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城关,据《镇原县志》记载,曾为原州、临泾县、镇原州的驻地。城关镇为镇原县城所在地,茹河流经全镇川区十村。辖14个行政村,人。土地面积平方公里,耕地6.7万亩,可灌耕地亩。
农业生产小麦、玉米、高梁、糜谷、豆类等。经济作物有烤烟、黄花、瓜类、蔬菜等。文教卫生事业迅速发展,有各类学校28所,各村设有医疗站。
乡镇企业发展较快,曾受到国家农牧渔业部的表彰奖励。现有乡镇企业户,从业人员人,总产值达到万元。以西街密饯厂为龙头的17户杏制品工业企业已形成优势,年创利润万元,缴纳税金80万元。境内有潜夫山和隋代所建石佛寺。
常用
书记:镇长:办公室:财政所:
法庭:派出所:教委:
屯子镇概况:据传,屯字集所在地形象“屯”字故得名屯字镇。
屯字位于镇原县东南,距县城25公里。眉肖公路横穿境内,交通方便。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1万亩。辖14个行政村,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屯字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年工农业产值达万元,粮食总产量达万公斤,农民人均收入元。果园建设已形成规模,累计面积达1.1万亩,年产果品吨以上。年新修了占地53亩的综合农贸市场,可容纳固定摊位多个,年销售额达万元,年创利税11万元。近年来,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镇文化站为地级达标站和省级示范站。校容校舍明显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村村设有医疗站,医院医院标准。
屯字镇年、年连续两年被地县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乡镇”,年被命名为“地级文明乡镇”。
常用书记---7356镇长---办公室---
财政所---法庭---派出所---教委---
孟坝镇概况:孟坝,据传说该镇建于清初。当时有一姓孟的人生意做得兴隆,该镇的集市贸易被他一家独霸,人称孟霸,后依此而得名。
孟坝镇位于镇原县西部。辖17个行政村,总人口人。土地面积平方公里,耕地12.87万亩。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孟坝镇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逐步形成了“南烟北果带路、中部畜禽先行,川区瓜菜示范、全镇黄花迈步”、多业并举、多种经营的经济发展格局。同时,把农田、流域治理、小水利建设作为脱贫致富的一项主力工程来抓,年累计有梯条田10.33万亩,人均2.56亩;小水利工程处,户均0.9处;流域造林完成3.43万亩。
常用书记---镇长---办公室---
财政所---法庭---派出所---教委---
三岔镇概况:三岔,地处安家川河,白家川二水汇合处的浦河源头北岸,故取名三岔。三岔镇位于镇原县北部,距县城84公里。辖13个行政村,1.7万人。土地面积平方公里,耕地9.56万亩。
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糜谷、高梁、洋芋等,农村经济形成了杏果、黄花、烤烟、油料、畜牧等系列开发的新格局。
年10月10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同志率领中央红军长征驻此地。刘志丹同志派陕北红军在此迎接中央红军,并给毛主席送来了他的亲笔信。是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最早接头的地方。
常用书记---镇长---办公室---
财政所---法庭---派出所---教委---
平泉镇概况:平泉塬上很早以前有一水泉,故取名平泉。
平泉镇地处五指原之首,辖14个行政村,人。土地面积平方公里,耕地8.65万亩
镇党委以“抓党建、促经济,科技兴农,实干兴镇”为宗旨,推广农作物地膜覆盖等技术,全镇人均产粮达到公斤。大力发展养殖业,现有规模养畜56户,养猪户,养鸡场15处,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商贸流通日趋繁荣,现有集体企业3个,私营企业5个。文教、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都有很大发展,已被省列入小城镇建设示范乡之一。
平泉镇历史悠久,文化、交通较发达,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四.八”古会誉满泾渭。年8月,徐海东同志率领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平泉镇,随后顺利到达陕北。
常用书记---镇长---办公室---
财政所---法庭---派出所---教委---
开边镇概况:开边,据《镇原县志》记载:“宋时设有开边岩,开边者,开拓边疆也”,故此得名。
开边乡位于镇原县西部,距县城20公里,地形较为复杂,山、川、原兼有。辖11个行政村,人。土地面积平方公里,耕地7.36万亩,其中川地1.07万亩。
