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县朝阳洞群与荀子文化(上)
邵明思(执笔)秦利虎张勇
枣庄市峄城区东部群山连锦40里,在几十个山头中唯有青石山的洞窟繁多而集结成群,并蒙上了一层层神秘的色彩。由于青石山历史渊源与荀子文化脉络具有内在的关联。笔者和热爱人文自然的道友张勇、秦利虎等一行多人,利用两个周的周末4天时间,对青石山洞窟群及荀子传说进行了文化采风和实地考察。
青石山是鲁南一方名山,民间传说,战国時期楚国的“兰陵令”荀况在青石山兴建兰陵石城。荀子去官之后,在青石山兴办荀子书院,先秦时的风云人物韩非、李斯、贾谊等皆岀于荀子门下。青石山及其东部的文峰山都留下了荀子的足迹。荀子谆谆教导学生:“要像季文子那样,一心安社稷,忠贞守节------英明的事业才是永存的,如同那文峰山的山石不杇,如同那珈河(运河前身)的流水万古流长。”《舆地汇钞》、《晋书》皆有记载:“青石山,即古石城。晋咸和(公元年)中,彭城内史刘续率众复占兰陵石城。即此也。”晋时,由“五胡乱华”引起天下混战,青石山的石城是兰陵郡城(今峄城区坛山街道徐楼社区)东部防区的石头城堡,为战略重地。故而,《峄县志》记载,青石山也叫做“石城山。”县志还记述,东汉初,海西王董宪叛乱;光武皇帝刘秀及大司马吴汉率兵征讨,路过青石山“驻跸山下”(石城),当地百姓“箪食壶漿,夹道欢迎,”因此,青石山又名“进食山”。
青石山东峰仙人洞的“仙洞悬云”(荀子书院传说)、以及峄县城西十里泉的《许池绿波》(荀卿祠),均为峄县八景之列。这一山一水都是人们纪念荀子的文化平台。另外,青石山南十里即明代文豪、被认为是《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的贾三近的墓地。金瓶梅的主题内容是批判“人性恶”。由此可见,这部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奇书”的金瓶梅,是作者深受荀子文化的影响而对荀子著作《性恶》篇的具体诠释。体现了荀子文化气脉在鲁南地区年一脉传承。
除仙人洞之外,青石山西峰以朝阳洞为中心的山洞星罗棋布;县志上注名的有朝阳洞、云花洞、玉皇洞、无名洞、滴水井、牛角洞、会真洞、星星洞;未注名的洞还有四五个,形成了链接体的洞窟文化群。
朝阳洞
朝阳洞是青石山西峰洞窟群的中心,是老峄县文人心目中的荀子文化发祥地。朝阳洞位于北纬34°46′42″,东经°38′41″,其洞口正处在子午线上。据说,当初是荀子按阴阳八卦与国学理论给它命名“朝阳洞”。其洞门东旁树立《重修朝阳洞门碑》,为“清同治六年(年)洞庙住持僧严江”所立。朝阳洞高3米,宽2·6米,主洞深9米。朝阳洞的主洞分岀两支岔洞;一支是从主洞西去的洞穴往上攀登,行10米向南拐,有石屋可容纳5人坐卧;再向上匍匐行进70米便是通向洞外的窗口。另一支是在主洞顶部向上攀登,行10米处的石壁上,有古人镌刻的大篇幅文字,字迹已难以辨认。从洞壁石刻处再向上攀爬30米,有一条天然石龙和一个美如莲花盆,而且装满水的石盂,盂中之水始终保持固定的水平。《峄县志》记述:“有石似龙,头角天成,颌下一石盂,盂水不涸不溢”。为了验证县志记述的真实性,秦利虎于周六傍晚特意把石盂里的水瀖干;次日上午,他再次爬上去检验,果然又是满满登登的一盂水。这种神奇的现像虽然令人难以置信,但是,这的确是真的。
牛角洞
