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我们仨告别了西南交大,踏上了归程。
第一站北辕南辙,我们去了成都正南方的乐山市,离家反而又远了公里。女儿非要带我们去乐山品尝美食,她虽然去过一次乐山,但因为贪吃美食竟然还没有看到过乐山大佛!呵呵,可见乐山美食有多么诱人啦!
我们下榻在大渡河畔沫若广场旁边的一家酒店,大渡河水日夜奔腾不息,听着波浪声入眠对于居住在北方内陆地区的人有点奢侈哦。
顺着水流的方向看去远处山的凹陷处就是乐山大佛。
乐山是郭沫若先生的家乡。
郭沫若人生的后半段官运亨通,但名声不怎么好,很多人(包括我)对他颇有微词。但建国前他在学术界、文学艺术界的成就、地位有目共睹,历史早有定论。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乐山应该为他骄傲。
沫若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雕像,你能看出是谁来吗?他是黄庭坚。雕像底座上镌刻着他的一首诗:“凌云一笑见桃花,三十年来始到家。从此春风春雨后,乱随流水到天涯。”他被贬到巴蜀六年之久,巴蜀大地给了他最后的温暖。他曾游历嘉州(今乐山),在凌云山上见大佛一笑,如见世尊拈花,终于发出心心相印的微笑。他寻找了三十年的“真如”境界,即“世尊拈花,迦叶微笑”顿悟到的真如境界,这就像漂泊的游子找到了“家”。
这是家小书店,名字叫“小屋里”,社科类书籍很多,竟然还有《畿辅通志》!
乐山最负盛名的就是她的美食。
乐山境内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餐饮和小吃种类繁多,既承袭了川菜“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鲜明个性风格,又以“小河帮菜”的麻、辣、鲜、香的特点享誉省内外。同时,由于乐山江河纵横,故乐山的河鲜佳肴堪称一绝。乐山又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故美食取材广泛,品种繁多,仅名小吃就有百种之多。乐山丰富的饮食种类构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乐山味道”,成为了乐山的一张形象名片。
乐山名小吃有跷脚牛肉、西坝豆腐、乐山甜皮鸭、乐山豆腐脑、乐山钵钵鸡等。
凌云山上俯瞰岷江和大渡河交汇处。
如此美景必须留影。
乐山大佛两侧的岩石叫做“红砂岩”,是一种容易风化的岩石,这么美的颜色让很多游客惊叹。
被自然侵蚀的坐佛,颇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舍我气概。
这样的石头可以被称作“小可爱”吗?玲珑剔透、温润如玉、粉嫩多情……
一时半会儿不会审美疲劳的。
乐山大佛正门的楹联大气、简约、气势非凡:“大江东去,佛法西来”。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乐山大佛为弥勒佛坐像,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通高71米,连它的脚面都可围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
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更有专家赞誉“乐山大佛堪与世界其他石刻如斯芬克司和尼罗河的帝王谷媲美”。
乐山大佛如此的雄壮威武,怪不得有诗人曾赞誉道:“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呢!你看他的耳朵就有7米长,每个耳朵能钻进去两个人;它的眼睛和嘴巴长3.3米;而它的手指却有8.4米长,不要说与大佛比,就是个大佛的手指比,你也小得不得了。
大佛右手特写
啥时候我们的脸也能修行到佛那么安详、肃穆、庄严呢?
雕像的工匠一定是位了不起的人,你在哪个方向看大佛的眼睛,佛都好像在注视你。
大佛右手边的栈道自上而下,游客可以从头到脚欣赏大佛。
岷江、大渡河汇合后到大佛面前又和青衣江汇合,这就是所谓的“三江交汇”。
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水势相当的凶猛,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件。海通和尚大发慈悲之心,准备修建大佛来镇水患。于是四处化缘,筹款造佛。海通禅师造佛时年事已高,所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他就圆寂了,大佛的修造工程也因此停了下来。
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20万,继续修造乐山大佛,由于工程浩大,需要巨大的经费,于是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到京赴任,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五十万两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三代人的努力之下,前后历经90年时间,乐山大佛终于彻底完工。
现在海师堂里供奉的三尊塑像就是修建乐山大佛的功臣。
还有一位大仙跟乐山渊源颇深,他就是苏轼。
拾级而上就是东坡楼。
右手边的墙壁上写有苏轼的名句“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诗词大会导师蒙曼在学习强国平台上每每用这句诗开场。
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诗词大会导师蒙曼在学习强国平台上每每用这句诗开场。
苏轼年少时曾在乐山读书,后人为纪念苏轼把原来明代为奸臣魏忠贤修建的祀祠改成今天的名字。门额横匾“东坡楼”三字是集黄庭坚书法而成。黄山谷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又属于书法宋四家,恰如其分!
