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西峰市 >> 西峰市名胜 >> 10的中国风景

10的中国风景

来源:星球研究所(ID:xingqiuyanjiusuo)

中国山岳之美自古震撼人心西岳华山高大挺拔、险峻至极(华山西峰,摄影师

丁俊豪)▼南岳衡山青翠峻秀、山势连绵(衡山祝融峰,摄影师

罗铭)▼

东岳泰山

更是“五岳独尊”

十八盘步道蜿蜒而上欲与天接(通向南天门的泰山十八盘登山道,摄影师

泰山摄影)▼

五岳之外

黄山的云海与苍松

是中国山水画最好的注脚

(雪后黄山云海,摄影师

城市穿梭客)▼

九华山高耸雄浑

自古就是宗教名山

(请横屏观看,安徽池州九华山日落,摄影师

朱正)

这些名山的文化历史

常被人们津津乐道

但其地质上的相似性

却鲜为人知

它们的山峰常浑然一体岩石并不分层(安徽境内的大别山天柱峰,岩石上的纹路是雨水冲出的沟槽,摄影师

李琼)▼它们的山腰或者山顶常分布大小不一的石蛋甚至漫山遍野、杂乱无章(请横屏观看,山东邹城的峄[yì]山堆满石蛋,摄影师

朱金华)▼石柱也常常作为点缀或者低矮凌乱(请横屏观看,山东青岛崂山日出,山顶遍布低矮的石柱和石蛋,摄影师

徐堃)▼或者高大峻秀簇拥成一座座山峰(江西三清山的一座山峰,摄影师

崔永江)▼相似的景观源于相似的岩石这些古典名山都由名为“花岗岩”的岩石构成花岗岩地貌与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并列三大岩石地貌(重峦叠嶂的华山,摄影师

张子玉)▼

花岗岩为何成为

中国名山的代言人?这种独特的地貌又是如何形成的?01大地之心在数千至数万米深的地下一些岩浆失去了成为火山的梦想停下上涌的步伐缓缓冷却成坚硬致密的岩石花岗岩即为其中一大类(花岗岩的常见产出位置及状态示意,制图

陈随/星球研究所)▼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岩浆运动此起彼伏花岗岩不断在地下产生成为大陆地壳的主要构成物质堪称“大地之心”但它们来到地表的旅途并非一帆风顺首先要借助板块运动的“东风”令大地碰撞、变形、断裂抬升为山脉和丘陵花岗岩才能靠近地面(请横屏观看,抬升的华山与沉降的关中平原之间,以一条大断裂分隔,图源

VCG)▼然后花岗岩想要暴露地表成为一种岩石地貌还要接受三重考验第一重考验伴随着花岗岩的抬升当上方岩石被雨雪风霜破坏殆尽外界施加的压力减小花岗岩膨胀破裂形成纵横交错的裂缝“大地之心”变得支离破碎(花岗岩暴露地表过程示意,制图

陈随/星球研究所)▼第二重考验与地下水一起到来水分渗入裂缝逐渐与岩石发生化学反应使块状的岩石破碎分解成石柱、石蛋和砂土“大地之心”开始朽坏(花岗岩风化过程示意,制图

陈随/星球研究所)▼砂土和碎石像一层护盾将新鲜岩石保护起来人称“风化壳(qiào)”第三重考验便是要攻破这个护盾(新疆伊犁的喀拉峻草原,流水破坏花岗岩风化壳,显露出内部的碎石,摄影师

徐树春)▼在中国的不同气候带流水、寒冰、风沙等力量对花岗岩及其护盾展开花式攻击三重考验以不同的方式上演用亿万年的岁月将大约91万km2的花岗岩暴露于地表占据中国陆地面积的近10%(中国花岗岩类分布及景观分区,上文花岗岩类面积数据源自年资料,可能与最新数据存在出入,制图

