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位于淄川区太河镇淄河片区,主峰海拔米,总面积25平方公里,是集历史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马鞍山山峰奇险,形若马鞍。峰顶险峻峭立,巍然壮观,山下淄河奔流,似玉带绕身。
这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我沂蒙山抗日根据地通往渤海区、胶东区的交通要道。年的马鞍山保卫战震惊全国,抗日英雄威震敌胆的壮举给该山涂上了一层浓重的悲壮色彩。
七一建党节即将来临,让我们来到这座英雄之山,缅怀先烈,走进历史,进行一次难忘的精神洗礼,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马鞍山主峰马鞍山主峰海拔米。其孤峰耸立登临险要,山顶狭窄,给人动之欲坠的危机感。
这里既是马鞍山风景区的景点中心,也是革命传统教育主题所在。有指挥所、守山掩体、英雄碾、英雄跳崖殉难处、摩崖石刻等景观。
战斗指挥所马鞍山抗日保卫战总指挥王凤麟,原名李芳,一九三五年至三七年底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工兵班学习深造。一九四二年被任命为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一旅二团副团长,因在战斗中腿脚部伤残,同年十月来到马鞍山。该指挥所为王凤麟指挥战斗的地方,在战斗中被日军炸毁,现存遗址年重修。
纪念碑马鞍山抗战纪念碑是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八周年、抗战胜利前所建,碑的正面镌刻着原鲁山区专员徐化鲁题写的“气壮山河”四个大字,一面是马鞍山战斗牺牲的烈士英名,一面是原博山县县长毛梓材撰写的《马鞍山抗日烈士赞》,另三面是悼念马鞍山抗日烈士的碑文。
抗战纪念馆及烈士祠为充分展示马鞍山抗日保卫战的壮烈场面和英雄气概,激发子孙后代的爱国主义热情,年,淄川区人民政府修建了简易的烈士祠和事迹展览馆,里面陈列着名烈士的灵牌。年,淄河镇政府在原烈士祠旧址上重新建起马鞍山纪念堂。年6月,原淄河镇又在马鞍山西峰下建成马鞍山抗战纪念馆和纪念碑。年,太河镇对马鞍山烈士祠及抗战纪念馆进行提升改造。
纪念馆为环廊式建筑,分上下两层,总建筑面积平方米,上层四面墙壁镶有马鞍山抗战宣传画,下层墙面为40平方米的马鞍山战斗大型油画,侧面为冯毅之全家六烈士雕塑。
纪念碑呈“三八式步枪”状,高11.9米,象征着年11月9日发生的马鞍山抗日保卫战,原政治局委员、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为马鞍山抗战纪念碑题写了碑名。该建筑掩映于苍松翠柏之间,气垫宏伟,庄严肃穆,必将为弘扬革命传统主义教育谱写新的篇章。
天梯、南天门通往山顶的台阶共级,因陡峭的象梯子一样,故名“天梯”,最陡处可达70度角,最窄处只容一人通过。
“天梯”的顶部就是南天门,始建于清末,年重修,和天梯连为一体气势恢宏壮观,是登山必经之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
守山掩体马鞍山主峰上共有掩体五处,掩体内可容2-3人作战,留有枪口,人在里面非常安全。东峰上的两个掩体,下面对着陡峭的台阶,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据说王凤麟副团长就是在此掩体中击毙日军师团参谋长山田大佐的。
烈士殉难处此碑于年设立,是马鞍山抗日烈士跳崖的地方。当时,我方守山人员团结抗战,坚持战斗两天一夜,终因寡众悬殊弹尽粮绝而致失守。当敌人攻上山头时,英雄们宁死不当俘虏,跳崖殉国。
英雄碾该石碾位于主峰东部,原为八路军伤病员及家属用来压米、压火药所用。年被日军飞机炸毁,年10月重修。此石碾似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
石刻马鞍山抗日遗址:原泰山军分区司令员、八路军一一五师一旅旅长廖容标将军(后为南京军区副司令员)题写。
碧血千秋:原四县联合办事处主任冯毅之(后为山东艺术学院院长)题写。冯毅之的父亲冯旭臣、妻子孙玉兰、女儿新年、芦桥、平洋及妹妹冯文秀一家六口在马鞍山抗日保卫战中殉国。
一代英豪:原山东纵队一旅副旅长钱均(后为南京军区副司令员)题写。
《水调歌头》石刻:原八路军一一五师一旅二团政委李伯秋(后为沈阳军区副政委)年重游马鞍山时所作。
“忆王凤麟烈士”石刻:原八路军一一五师一旅二团团长吴瑞林(后为海军副司令员)所作。
巍巍马鞍山:原中共淄川区委书记傅景鸿题写。
英雄魂在马鞍山主峰东顶百米高的悬崖上,可以看到顶部有一个十余米高的八路军头像,象征着马鞍山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不屈的灵魂,其浩然正气令人肃然起敬,被称为“英雄魂”。
自然景观林中氧吧
马鞍山上树木高大参天,负离子含量极高,是天然氧吧,让人远离尘市喧嚣,回归自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仙人桥
仙人桥在马鞍山主峰东面,由天然青石板构成,非人工修造。桥西头连接“古砦”,东头至“经扬亭”。全长余米,最宽处8米,最窄处仅0.5米,人走在上面有遥遥欲坠之感,故称“仙人桥”。
龙女台
龙女台位于马鞍山主峰东部,海拔米,与龙王崖隔河相望,加之试点经验平台山势奇险,如刀削一般。传说中马鞍山周围曾是一片汪洋大海,此平台是供龙王的女儿休息纳凉用,故称“龙女台”。
“三泰佛”
马鞍山正南方的“三泰山”主峰,东峰恰似一个熟睡的大佛,庄重自然,活灵活现;西峰犹如一尊静坐修行的弥勒佛,神情专一,泰然自若,线条分明,形象逼真,真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神仙府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马鞍山历来就是数十里山民们朝圣的地方。主峰东侧有一天然石门,状似府地,清末年间,有人安装石环,因山门险峻,名曰“神仙府”。此景只可远观,不能靠近。
其他人文景观古齐长城、古兵营
在马鞍山西侧有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长城、烽火台、兵营,当时此处是齐鲁交界处,山南三面环水的城子村,经考证就是古莱芜国遗址。现西峰古齐长城保存完好,虽经战火坍塌。但遗迹仍存。已按原貌整修。古兵营现存百余间,可驻扎兵将千余人。所留烽火台高数十米,在淄河沿岸数十里都可看到。有一“古砦”与兵营相连,在战争年代炸毁,而石拱形门洞上的“古砦”二字现在非常清晰。
玉皇殿、碧霞祠
始建年代不祥,咸丰九年重修过,是善男信女朝圣的地方。
钟鼓楼
位于马鞍山主峰中部的两座楼阁,始建于清朝末年,为报时和报警所用。年被日军飞机炸毁,年重修。钟楼内有铸铁钟,钟声凝重悠长,方圆数十里都能听到,西边鼓楼内有牛皮大鼓,鼓声浑厚响亮。
石臼和道士房
马鞍山曾是一座道教名山。道士房是当时看守山门的道士所住。西边的石臼就是当时其臼米用的。
十大夫庙
位于马鞍山主峰悬崖下,附近还有“三官庙、南斗北斗庙”遗址。十大夫庙为一石洞,分上下两层,下面有泉水城池,传说能包治百病。上层是十大夫塑像。
导航搜索:马鞍山风景名胜区
公交:淄川乘坐24路,马鞍山风景名胜区下车
—
■■■■■觉得不错,请点赞↓↓↓
文旅君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