楼前为洗墨池,池中游鱼背脊乌黑,相传为苏东坡在此洗砚墨水所染,故名“东坡墨鱼”。
楼堂正中的东坡坐像,神态高洁潇洒,形神俱佳。侧壁上的东坡笠屐图画像也颇为精美。
少年不愿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虚名无用今白首,梦中却到龙泓口。浮云轩冕何足言,惟有江山难入手。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笑谈万事真何有,一时付与东岩酒。归来还受一大钱,好意莫违黄发叟。
——苏轼《送张嘉州》
“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苏轼的潇散旷达从年轻的时候就已具雏形。
借用东坡的诗句,有了一个景点:苏东坡载酒时游处。
乐山大街两旁的树上有很多鸟窝,可见当地人和鸟类相处的多么和谐!
结束乐山游览以后,本可以直奔西安,但是我们又返回了重庆,因为那里有座钓鱼城。
钓鱼城原为钓鱼山,位于重庆市合川区,占地2.5平方公里。传说有一巨神在这钓嘉陵江中的鱼,以解一方百姓饥馑,山由此得名。钓鱼城峭壁千寻,古城门、城墙雄伟坚固,嘉陵江、涪江、渠江三面环绕,俨然兵家雄关。
公元年发生在南宋潼川府路合州钓鱼城长达36年的“钓鱼城保卫战”,是南宋王朝与蒙古之间的生死决战,更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一场具有重大意义之战,创下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弱胜强的战例,钓鱼城因此被誉为“上帝折鞭处”。
要想明白钓鱼城位置的险要,必须借助于沙盘。小小弹丸之地竟然抵御了蒙古大军36年的强攻!
抗战时期重庆被选为陪都,是不是跟这座古钓鱼城有关呢?
抗战时国民党军政要人的题字,似乎都想从当年南宋军民抗击蒙古大军侵略的精神中获得鼓舞和士气。
孙元良将军的题诗。孙将军在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率部在庙行一线顶住日军攻击;年8月,率88师死守闸北阵地76日,以四行仓库为据点驻守抗战;后参加南京保卫战;年,率29军在独山阻挡猖狂的日军,使这里成为了日军侵华的终点站;年后去台湾,年去世,终年岁。
孙将军的儿子远比他有名:著名影星秦汉。
郭沫若论史七律《钓鱼城怀古》:魄夺蒙哥尚有城,危岩拔地水回萦。冉家兄弟承磷蚧,蜀郡山河壮甲兵。卅载孤撑天一线,千秋共仰宋三卿。贰臣妖妇同祠宇,遗恨分明未可平。
最后一句写的是年钓鱼城守将王立献城降元的事。当时南宋都城临安已经被攻占两年,守军已经三年没接到南宋王朝的命令了,天下归元的形势已经不可逆转。加之钓鱼城年逢大旱,城中缺粮,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的局面。
面对危局,王立与同僚属下协商为了全城军民免于屠城而降元,他的义妹熊耳夫人利用自己与元成都总兵的表亲关系达成了意向,元帝忽必烈专为此下诏:“鱼城既降,可赦其罪,诸军勿得擅便杀掠,宜与秋毫无犯。”
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保城中数十万军民的生命无疑是最重大的抉择,王立和熊耳夫人的做法是极其明智的。
郭沫若这么写纯属站着说话不腰疼,在国家整体灭亡的情况下,靠着天险孤忠孤勇顽强坚持36年,试问古今中外有几个能够做到?
这尊卧佛身材颀长,从脚走到头得有几十步,睡得好安详。
“一卧千古”四个字太恰当了。
想来真佛即便在酣睡中也能悟道吧。
“上帝之鞭折此城下”,“上帝折鞭处”就来源于此。
据说蒙哥汗就是被这种武器发出的石块砸死的,这在当时应该算是远程重武器了。
从城上去江边的暗道。
山下的嘉陵江悠悠滚滚而过,这里再也没有了南宋末年的厮杀,也没有了民国日本飞机的轰炸,江水、山城都在祈愿和平。
护国门远眺。
作别钓鱼城我们仨直奔西安古城。
西安,古称长安,这里是十三朝古都,有多年的建城史,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罗马、开罗、雅典)之一。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四个朝代周秦汉唐的王朝就建立在此,这里埋葬着一百二十多个皇帝(包括女皇武则天)。这里曾经是世界最大的城市。各国来朝,市井繁华,经济繁荣,盛极一时。这里有很多世界第一。这里铭刻着华夏文明的璀璨荣耀,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程!