郑艺/星球研究所)▼在温暖潮湿的东部和南部奇秀的花岗岩巨峰此起彼伏(黄山的天都峰与云海,摄影师

堂少)▼在寒冷的北方和青藏高原破碎的花岗岩寒山静静耸立(西藏日喀则佩枯错附近的花岗岩山体,摄影师

刘一檠)▼同样是花岗岩构成的地貌景观为什么会如此不同?02巨峰的世界在北纬35°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降水充沛、气候温热对花岗岩具有很强的破坏能力衡山、华山、黄山三清山、九华山、大别山太姥(mǔ)山、大茅山等名山皆分布于这一区域无数巨大的花岗岩山峰构建起一个巨峰的世界(安徽境内的大别山天柱峰,摄影师

朱正)▼但从风化壳通向巨峰的道路却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起点江西上饶的雨热条件适宜对花岗岩的化学破坏极快深厚的风化壳覆盖着灵山花岗岩体(江西上饶灵山花岗岩体分布图,注意岩体范围内细小、密集的冲沟,制图

郑艺/星球研究所)▼在肥沃的风化壳土层上人们修建梯田、建设村庄流水不断冲刷时常有石蛋暴露在田间地头(江西上饶灵山周围的村庄和梯田,几个花岗岩石蛋散布田间,摄影师

卢志峰)▼当大地深处的力量将花岗岩继续抬升风霜雨雪也同时作用于地表不断破坏风化壳护盾花岗岩便开始向巨峰演变(花岗岩抬升成山过程示意,体现了花岗岩体一边抬升、风化壳一边受到破坏的过程,制图

陈随/星球研究所)▼

通向花岗岩巨峰的第一步

是暴露出石蛋景观

南岳衡山的山景虽不突出却有数量颇丰的石蛋(南岳衡山的狮子岩巨型石蛋,摄影师

罗铭)▼它们原本位于风化壳中部当流水冲走上部砂土后才得见天日而日夜冲刷的海浪暴露石蛋的能力更强

在海南三亚的天涯海角

海浪洗去砂土

干净圆润的石蛋散落海滩

(海南三亚天涯海角的石蛋景观,图源

VCG)

福建福州的平潭岛是花岗岩岛屿

在其抬升成岛的过程中海浪洗净砂土

留下漫山遍野的石蛋

(福建平潭岛上遍布的花岗岩石蛋,图源

VCG)

当抬升继续进行

风化壳也被破坏得更加严重

更深处的石柱暴露出来

这是通向花岗岩巨峰的第二步

福建福鼎市的太姥山上

除了有散落的石蛋

更有低矮的石柱

(福建太姥山顶部的石柱与云雾,摄影师

林民)

▼由于花岗岩质地均匀各种外力由表及里破坏岩石不仅将石柱的棱角磨圆那些掉落的碎石也逐渐变圆是为球形风化(花岗岩球形风化示意,制图

陈随/星球研究所)▼但花岗岩石柱不以圆润论英雄高度和体量才决定颜值江西三清山的石柱正“深谙此道”

(江西三清山石柱景观,摄影师

舒同才)

雨雪风霜深入石柱间的裂隙

将狭缝破坏成宽沟

令紧紧簇拥的石柱群

变成仅有底部相连的“梳子”

(三清山“万笏朝天”景观,笏[hù]是古代大臣朝议时手持的板子,摄影师

舒同才)

继续破坏下去

缝隙愈发宽阔

在簇状石柱群的外围

形成许多孤立的“擎天一柱”

(三清山“巨蟒出山”景观,摄影师

卢文)

孤立的石柱很快便会坍塌消失

只剩下簇拥在一起的高大石柱群

模糊了与山峰的区别

这是通向花岗岩巨峰的第三步

(三清山的高大石柱群,其实已与山峰没有本质区别,摄影师

王明立)

大裂隙和大断层逐渐扩展

变成线性峡谷

两侧的山峰也连成一线

(三清山的线性峡谷和山峰群,图源

VCG)

即使从高空俯瞰

这样的线性结构依旧清晰

(江西三清山地表大断层和大裂隙分布,制图

郑艺/星球研究所)