该乡水利资源较丰富。茹河自西向东横穿全境,两岸建有东风渠,解放渠;有机井18眼,大口井11眼,提灌站40处,塘坝6处。水渠萦回,衔接成网,可灌溉万亩粮田。
农业主产小麦、玉米、高梁、糜谷、豆类、荞麦等,经济作物有胡麻、油菜、烤烟、大麻、蔡花、茴香等。近年来,全面推推行科技兴农战略,发展粮经型、果业型带田规模种植,高产高效,富民富乡。
常用书记:镇长:办公室:
财政所:法庭:派出所:
教委:
太平镇概况:太平,据《镇原县志》记载:《魏书》:初在高平,置高平郡,后改为太平郡。今邑东太平镇犹存其名。
太平镇位于镇原县东部,土地面积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人。
太平镇交通便利,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境内文史遗址较多,有万佛洞遗址,古脊椎动物化石(俗称龙骨)。历代书画人才辈出,作品珍藏丰富。民间社火、刺绣艺术都较为流行。
改革开放以来,全镇农村形成了杏果、黄花、烤烟、畜禽系列开发的格局。全镇杏干年产量24吨,杏仁20吨。黄花菜品质优良,栽植面积1.2万亩。烟叶色黄味浓,是全县主要的烟叶生产基础地之一。养殖、加工业等已初具规模。
常用书记---714镇长---7143办公室---7141
财政所---7144派出所---7教委---7147
临泾镇概况:临泾,据《镇原县志》记载:因临近泾河,取名临泾。
临泾镇地处镇原县东部。辖17个行政村,3.5万人。耕地2.8万亩。临泾乡历史悠久,素有“文化之乡”之称。历史名人层出不穷,王符《潜夫论》蜚声中外。
土特产品种类繁多,黄花菜享誉五洲。
改革开放以来,临泾镇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农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累计新修农田2.3万亩,建设节灌工程多处,人工造林亩,栽培果树多亩、黄花亩。农民人均收入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万元,实现利税60万元。
常用书记---7乡长---办公室---
财政所---派出所---教委---
南川乡概况:南川,由于地处县城南部的洪河川道,故命名为南川。
南川乡地处镇原县以南10公里处,辖12个行政村,人。该乡是一个雨养农业乡,耕地面积7.82万亩,山、川、原地兼有。
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狠抓农业结构调整,把支柱产业开发作为经济工作的核心。首先以烤烟生产为脱贫致富的短平快项目;其次以林果工程为长远目标常抓不懈,至年底累计建成果园面积亩。同时在川区利用有利的灌溉条件大力发展优质蔬菜基地,建塑料大棚座,面积20.40亩;原区以地膜粮食作物为中心,推广地膜小麦亩、地膜黄豆0亩、地膜玉米亩;山区以烤烟、药材等经济作物为主。面对严峻的干旱困扰,大兴小水利建设,近年来完成上庄人饮工程一处,并在山原川完成各种小水利工程处。以科技为指导,普及推广适用新技术。全乡拥有农业技术人员人,科技示范户户,为全乡的科技兴农奠定了基础。
常用书记---乡长---办公室---
财政所---教委---
上肖乡概况:上肖,自古以来,以泾川荔堡为基准,按路程下七里有下肖,上八里有上肖,由此而得名。
上肖乡地处镇原县东南部,面积平方公里,耕地7.29万亩,辖13个行政村,人。上肖乡人口众多,地势平坦,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历来为镇原县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实现了整乡脱贫,已成为全县小康建设示范乡。烤烟、杏果、药材、畜牧、瓜菜、油料、黄花已成为支柱产业,逐步迈上规模化、产业化的经营道路。依靠丰富的农业资源,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一批杏制品加工、建材、规模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的乡镇企业发展格局。
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全面发展。拥有地级小康达标文化站一处,“普九”工程也受到省、地、县各级表彰。
常用书记---乡长---办公室---
财政所---法庭---派出所---教委---
新集乡概况:
新集乡位于镇原县东部60公里处的蒲河北岸。东连方山乡,南接太平镇,西邻孟坝镇,北濒庆阳县的冰淋岔和台白梁乡。土地面积平方公里,耕地5.61万为亩,辖9个行政村73自然村,总人口人。
该乡属丘陵沟壑区,山峦起伏,东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米左右。气候干燥,温差较大,冬干少雪,春早多风,无霜期天左右。
辖区内石油、天然气等矿藏丰富,长庆石油勘探局在该乡唐塬等地已开采出丰厚的石油资源。
农业生产小麦、玉米、高梁、洋芋、糜谷、豆类等。近年来,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年全乡粮食总产量万公斤,人均产量公斤,工农业总产值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0元。