我这应该是第三次来西安了,每次到了这里,第一件事先去古城墙上骑行一圈,城墙全长11.9公里,可以俯瞰整座古城。
下午金色的阳光洒在城楼上,我不会让这么美的光线溜走的,给夫人拍照正是最佳时机。
这个洋妞也跟我一样抓住夕阳的尾巴,pose摆起来没完,好像是给男友拍视频了吧?
太阳慢慢西沉,女儿和妈妈似乎还意犹未尽。
累了坐在木凳上歇一歇,妈妈这是在给女儿发功传递能量吗?
我到西安,碑林是必须要去的。
碑林里和颜真卿的《颜勤礼碑》合影,这可是我心目中的神碑,从小就坐在屋地上临习。
出了碑林就是国民党元老、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草书大家于右任先生故居。
于右任先生的《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西安最神圣的地方:陕西省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文物浩如烟海,这里不可能一一呈现,还请诸位有机会亲自前往参观吧。
在西安受到了妹夫杨明志无微不至的陪伴和照顾,第二天晚上他请我一家人去华清池观看大型情景舞剧《长恨歌》,我俩在大门口合影。
那天晚上从一进场就下雨,演到马嵬坡赐死杨贵妃的时候,大雨瓢泼,本来舞台上这时候就有人工洒水,结果人工、老天一同使劲,使得悲惨的舞台气氛增加了许多……
这台舞剧的灯光效果超级棒,漫山遍野都是舞台的背景,导演发挥的空间特别大,引来观众一阵阵的惊呼。
西安的行程我安排的比较宽松,所以能玩到的尽量都玩到。第三天登华山!
头一天晚上的暴雨让我有些失望,担心爬上山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到。
我们在乌云密布之中爬到了苍龙岭,老天竟然云开雾散了。
苍龙岭是华山著名险道之一,以其苍黑色的外部和其似悬龙般的地势而得名。其如履薄刃,绝壑千尺的地势使得很多游客胆战心惊,漫长的余级台阶更使惊吓度陡然提升。此地故事颇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唐朝韩愈爬到这里不敢再往上爬,大哭投书求助的故事,留下了“韩退之投书处”的文化遗产。
最陡峭的台阶接近90度,小雨还在下着,真让人心惊肉跳!
“看看我们的河山”七个大字就在苍龙岭的尽头,祖国的好山河怎么也看不够。
翻过苍龙岭回头看,华山的美完美地呈现在眼前!最远处的一条线就是渭河吧,真乃钟灵毓秀之地!
这块怪石被一条小路分开,体积比较小的这块石头好像随时会倒下来把路堵死。
上面刻了四个大字“云天孤光”,侧面竟然还挖出一个小庙来,看来古人也很青睐这块怪石。
“天下第一洞房”在快到西峰的时候出现了。
你还别诧异,“洞房”一词就源于华山。相传春秋时期在华山修行的隐士萧史和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就是在华山西峰凿洞成婚,“洞房”一词由此诞生。
登上华山西峰很是豪迈!
西峰,又名莲花峰,是华山最秀丽险峻的山峰。也是《宝莲灯》中沉香劈山救出三圣母的地方。翠云宫边上有一巨石中间裂开,如被斧劈,名“斧劈石”,旁边还树立一柄长把大斧。峰的西北面,直立如刀削,空绝万丈,人称舍身崖。
杨公塔为杨虎城将军所建,塔上有杨虎城将军亲笔题字。
金锁关是建在三峰口的一座城楼般石拱门,是经五云峰通往东西南峰的咽喉要道。
走到这里的时候,大风呼啸,穿着雨衣也会瑟瑟发抖。
钢索上挂满了铜锁:世间得有多少人解不开自己的心事哦。所以,不要羡慕别人,只要你不用往上面挂锁,你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
北峰峰顶。北峰也称云台峰,是华山主峰之一,海拔米。此峰四面悬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巍然独秀,有若云台,因此得名。当年解放军“智取华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时间有限,我们没再去南峰,留下遗憾下次再来。
结束了近四天的西安之旅,我们仨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古都,驱车进入了中州大地。
到了郏县才知道这里竟然是上山下乡运动的发源地!
虽然我对这个“运动”颇有抵触心理,但为了加深了解还是决定去看看,毕竟机会难得啊!
郏县的这个乡镇到现在竟然还叫“广阔天地乡”!