线性峡谷切割出密集的山峰群

花岗岩巨峰的世界

宣告诞生

西岳华山

将巨峰的壮美演绎到了极致

(请横屏观看,华山的巨大山峰和宽阔峡谷,摄影师

王警)▼

但盛极必衰的规律

在花岗岩的世界里同样适用

无论多么高大的山峰

终将像河南的嵖岈(cháyá)山一样

走向分崩离析(请横屏观看,河南驻马店嵖岈山的破碎山体,摄影师

刘杰)▼

山体的抬升趋于停滞后

花岗岩巨峰沿着裂缝逐渐崩塌

重新变成低矮石柱

直至一地碎石

(嵖岈山的石柱群,裂缝贯穿整个山体,摄影师

张海勇)▼

岩石终将归于砂土

花岗岩巨峰也终将夷为平地

走完景观生命的轮回

(花岗岩山峰垮塌夷平示意,制图

陈随/星球研究所)

▼抬升与夷平的博弈贯穿花岗岩巨峰的一生不同演化阶段的景观往往共存于同一山体以黄山为例

众多水系

自外而内发生溯源破坏

由低向高“围攻光明顶”

各类景观大致组成一个同心圆

(黄山景观的同心圆状分布示意图,制图

郑艺/星球研究所)

▼山涧疯狂切割岩石形成众多瀑布(黄山外围的九龙瀑,图源

堂少)▼沿瀑布上溯峡谷向中心汇聚两侧的山峰愈发高大天都峰、始信峰等山峰成为诸多岭脊的起点高大的石柱占据了它们的山顶(请横屏观看,黄山北海的峡谷及两侧山峰,右侧山峰为始信峰,摄影师

廖光银)▼在黄山的核心圈外围莲花峰、鳌鱼峰丹霞峰、狮子峰等众多顶部平坦开阔的山峰守卫着峡谷山涧止步于它们脚下(黄山西海水库,远处的顶平山峰是狮子峰,图源

VCG)▼它们的山顶与黄山的核心景观区大致构成一个平面标志着古代风化壳的残留面仍有较厚的森林土层和石蛋、石柱景观

(黄山景观核心区的飞来石,摄影师

堂少)

▼光明顶从未被真正“攻克”但山涧溪流和雨雪风霜的努力还是营造出世人口中

“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绝景

(请横屏观看,黄山西海大峡谷的日落,摄影师

城市穿梭客)▼

一个花岗岩巨峰的世界

就这样呈现在温暖的中国南方

而在更北、更西的地方

破坏花岗岩的主要力量发生转变

景观的气质也随之改变

欢迎来到寒山的世界

03寒山的世界北纬35°以北和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激烈变化寒冰和风沙逐渐取代流水成为破坏花岗岩的主要力量

泰山的山势中规中矩

缺乏流水制造的

尖锐山峰和高大石柱

反倒显出几分破碎

(请横屏观看,泰山顶部航拍,摄影师

泰山摄影)

继续向北

承载着长城的北京八达岭同样难掩破碎(北京八达岭长城和花岗岩石蛋,摄影师

杨东)▼这里隐藏着寒冰的力量雨水渗入岩石内部的裂缝冬季结冰时将岩石胀碎称作冻融作用碎石快速堆积起来阻碍高大石柱和巨峰的出现(冻融作用示意,制图

陈随/星球研究所)▼辽宁丹东靠近黄海雨水相对充沛凤凰山的碎石被快速冲走还留下明显的冲沟颇有几分南国巨峰的气息(辽宁丹东凤凰山,一道观景桥横跨峡谷,图源

汇图网)▼辽宁北镇的降雨同样充沛将医巫闾山冲刷出许多高大山峰可以媲美不少南方名山但粗粝的山峰表面仍留下寒冰雕刻的痕迹(请横屏观看,辽宁北镇市医巫闾山的山峰和峡谷,摄影师

颜景龙)▼深入东北腹地寒冰的力量更加强大黑龙江兴隆市的鸡冠山上冻融作用强烈破坏花岗岩仅在山脊残存单薄的石墙(黑龙江兴隆鸡冠山的山脊石墙,图源

图虫创意)▼内蒙古东部的克什克腾旗境内有着花岗岩寒山的典型代表大青山的山峰低矮破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大青山,摄影师

