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庆阳市出台ldquo14r

近日

庆阳市委、市政府印发了

《庆阳市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

三年行动计划(-年)》

《庆阳市年羊业发展实施方案》

《庆阳市年牛业发展实施方案》

《庆阳市年草业发展实施方案》

《庆阳市年果业发展实施方案》

指导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陇报君为大家梳理了

《三年行动计划》以及

年羊、牛、草、果业

四个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

一起来看

▼▼▼

《三年行动计划》主要内容

指导思想和产业布局

按照全省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对我市提出的“以优质苹果、牛羊为主的陇东雨养农业区”、“陇东农产品主产区”定位要求,及全市“北羊南牛、塬果川菜、草畜平衡、农牧循环”的发展思路,坚持绿色、循环、高效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四区四带”产业区域布局(“四区”即:肉羊、奶山羊产业区,肉牛产业区,肉鸡产业区,生猪产业区;“四带”即:苹果产业带,饲草产业带,中药材产业带,瓜菜产业带),大力发展畜禽(牛羊猪鸡)、苹果、饲草、中药材、瓜菜等支柱产业,突出培育“甘味”农产品品牌,打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循环链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四区”具体是:

肉羊、奶山羊产业区,肉羊以环县、华池县及庆城县、镇原县北部为优势区域,重点布局在47个乡镇。奶山羊以合水县、环县、镇原县为主,重点布局在24个乡镇。

肉牛产业区,以宁县、正宁县、西峰区、镇原县、环县为主,辐射带动其它县区,重点布局在39个乡镇。

肉鸡产业区,以镇原县为核心区,依托福建圣农集团1.2亿只白羽肉鸡产业链项目,先行培育发展,辐射带动宁县、正宁县和合水县等县区。

生猪产业区,以西峰区为核心区,镇原县、宁县、正宁县、合水县为辐射带动区,依托正大集团2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推动生猪全产业链发展。

“四带”具体是:

饲草产业带,以环县、华池县、庆城县、镇原县为优势区域,辐射宁县、合水县、正宁县、西峰区,重点布局在76个乡镇。

苹果产业带,以西峰区、庆城县、宁县、镇原县、合水县、正宁县、环县为主,重点布局在69个乡镇,优化“一核两区”(核心区、中南部塬区高效示范区、北部山区果园示范区)产业布局。

中药材产业带,以华池县、镇原县、环县、宁县、正宁县、庆城县6个县48个乡镇为重点片带。

瓜菜产业带,以西峰区肖金镇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及全市川水灌区、中南部塬面为核心的53个乡镇。这个布局是按照目前的发展现状,充分考虑下一步各县区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反复和县区、乡镇衔接沟通提出来的。

主要目标

到年全市肉羊、奶山羊、肉牛、生猪、肉鸡饲养量和苹果、饲草、中药材、瓜菜种植面积。

到年,全市累计新增肉羊、奶山羊、肉牛、生猪、肉鸡饲养量万只、18.1万只、52.5万头、万头和万只,分别新增苹果、中药材面积30万亩,新增瓜菜面积25万亩,紫花苜蓿留存达到万亩,每年种植一年生牧草万亩以上、青贮饲草万吨以上。

重点任务

分别从建设生产基地、培育经营主体、加强品牌建设、构建科技体系和重点项目建设五方面提出了-年具体工作任务。

年羊、牛、草、果业

四个实施方案主要内容

《庆阳市年羊业发展实施方案》

重点在养殖基地、繁育体系、产业组织、质量品牌、科技体系、重点项目建设方面求突破,年,全市计划新增湖羊基础母羊50万只,新增肉羊饲养量万只,湖羊基础母羊存栏量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全市新增奶山羊基础母羊4.7万只,新增奶山羊存栏量7.1万只。