我怀着复杂的心情走进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念馆”。
年春,郏县大李庄乡组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先锋农业一社,32名中小学毕业生在农业社分别担任了记工员、会计等职务,有效解决了农业社缺乏管理人员的问题。这个独创性的经验,对农业合作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年10月,党的七届六中(扩大)全会上,许昌地委将刊登《郏县大李庄乡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的《互助合作》,通过中央农工部副部长廖鲁言转呈毛泽东主席,毛泽东主席批示:“这也是一篇好文章,可作各地参考,其中提到组织中学生和高小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该乡政府院内完好地矗立毛泽东主席批示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手迹碑。年7月15日,郏县大李庄乡因毛泽东主席的批示而改名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后来该公社又改为广阔天地乡。
当年的最高指示。
“上山下乡”一词最早见于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年到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这个概念,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
无论任何年代,我们的宣传部门总能想出十分绝对十分具有蛊惑力的标语口号,背后的牺牲和叹息则无人问津,永远地掩埋在历史的尘土中了。
紧跟着激进标语的表示一连串的先进模范人物。
模范人物中的典型必须重点突出。
年,15岁的习近平下乡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成为一名知青,在那里度过了七年的青春岁月。习近平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年,习近平被清华大学录取,10月7日是他离开了梁家河村。通过插队,习总书记对中国最基层的农村、农民和农业有了最真切的了解,为他现在的施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但也有部分人已在农村结婚“落户”,永远地留在了农村。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简称上山下乡,通称“下放”、“插队”),中国组织城市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到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前后经历25年,知青总数达万人左右。
郏县三苏坟(现已经建成“三苏园”景区)位于河南郏县城西27公里处的小峨眉山东麓。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辙与其父苏洵衣冠葬此,至今有近年的历史。
估计很多东坡的粉丝都不知道他老人家仙逝后埋葬在了河南郏县,怀疑、否定都有道理,关键是这地方跟苏东坡八竿子打不着啊。按常理,东坡应该把自己葬在眉州、杭州、黄州或常州的……
其实,在年前,郏县三苏坟的真伪问题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年以后不再争论,就是因为发现了苏仲南夫妇的墓地。
年当地生产队浇灌农田时发现了被水冲开的苏仲南夫妇墓穴,发掘出来的墓志铭上写着:“宣和五年十月晦日,合葬于汝州郏城上瑞里先茔之东南巽隅。”苏仲南系苏辙之次子,年经苏学界专家对此综合考证无疑点,自此全国公认苏轼、苏辙二人葬郏县,墓志铭原件现存放在河南省博物院。
苏东坡在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年)七月二十八日暴病卒于常州顾塘桥,翌年闰六月二十五日安葬于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即今河南省郏县茨芭乡苏坟村。东坡葬地背依嵩山南脉中顶莲花山,面临汝水旷川,皇帝钧天台耸立其前,两小山拱护左右,灿若剑眉。茔兆占地面积30亩。
一块影壁上刻着与东坡有关的十八个地方。
而室内收藏了这十八个地方的泥土。真是有心了!
三苏坟正门楹联“一代文章三父子,千秋俎豆两峨眉”。
东坡安葬后十年即公元年,苏辙也葬于此。公元年,郏县县尹杨允将苏洵衣冠葬于两公冢之间,始称“三苏坟”。
“青山玉瘞”牌坊两侧镌刻着苏轼当年在御史台大牢中写给弟弟苏辙的诗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读来不禁怆然……
辗转数千里拜谒东坡先生墓。
未料吾道不孤,一位来自深圳的小伙子千里独行来河南找寻苏轼的足迹,最后一站也在东坡先生墓前深深施礼。
苏东坡的一生在河南郏县画上了句号,他虽然一生坎坷蹭蹬,但散淡旷达的心性、广博精深的学问、爱吃爱玩的本性让他活成了千年来文人的偶像。如果没有“乌台诗案”没有黄州,他也不会脱胎换骨变成东坡。他对家乡眉州没齿难忘,但在生命的晚期他和弟弟商定了郏县为埋骨之地,虽属无奈但也是不幸中之万幸。现在看来,郏县地处偏僻少人问津,但东坡、子由的仙骨还是让崇拜者源源不断赶来朝圣,只要人类存在,东坡就永远不会寂寞。
驶离中州大地,我们回到了自己的家。
半个月,多公里的行程,女儿的大学毕业之旅圆满结束。
当初考大学的时候,西南交大不是女儿理想中的学校,但是她没有气馁,一方面刻苦学习备战考研,争取去北京读研,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成为了外语学院青工部部长,同时在四川的优美山水中行走,尽情品尝蜀国的美食,尽力增长见识。大三大四时在健身、装扮方面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际关系上越来越懂事,独立性非常强。作为父母我和妻子为她感到骄傲。祝福她在未来的岁月里实现她的理想,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此,对朋友吕超、妹夫杨明志表示深深的谢意。
作者丁香雪,本名祝华东,工作单位宁津县人民法院。业余爱好人文纪实摄影,喜欢用自己的图片和文字记录生活的感悟。
丁香雪摄影你喜欢,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