它来抄存最流行的港台歌曲,而他却拿它来记录村上的大小碎事。尽管有些内容已经泛黄,有的被揉得皱皱巴巴,有的上面散发着浓浓的烟熏炕洞味道,但翻阅每一页笔记,那个年代他带领大家搞大会战和耐心细致做群众工作的生动场景都浮现在我们眼前,记录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大家无不为其严谨敬业的精神与坚韧执着的信念震撼和感动,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为此,我们决意走近身边这个农民党员平凡的冷暖苦乐和真实的内心世界……

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我们驾车前往山西掌村。车轮滚滚,蓑草飞扬,窗外的景色风驰电掣般地向后飞去,坐在车上,大家脑海中不约而同地浮现出一个身材矮小、言语木讷、佝偻着腰、面容消瘦的“账房先生”形象。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来到了山西掌村,迎接我们的是一个憨厚敦实的中年男子,一米七的个头,黑黝黝的皮肤,有些发白的衬衫洗得很干净,一双钳子般粗糙的大手紧紧相握,和年龄不相符的沧桑刀刻般地挂在脸上,典型的陇东黄土塬上农村汉子的形象。他用浓重的毛井口音,略带羞涩地向我们介绍情况,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杨晓勇?那些笔记就是出自这位“账房先生”?太让人出乎意料了。

“当时也没啥想法,就是因为年轻热心,趁着农闲时为组里群众跑跑腿,结果左邻右舍就认可了,只是没想到,这一跑腿就是二十年!”

杨晓勇,年6月28日生于环县毛井镇山西掌村,童年一场大病,刚刚读完初中的他就回家务农,操起了父辈们赖以生存的铁锹把,过上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由于年轻有些文化,再加上为人踏实厚道,年他被推选为道林子组小组长,一个二十出头的愣头小伙子,人生轨迹就此发生了改变,可能连他都没意识到,后半辈子从此与“公家事”扯上了边。

被问起当村干部的初衷是啥时,他深情地说,父亲原来当过生产队长,还干过村主任,经常早出晚归为村上办事,从小受他影响很大,经常想要是我将来能像父亲一样踏踏实实为群众做点事,这辈子也就值了。杨晓勇这样说着,也这样做着。

心怀青云志,也有彷徨时。以后二十年间,看到年轻人外出工作在城里买了楼房,他羡慕过;面对同龄人打工挣钱开上了小轿车,他犹豫过;碰上群众的无理刁难取闹,他退却过;在重复没有尽头的填写报表时,他迷茫过;在继续干和甩手走之间,他彷徨过……但每当心神不定或有这样那样的想法时,他都暗暗为自己加油鼓劲,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要勤努力,没有迈不过的坎。他又振作起来轻装上阵,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去。经过几年的实践历练,他对党的认识不断深化,年9月他也光荣地入了党。

好记性不如一个烂笔头。为了不辜负乡亲们的信任,他随身携带一个小本本,从一点一滴做起,工作上有啥事他都随时记在上面。退耕还林、粮食直补、草原奖补等惠农补贴发放表册记得清清楚楚,签字按手印每一道程序规范有序;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收缴票据装订成册,按年度认真存放;危房改造、饮水工程改造花名册户户清楚;谁家啥时候婚丧嫁娶,有些连生辰八字都知道;流动党员务工地点啥时候变动、新地方在哪儿,他张口就说了出来,俨然成了村里的“活档案”和“百事通”。难怪有的群众开玩笑说:“我们村谁家小媳妇该孕检了、啥时候生娃娃,杨晓勇比她男人都清楚……”

接手文书工作时,老支书随手给他一个绿布褡褡,里面装着公章和三张白纸,他当时就懵了,但因为赌一口气,凭着一股倔劲接上了这活,而且一上道就没有停歇过!

年夏天,前任文书闹情绪不干了,把村上所有资料抱回家,门一锁就外出打工去了,只给村上甩了一个绿布褡褡,里面装着村上的公章和三张白纸。情急之下,老村支书找上门来为难地说:“小杨,文书不干了,章子在褡褡里面,你拿上吧……”面对敬重的老支书和自己的入党介绍人,他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丝毫没有一点思想准备。他踌躇未定。

干上这活,比当小组长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家里的地谁来种?羊谁来养?老人娃娃谁来照顾?自己能不能干好?群众能认可吗?一连串很现实的问题在他脑海中快速回转。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没有和家里人商量就接过章子,开始了人生又一征程。刚上任的时候,由于缺乏基础资料,统计报表经常逻辑关系不对,会议资料词不达意,正常报送的材料在他手上非得折腾个三两回。有一次,搞业务的乡上干部一句“你到底会不会做报表呀”的话刺激了他敏感的神经,他暗暗发誓,别人能做,我也能做,而且一定比别人做得更好!

万事开头难。由于没有村里的人口情况,他只能到派出所户籍室求助,用了半个月时间,把全村所有群众户籍信息全部抄了一遍。会议笔记不会记,他向邻村的同行借了一本,依着葫芦画瓢,先从格式学起,再学习记内容;有些专业术语没听过,怕别人笑话,他就偷偷地查字典弄懂搞明白啥意思;没有业务表册可以借鉴,他虚心向业务强的同行学习,向乡上做业务的骨干请教,白天晚上反复研究琢磨找逻辑关系,硬生生学会了各种表格的填表要求,记的会议记录不但内容准确,还图文并茂,逐渐成了办业务的行家里手。后来,只要他夹着本本走进乡政府政务大厅,前台办业务的同志就会信任地说:“看,杨文书来了,他做的报表,肯定没问题!”