牛角洞座落于朝阳洞东25米,它是一个弯如牛角形的斜跨式山洞;东、西两个洞门的距离长12米,北面的主洞深9米,洞高26米;洞顶长滿了钟乳石、蜂巢石及石幔、石尖、石拳等。除了大自然的杰作之外,还有人文景观。牛角洞门西侧有凿成碑形凹槽的摩崖石刻,由于字迹模糊不清,斑驳片片,它给人留下的是老迈橫秋的凄凉感。牛角洞东方60米的陡壁下,是一片古建筑遗址。根据《重修客舍碑》碑文记述,客舍是“住持僧昌和·民国十四年(年)”重修。客舍建筑群是接待登殿拜佛的善男信女、香客和游人的大雅之堂。遥想当年,青石山下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兰陵县青石城;青石山上有荀子文化遗迹和洞府庙堂系列文物,此处香火缭绕,游人云集。巍巍青石山呈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为世人留下了以荀子为代表的先贤文化,让后人以史为鉴,留住记忆。
星星洞(无名洞)
星星洞也叫无名洞,位于牛角洞西邻,距离朝阳洞东22米。其洞口狭窄而冗长,就像竖立的蛤蟆嘴;朝洞內窥视,里面突然变为下扁上阔的蘑菇形,盖因洞顶有多处圆形透明的穴窟亮若繁星,所以叫做星星洞。由于此洞小于周边的兄弟洞,故而人称无名洞。狭窄的星星洞没有“容人之量”,因此,它是洞群中最理想的动物世界。
待续乡村忆,最忆是老家
马西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家,那是心灵最温馨的避风港。我的老家离城只有十里多路,依山傍水,站在山上能望见城里的龙泉塔,夜静时躺在床上能听见哗哗的河水声。那里有日升月落,那里有晨炊晚烟,里有飘荡在原野上的白云,那里有屋舍篱笆,那里有鸡啼犬吠。在那里,我度过了童年最美好的时光。
人到中年以后再回老家,往往有新鲜的感觉:村没有那么大了,河没有那么清澈了,熟人没有那么多了。但是没变的是乡音、乡情、是乳名,还有飘荡在村子里的那种味道。每一块石头都有一段故事,每一个小巷都有一段佳话。
老家是陈年的酒,时光的流逝使它变得更纯更香;老家是村头夕阳下飘动的白发,在时时召唤你的归来;老家是一盏永不熄灭的灯,永远照耀在你的左右让你不会迷失方向;老家是儿时玩伴的一声问候,老家是漂泊游子听到的一句乡音;老家是情思——剪不断,理还乱;老家是淡淡的忧愁——欲说无言;老家是根,是永远也割舍不断的根,随着岁月的增加在人的心目会越扎越深。
老家门前的小河边有着碧绿的杨树、金黄的垂柳,夏天还有清香的薄荷、嫩绿的水草、五彩缤纷的小花、叽叽喳喳的小鸟,更多的是一群、一群的小鱼儿游来游去。童年的我常常蹲在水边,将手指粘满饭米放在水里,不一会儿,小鱼就会游过来用它们细小的牙齿轻轻敲打我的手指,多么的痒痒和快活!用一只吃饭的碗,扣上挖开小洞的纱布,放入饵料,不一会逮回几条活蹦乱跳的小鱼。如今回忆起来更觉得这种快乐是那样的纯真和难得。
一村人和和睦睦,谁家有个红白事,村里人都主动靠上帮助料理,中午晚上河崖碾盘是他们的公共餐桌。自己地里打出的麦子蒸出的馒头,掀开蒸笼,满村都是香气。皓月当空,如银的月光透过繁密的枝叶斑驳地洒在村里幽雅的小路上,鸟儿已安然入眠,只有风儿还在不停地轻轻地吹拂。
漫步在河边朦胧的树影里,脚踩在落叶上,发出“沙沙沙”的响声,这唯一的声响反衬出夜的寂静。看书学习用功累了困了,到河边散散步,听听流水的响声,掬一捧河水洗一把脸,让你身心放松,困意全无,此时的老家静谧醉人。
记得有一首诗,写出了对老家的情怀:“老家/是母亲腌制咸菜的缸/储存着捞不完的爱/老家/是父亲播种的土地/生长着如山的期望/老家/是兄弟姐妹叽叽喳喳的天堂/维系着血缘的通畅/老家/是踏实温暖的土炕/积蓄着游子的能量/老家......”
我的童年既写满了欢乐,也与父母一起感受到了生活的苦辛。人到中年,每遇到不顺心之时或者触景生情,常常会想起我的童年时光,于是老家的一切便会时常在我的梦里重现,抚慰我那颗善感脆弱的心,增强我对亲人对友人感恩的情怀、对生活对工作的动力和激情。
编辑:郭潇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