《庆阳市年牛业发展实施方案》

以繁育基地建设、养殖场户建设、经营主体培育、技术体系建设和重大项目建设为重点,年,全市计划新增肉牛饲养量13.5万头,引进培育牛产业重点龙头企业1-2户,建成肉牛屠宰加工生产线1条。

《庆阳市年草业发展实施方案》

主要以饲草产业带建设、秸秆饲料化利用、示范片带建设、龙头企业培育、科技体系支撑和重点项目建设为主攻方向,年,全市计划更新种植紫花苜蓿80万亩,种植一年生牧草及青贮玉米万亩,生产干草万吨,青贮饲草万吨,生产配合饲料20万吨,筹办好全国草产业发展大会。

《庆阳市年果业发展实施方案》

以建设庆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重点以优质苹果基地、良种壮苗繁育、标准化建设、科技支撑体系、品牌建设、市场营销体系、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专业服务体系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年全市计划新栽苹果10万亩,出圃优质苗木万株,改造苹果郁闭低效园6万亩,新增贮藏量5万吨。

附各《方案》全文

▼▼▼

庆阳市发展现代

丝路寒旱农业三年行动计划

(-年)

  为全面推进全市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重要意义

  我市地处关中平原农田区向毛乌素沙漠和鄂尔多斯荒漠化草原的过渡地带,属于北方农业农牧交错带,市内地形复杂,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塬面——董志塬,气候凉爽干燥,具有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病虫害发生少、工业污染少、环境承载能力大等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特征,是全国苹果最佳优生区,具有明显的农业发展优势。

  省委、省政府立足全省多样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独特农情和农产品资源优势,提出走具有“现代”方向引领、“丝路”时空定位、“寒旱”内在特质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路子。按照全省“一带五区”产业布局对我市“发展以优质苹果、现代肉牛肉羊产业为主的陇东雨养农业区”的定位,在全市大力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加快推进“四区四带”产业布局,符合我市气候、海拔、降雨等自然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按照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对陇东的发展定位和“北羊南牛、塬果川菜、草畜平衡、农牧循环”的发展思路,坚持绿色、循环、高效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四区四带”产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畜禽(牛羊猪鸡)、苹果、饲草、中药材、瓜菜等支柱产业,突出培育“甘味”农产品品牌,打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循环链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二)主要目标。年,当年新增肉羊饲养量万只,新增陇东黑山羊存栏8.77万只,新增奶山羊存栏7.1万只;新增肉牛饲养量13.5万头;分别新增苹果、中药材面积10万亩,新增瓜菜面积5万亩,更新种植紫花苜蓿80万亩,种植一年生牧草万亩,青贮饲草万吨。

  年,当年新增肉羊饲养量万只,新增陇东黑山羊存栏8.71万只,新增奶山羊存栏5万只;新增肉牛饲养量15.6头;分别新增苹果、中药材、瓜菜面积10万亩,更新种植紫花苜蓿万亩,种植一年生牧草万亩,青贮饲草万吨。

  年,当年新增肉羊饲养量60万只,新增陇东黑山羊存栏3.92万只,新增奶山羊存栏6万只;新增肉牛饲养量23.4万头;分别新增苹果、中药材、瓜菜面积10万亩,更新种植紫花苜蓿万亩,种植一年生牧草万亩,青贮饲草万吨。

三、产业布局

  立足陇东雨养农业区资源优势,以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为主攻方向,按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突出特色、片带结合的要求,着力打造“四区四带”产业布局。

“四区”

  ——肉羊、奶山羊产业区。肉羊以环县、华池县及庆城县、镇原县北部为优势区域,重点布局在47个乡镇(见附表,下同),其中陇东黑山羊以合水、宁县、正宁县、镇原县、华池县和环县为主,重点布局在25个乡镇;奶山羊以合水县、环县、镇原县为主,重点布局在24个乡镇。