常用
书记---乡长---办公室---
财政所---派出所---教委---
方山乡概况:
方山,据《镇原县志》记载:镇原、环县之界,有两座方形的山,大者为大方山,小者为小方山,以此取名为方山。
方山乡位于镇原县北部60公里处的蒲河北岸。东连新集乡,南接孟坝镇,西邻三岔镇,北濒环县吴城子乡。土地面积平方公里,耕地7.35万亩,辖13个行政村,人。
该乡纯属丘陵沟壑区,山峦起伏,东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米左右,兰宜公路横穿境内18公里,交通较方便。气候干燥,温差较大,冬干少雪,春早多风,无霜期天左右。农业生产小麦、玉米、高梁、洋芋、糜谷、豆类等。近年来,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年全乡粮食总产量.7万公斤,人均产量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元。
常用
书记:乡长:办公室:财政所:
派出所:教委:
殷家城乡马渠乡概况:马渠,古时此地有一渠道,相传经商者贩马在此设有马店,故取名马渠。
马渠乡位于镇原县西北部。土地面积平方公里,耕地7.93万亩。辖14个行政村,总人口人。
马渠乡曾是原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年10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同志率领红军长征经过此地。在这片革命的热土上涌现出了李国英、何发孝等革命烈士和张宗贤、野桂林等优秀领导干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渠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迅速发展。黄花、杏果、畜禽、药材、油料、烤烟等支柱产业开发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马渠人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立足当地,开拓进取,为建设一个文明富庶的新马渠而辛勤耕耘着。
常用书记---7乡长---7193办公室---
财政所---7197派出所---719教委---7196
庙渠乡概况:因古时修建庙宇一座,故此而得名。
庙渠乡地处镇原县西北部,辖11个行政村,18人。面积平方公里,耕地8.64万亩。
该乡历史悠久,曾为原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老虎咀新石器时代的排水、灌溉工程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庙渠素有“黄花之乡”的美誉,黄花、杏子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黄花面积达9亩,年产吨以上,产值达万元,并形成了年吞吐量达至吨的黄花批发市场。杏子6万多株,折合面积亩,年总产吨,产值多万元。
农村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支柱产业开发初具规模,杏果、黄花、油料、畜牧、药材、瓜菜、烤烟七业并举。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实现了整乡脱贫。
常用书记---乡长---办公室---
财政所---法庭---派出所---教委---7541
武沟乡郭原乡概况:
郭原,以姓氏和地理实体取名。
郭原乡位于镇原县西部40公里处,土地面积平方公里,耕地8.05万亩。辖10个行政村,人。
全乡耕地山、川、原兼有,宜种植小麦、玉米、糜谷、洋芋等;经济作物有原麻、荏、葵花、烤烟、黄花、党参、黄芪;养殖业以猪、牛、驴、羊为主。水利资源较丰富,境内筑有蓄水量万立方米的西杨水库,有效灌溉面积在千亩以上。
文教卫生等服务设施健全,有中小学校25所,在校学生人,教职员工人。乡村卫生机构11个,医师85人。新建敬老院一所,供养五保户14人。境内有较大的农村集贸市场4个,日成交额万元以上,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商客。
常用
书记---乡长---办公室---
财政所---教委---
中原乡新城乡华夏故土·大美镇原★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收看上期精彩内容★内容来自网络我们重在分享,对原作者表示敬意!文章仅供参考或娱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声明:消息来源于网络,如侵犯您的权益,请直接回复说明,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关于百通
免费发布招聘、出租、转让等信息。
代理发布各类商业广告,建设、推广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