徐树春)▼

阿斯哈图的山坡上

石柱群连成一排粗大的水平裂缝是寒冰破坏岩石的痕迹(请横屏观看,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阿斯哈图石林,摄影师

叶长春)▼

而在极度缺水的内蒙古西部

阿拉善地区的花岗岩丘陵

又显出另一种风貌

(内蒙古阿拉善海森楚鲁怪石城航拍,摄影师

吴玮)▼

由于降水稀缺

沙漠地区的花岗岩

只形成很薄的风化壳

大风很快就吹散砂土

暴露出石蛋和石柱

(海森楚鲁怪石城,摄影师

曾建军)▼

风沙继续打磨

对花岗岩风化壳

产生强烈破坏

(花岗岩风化壳发生风蚀破坏示意图,制图

杨宁/星球研究所)

▼强烈的冻融和风蚀作用共同改造石蛋和石柱打磨出各种诡异外形(海森楚鲁的风蚀花岗岩,摄影师

曾建军)▼在西北干旱和半干旱环境里制造出怪石嶙峋的风蚀花岗岩地貌(新疆博乐怪石峪,摄影师

徐树春)▼但风沙并不是大西北的全部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等高大山脉阻拦高空水汽产生“湿岛”为大西北的花岗岩增添一笔难得的亮色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可可托海源于阿尔泰山融雪的额尔齐斯河切开连绵的花岗岩山体从特定角度看去像是扣在地面的大钟得名神钟山(新疆可可托海著名的神钟山,形如大钟,摄影师

赖宇宁)▼这里的花岗岩缺少竖直裂缝岩石沿着崖壁层层剥落产生高大平整的外观(额尔齐斯河谷的花岗岩壁,岩石层层剥落留下横向的陡坎,摄影师

酷鸟魏建)▼在寒冷干燥的青藏高原风化壳受流水破坏程度较低仅暴露出漫山遍野的石蛋然后又被寒冰胀碎制造出大面积的花岗岩碎石坡(西藏拉萨的北部山体主要由花岗岩构成,摄影师

刘一檠)▼但在青藏高原最极致的花岗岩景观并非这些看似寻常的碎石山坡四川甘孜州的海子山是中国最大的古冰盖活动遗址古代冰川活动几乎碾碎了花岗岩的一切将山峰切割成刃脊将峡谷刨蚀成U形谷将本应平整的花岗岩高原面挖掘出个小湖泊海子山因此得名(四川甘孜州海子山的一处古冰川地貌遗迹,摄影师

李祺)▼冰川消融后从花岗岩山体剥离的漂砾随意堆积在海子山各处并以明显的棱角与石蛋相区别(海子山上散落的冰川漂砾,摄影师

熊可)▼而那些饱经冰川摧残的花岗岩山峰也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面貌有些因为垂直裂缝密集被改造得极为破碎(四川甘孜州海子山地区的兔儿山,摄影师

潘桂霞)▼有些则缺少垂直裂隙岩石被层层剥落留下尖锐无比的山峰(四川四姑娘山的冰川角峰,灰色的花岗岩山峰下,植被的垂直分带格外抢眼,摄影师

酷鸟魏建)▼花岗岩用它的坚硬经受住了冰川的终极考验当它最终脱颖而出傲立群山之巅时就成为了世人眼中那座远方的大山(从成都遥望四姑娘山幺妹峰,四姑娘山整体由花岗岩构成,因质地坚硬而突出于群山,摄影师

嘉楠)▼至此花岗岩的寒山世界已然形成贯穿华北、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与南方的巨峰世界共同构成约10%的中国大地04熟悉而又陌生的10%亿万年地质演变创造出众多的中国花岗岩景观其中最壮丽的那一部分恰好与中华文明核心区高度重合从而逐渐走进我们的文化历代文人体悟群山之美不仅将花岗岩群山写进诗词歌赋还留下了大量摩崖石刻与日月星辰同辉(泰山石刻,摄影师