  ——肉牛产业区。以宁县、正宁县、西峰区、镇原县、环县为主,辐射带动其它县区,重点布局在39个乡镇,打造庆阳肉牛产业区。

  ——肉鸡产业区。以镇原县为核心区,依托福建圣农集团1.2亿只白羽肉鸡全产业链项目,先行培育发展,辐射带动宁县、正宁县和合水县等县区。

  ——生猪产业区。以西峰区为核心区,镇原县、宁县、正宁县、合水县为辐射带动区,依托正大集团2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推动生猪全产业链发展。

“四带”:

  ——饲草产业带。以环县、华池县、庆城县、镇原县为优势区域,辐射宁县、合水县、正宁县、西峰区,重点布局在76个乡镇,打造优质饲草产业带。

  ——苹果产业带。以西峰区、庆城县、宁县、镇原县、合水县、正宁县、环县为主,重点布局在69个乡镇,优化“一核两区”(核心区、中南部塬区高效示范区、北部山区果园示范区)产业布局,打造陇东黄土高原优质苹果产业带。

  ——中药材产业带。以华池县、镇原县、环县、宁县、正宁县、庆城县6个县48个乡镇为重点片带,打造陇东黄土高原优质道地中药材产业带。

  ——瓜菜产业带。以西峰区肖金镇及全市川水灌区、中南部塬面为核心的53个乡镇,打造设施瓜菜示范带、高原夏菜示范带。

四、重点任务

  (一)建设生产基地。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农业产业专业乡镇、专业村、规模户和集约化种植、养殖片带,打造“一带一路”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粤港澳优质农产品直供基地和战区部队储备肉生产基地。到年,全市创建饲养量10万只以上的养羊规模乡镇15个,饲养量1万只以上的专业村70个,饲养量50只以上的标准化自养户6万户;创建饲养量达到0头以上的养牛专业乡镇10个,饲养量头以上的专业村30个;新增生猪饲养量万头;新增肉鸡饲养量万只;种植一年生优质牧草万亩,建成青贮玉米千亩示范点20处;新建优质苹果园30万亩;新增中药材30万亩,其中建设道地优质中药材基地20万亩。

  (二)培育经营主体。大力推广“+”产业扶贫模式,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引领和带动产业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大型上市公司和全产业链加工营销公司,重点支持甘肃中盛、陕西海升、福建圣农、正大集团、中天羊业、天士力、荟荣和南梁缘草业等大型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带动能力。到年,重点培育扶持和做大做强10户以上国家级、省级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每个主导产业都有2户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县县都有大型龙头企业落户。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创建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个以上,培育家庭农场家,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基本实现全覆盖,实现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注重质量转变。积极实施“万家合作社行动计划”和合作社带头人“万人培训计划”,创建一批农业产业创业园、就业园、托管园、合作园,促进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三)加强品牌建设。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标准化生产”两个“三品一标”建设,确保“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年增长6%以上。启动实施早胜牛种群复兴计划,加大对陇东黑山羊、环县滩羊等地方种质资源的品种保护和改良改造。支持牛羊、苹果产业大县建设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重点支持西峰肖金镇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北部4县畜禽交易市场等建设,确保每县拥有一个以上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重点打造“庆阳苹果”“庆阳肉羊”“环县羔羊肉”等区域公用品牌,引导企业培育商标品牌,打好“生态牌”“绿色牌”“特色牌”,打造“甘味”品牌,走好高效、绿色、有机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加大优质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加强京津沪、天津东西扶贫协作产销对接,积极借助中国农耕文化节、全国草业发展大会(论坛)、国内外大型展会、农产品电商平台和新媒体、区块链技术,拓展国内外销售市场,提高庆阳农产品市场美誉度和占有率。