农村工作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不怕群众有意见,就怕群众不待见。只要我们把老百姓的事装在心里,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让老百姓相信你,没有弄不成的事!

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关心的都是和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一些小事碎事,也就是这些小事碎事,却时时刻刻考验一个干部的能力和水平。很多年前的一个秋天,当时还是小队长的他带领80多名群众在山上开展掌地荒坡治理,为了做到公平公正,他专门找了一张牛皮纸,将每户群众每天的工作量全部标注在图上,谁家每天干多干少一目了然,群众心服口服。有一天,一个群众想偷懒,擅自缩短了集水坑的间隔距离和坑道的深度,到了验收的时候没有通过,就给在乡上当领导的亲戚告黑状。电话打到村支书跟前,他二话没说,直接拽着支书的手来到了现场,“这是其他群众按照规定和尺寸挖的,这是他擅自调整后挖的,你说我能验收通过吗?”面对明显缩水的坑道,支书无语,扭头就走。

毛井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是常态,老百姓形象地说:“种了一撂子,收了一抱子,打了一帽子。”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非常严酷。年,村里好不容易争取了一些平田整地的好项目,为了把这项惠民项目实施好,真正把坡地变成群众的“口粮田”,白天他陪着施工队测量原有土地,与群众协商地块整合,晚上又要绘图标注。一沓厚厚的手绘图纸,清清楚楚标明了全村梯田亩数和每户地块的位置,任何检查验收,只要翻开册子,一目了然,所有来验收的工作组无不为他的细致工作伸手点赞。

年冬天,村上集中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入户调查,他负责做道林子组工作。由于驻村工作队员填写时误将一户残疾户的身体条件一栏填写成健康,他的兄弟看到后大发雷霆、一顿臭骂,一气之下还当场撕碎了笔记本和所有入户调查表,大家闹得非常僵,最后经过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对方消除了误会。事后,有同志委屈地说:“这也太嚣张了,即使我们工作有失误,但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不至于撒泼撕笔记吧?应该好好收拾一下他。”杨晓勇嘿嘿一笑:“不是群众脾气大,是我们没做好。农村工作就是这样,只要我们把工作做细了,一碗水端平了,他们就服你了。”

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帮扶单位经常捐赠化肥、籽种、衣物等物品,有些群众领了物资时间长就忘了,有个别群众还赖账,想重复享受。于是杨晓勇就将每个群众家庭的详细情况全部登记在册,并且标明了帮扶单位干部的名字、职务等,详细标注捐赠物品的时间地点等,捐赠的照片都按比例缩小整整齐齐贴在笔记本上。别人不解,这些资料精准扶贫数据库里都有,何必要再手写一遍?他认真地说:“咱们的群众素质有高有低,有个别群众过上一年半载就忘了,我给他登记上,谁要有疑问或耍赖,把本本翻开让他看,一目了然,啥也不用说。”

在一张褶皱的牛皮纸上,按居住区域列出了年全组86户农户义务工出工、完成情况;在巡查记录本上,详细地记载了近几年每天巡山的天气情况、路线及发生的事情;在年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过程中,他在村办公室熬了40多天,眼睛严重充血,最终把户贫困户的“家底”摸清楚了;在养老保险收缴中,有收缴的金额、日期和缴费人的姓名和签字,并且用红黑两种颜色笔注明代领或本人领的;在分配苜蓿籽种时,到最后没有了自己的籽种,群众每人捧了几捧要给他凑,被他婉言谢绝了;他领着本村群众去镇上盖章办手续一天能去四五趟,有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办完事他还骑摩托车送回去……

在全村口人心中,杨晓勇既是他们的“村官”,更是他们的办事员,是他们最信任的人,每个人提起他都情不自禁地竖起了大拇指。

虽然干的事不大,但力气不能少花。只要我在这个岗位,就要把自己本职工作干好,当一名称职的村干部,对得起共产党给我的一份报酬和群众那双信任的眼神!

山西掌村是深度贫困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家家户户经济负担重,他家也不例外。两个老人身患慢性病要花钱,两个儿子上学也要花钱,他肩上负担很重。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杨晓勇承包了镇上街道垃圾清运工作,每天不到四点就起床,带领清运工清扫,寒来暑往,无一例外。每一辆垃圾车啥时候交接,哪辆车啥时候出了故障,谁去维修花了多少钱,他都把账记清楚,到了年底,一笔一笔晒出来,大家一看就明白。以后不管是收养老保险还是其他款项,村民们都很信任,有些在外地务工的群众,发个红包就把养老保险钱交了,但他都要截屏打印,和收据一起粘在本子上。

年,山西掌村实施农村电网改造,杨晓勇主要负责一个组的工作,每天起早贪黑,带领电力部门的工人拉料、选址、架线,从不叫苦叫累,中午还要为施工的工人管饭。整整一年时间,家里的庄稼撂荒了,孩子生病照顾不上,媳妇整天唠唠叨叨,天天这么辛苦图个啥呀。年底,家家户户通上照明电,告别了煤油灯,孩子们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写作业了。一年的辛苦没有白费,自己的辛勤努力终于有了结果,他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年5月,杨晓勇的老母亲得了肝腹水,辗转兰州等地做手术,花去4万多元,他没有向村里和乡上申请过一分救助款;在今年年初填报贫困户“一户一策”精准脱贫方案时,他连续半个月没有回家,也没时间给县城租房陪伴儿子上学的媳妇交房租,只好通过







































中秋怎么预防白癜风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更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fengzx.com/xfsms/6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