陈建平)▼画师们寻访山水之美将许多花岗岩地貌的神韵凝结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作里(元代黄公望画作《天池石壁图》,将苏州城西的天池山搬上画卷,图源

昵图网)▼在今天的天池山上人们甚至还能找到画作的影子(如今的苏州城西天池山,摄影师

赵永清)▼

儒、释、道三家

也青睐这些险峻的山峰

于无人处寻得清净

留下许多著名古建筑

(安徽九华山的天台寺,始建于明代,摄影师

朱正)▼进入现代在将近10%的花岗岩国土上人们建起了众多以花岗岩地貌为主要看点的景区包括18%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1%的国家级地质公园和36%的世界级地质公园创造了至少31%的旅游产业收入(花岗岩景观分布示意图,上文旅游收入占比数据引自年资料,制图

郑艺)▼由此可见花岗岩地貌造就的风景成就了中国最重要的一批旅游目的地也让中国成为世界上花岗岩景观最多的国家之一但公众对于这种地貌景观仍了解不多或许是各地迥异的气候为花岗岩带来不同外观影响人们认识其本质(秦岭主峰太白山的花岗岩碎石堆,摄影师

李文博)▼或许是因为人们更重视花岗岩蕴含的丰富矿产而疏于对地貌景观的研究和挖掘(新疆可可托海3号矿坑,摄影师

赖宇宁)▼或许因为景区更强调其文化内涵用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典故挤占了花岗岩地貌的科学本质(黄山狮子峰北部的猴子观海石,相传是一只修炼得道的灵猴变成岩石,摄影师

赵露君)▼但只有立足于科学讲好花岗岩景观的故事让能让更多的人们有机会触碰花岗岩之国的雄伟壮丽(福建德化市石牛山的山顶,流水在花岗岩上刻出深槽,摄影师

afun阿方)▼有机会聆听由“大地之心”谱写的这场花岗岩交响乐(江西三清山的栈道上,游人聆听峡谷空鸣,摄影师

卢文)▼本文创作团队撰文:云舞空城图片:禹涵设计:陈随杨宁地图:郑艺审校:王昆封面摄影师:堂少[1]尤联元,杨景春.中国地貌[M].科学出版社,.[2]陈安泽.中国花岗岩地貌景观若干问题讨论[J].地质论评,(S1):1-8+-.[3]洪大卫,王涛,童英.中国花岗岩概述[J].地质论评,,53(S1):9-16.[4]崔之久,杨建强,陈艺鑫.中国花岗岩地貌的类型特征与演化[J].地理学报,(07)-.[5]崔之久,陈艺鑫,杨晓燕.黄山花岗岩地貌特征、分布与演化模式[J].科学通报,,54(21):-.[6]方建华,谢俊卿,王伟峰,尚丰民,郭东兴.河南遂平嵖岈山花岗岩地貌景观特征分析[J].地质论评,,53(Supp):-.[7]彭世良,陈文光.衡山花岗岩地貌研究[J].热带地理,,()-.[8]张志刚,王建,何元庆,等.MIS3时期青藏高原东南部稻城古冰帽冰进事件研究[J].冰川冻土,,39():-.[9]叶张煌.江西三清山花岗岩地质地貌特征及形成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马振兴,郑英,尹祝等.江西灵山式花岗岩地貌景观特征及成因探讨[J].华东地质,,41(1)8-17.[11]EhlenJ.Abovetheweatheringfront:contrastingapproachestothestudyandclassificationofweatheredmantle[J].Geomorphology,,67(1-2):7-21.[12]YixinChen,ZhijiuCui,JianqiangYang.InfluenceofclimateandtectonicmovementsongranitelandformsinChina[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19(5).[13]TwidaleCR.Thetwo-stageconceptoflandformandlandscapedevelopmentinvolvingetching:origin,developmentandimplicationsofanidea[J].Earth-ScienceReviews,,57(1-2):37-74.星球研究所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格上财富:在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十年深度研究,甄选阳光私募、PE/VC、海外基金等高端理财产品,为您的资产增值保驾护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fengzx.com/xfsms/118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