  (四)强化科技支撑。依托先进科学技术,围绕苹果、草畜等主导产业,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争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园1—2个,积极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推广种养循环、农牧结合、种植养殖优势互补的生态农业模式,创建循环农业示范县2—3个。加强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科技合作,组建市、县区农业产业科技联盟、产业协会、创新技术团队和试验示范站点。制定出台农业科技及管理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落实未就业大学生到非公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就业扶持政策,壮大产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强对人才的技术培训。到年建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1个,农业科技示范村24个,农业产业院士工作站1个,引进高层次产业人才50名,扶持0名大学生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业。建成认定20个以上以种养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科研院所为主的培训基地,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0人,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3万人次。成立市、县区产业技术专家团队和服务指导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地头、进棚圈,开展生产技术包抓服务和巡回指导。强化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落实制度化防疫和程序化免疫措施,推行强制免疫“先打后补”、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等动物防疫改革试点。

  (五)重点项目建设。积极谋划一批示范带动性强的工程项目,建立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庆阳项目库。争取实施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粮改饲、有机肥替代化肥、高产优质苜蓿、轮作休耕、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黄河生态经济带陇东现代肉羊业建设、黄河生态经济带陇东饲草种植基地建设和黄土高原庆阳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示范带动现代丝路寒旱农业高质量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安排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工作,市农业农村局做好协调指导。各县区要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把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做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着力重点,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入等方面加大力度,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协调,积极做好督导检查等工作。

  (二)广泛宣传动员。宣传部门要制定宣传方案,利用网络、电视、报刊、广播等宣传媒介,采取制作专题宣传片、开设宣传栏、制作宣传标语方式,突出营造声势,大力宣传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思路举措和先进典型,发动干部群众,形成人人参与产业发展、人人重视产业发展、人人支持产业发展,县区乡镇比学赶超的良好环境。各县区要采取召开现场会、技术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发展优势,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大政策扶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扶持资金,重点支持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市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各县区也要出台相应政策,加大产业发展财政支持力度。落实特色产业发展信贷支持政策,保障产业发展资金需求。推动落实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降费”,试点开展“期货+保险”农产品市场风险防控机制,最大限度分散和降低农业产业发展风险。

  (四)强化责任考核。将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做为县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行政推动和技术指导双轨责任制,落实市级领导包县区,县级领导包产业,乡镇领导包村组,技术干部包场点的“四包”机制。建立考核推进机制,强化督促检查和责任追究,将产业发展业绩与选人用人标准相挂钩。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县区、部门进行表彰奖励,对重视不够、工作后进的进行通报。

  附件:

  1、全市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表

  2、全市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四区四带”产业布局乡镇

庆阳市年羊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全面落实《庆阳市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行动计划(-年)》,加快羊产业发展步伐,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年,全市新增湖羊基础母羊50万只,新增肉羊饲养量万只,湖羊基础母羊存栏量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全市新增陇东黑山羊存栏8.77万只。全市新增奶山羊基础母羊4.7万只,新增奶山羊存栏量7.1万只。

  ——新建千只湖羊示范合作社个。

  ——发展规模养羊乡镇5个,专业村30个。

  ——发展标准化自养示范户2万户。

二、工作重点

  (一)养殖基地建设。加快肉羊养殖规模乡镇、专业村及规模户建设,推动肉羊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创建年饲养量达到10万只的养羊规模乡镇5个、饲养量达到1万只的养羊专业村30个。培育年饲养量不少于50只的湖羊标准化自养示范户2万户,其中只规模养殖户0户,只规模养殖户0户,50只规模养殖户1.7万户。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政府补贴、合作社自建”模式,在环县建成年出栏60万只集中育肥小区1个,5万只集中育肥小区2个。依托天津物宗园公司和环县正丰农牧公司,在镇原县、环县新建万只陇东黑山羊养殖基地各1处。在合水县、镇原县、环县新建千只规模奶山羊养殖场10个,只规模场15个,只规模的家庭农场40个,只规模的养殖大户60户,20只规模的一般养殖户户。

  (二)繁育体系建设。加快庆城县驿马镇、华池县山庄乡2个10万只繁育基地三期项目建设,稳定并扩大已建成的11个万只种羊场基础母羊存栏量,种羊年繁育能力达到55万只,其中生产良种母羊23万只,实现良种有效扩繁。依托庆环肉羊制种公司、宁县大禹公司,分别在环县和宁县各建成1个种公羊繁育场,引进国外优质种羊品种5个以上,利用胚胎移植等高效繁育技术,扩大优秀种公羊种群数量,年生产优质种公羊2万只。新建0只以上奶山羊繁育场1处,万只奶山羊繁育中心1处。依托环县世强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陇东黑山羊繁育保种基地,开展本品种选育和提纯正复壮。在庆城县、镇原县、华池县、环县开展商品杂交繁育示范,带动杂交繁育技术推广,让更多养殖户受益。加强与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兽药研究所、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庆环肉羊制种公司、甘肃中盛公司等科研机构及生产单位合作,制定优化庆阳肉羊新品种育种路线和技术方案,启动实施当地专门化舍饲肉羊新品种培育工程。

  (三)产业组织建设。积极推广“+”产业扶贫模式,培育壮大肉羊生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加大标准化示范合作社建设力度,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继续支持中盛农牧、陇原中天、德华生物、天津物宗园、宁县绿丰、环县正丰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伟赫乳业年产18万吨乳制品加工厂建成达标达产。在环县、华池县、镇原县、庆城县新建或改扩建湖羊标准化示范合作社个。积极引进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在环县新建或改扩建陇东黑山羊养殖合作社10个。

  (四)质量品牌建设。完善健全庆阳市肉羊产业化信息监管平台,建立集视频监控、生产管理、价格发布、人才支撑、成本控制、质量追溯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监管平台。依托甘肃省农产品产销协会及国内农产品大型节会,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大中城市举办庆阳肉羊产品推介会,借助节会宣传推介庆阳肉羊品牌。充分发挥陇东黑山羊、环县滩羊等地方品种优势,通过中央广播电视媒体、各大门户网站、新媒体等,广泛宣传推介庆阳肉羊,打响中国环县肉羊品牌。加大“环县羔羊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证明商标宣传力度,争取“环县肉羊”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和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着力提升庆阳羊肉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五)科技体系建设。依托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研究所、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庆阳市农科院等研究机构,组织甘肃中盛农牧、甘肃中天羊业、庆环肉羊制种公司等养殖龙头企业,组建庆阳肉羊产业联盟和产业协会,加强庆阳肉羊繁育、销售、加工的组织化程度。由市、县畜牧技术推广单位,组建羊产业科技指导专家组和技术服务团队,在龙头企业、养殖合作社建立实训基地,实行分片包干,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积极推广“5天理论+25天实践”培训模式,举办生产技术及生产管理培训班50期,培训各类人员0人。全面落实市政府与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兽医研究所合作协议,加快实施“庆阳市肉羊绿色提质增效技术集成创新项目”。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落实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包抓责任,扩大政府购买防疫和技术服务范围,严格执行程序化免疫和制度化防疫措施,保障羊产业健康发展。

  (六)重点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标准化规模养殖、优质饲草料种植加工、畜牧业健康养殖等重大项目。全力实施好粮改饲、高产优质苜蓿、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畜牧良种补贴、畜禽健康养殖建设等在建项目,增强项目示范引领作用。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编制黄河生态经济带陇东现代肉羊业建设项目、庆阳肉羊新品种选育、陇东黑山羊种质资源保护基地、陇东肉羊优质饲料品牌和饲草基地建设等项目建设方案,谋划储备一批产业发展重大项目。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庆阳市肉羊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强化全市羊产业发展统筹调度,及时研究解决具体问题,推动产业协调发展。市直成员单位围绕各自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合力推动肉羊产业开发。各县区成立发展羊产业协调组织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靠实责任,按计划、分任务推动工作落实。

  (二)积极宣传发动。积极发动社会资本和农民群众参与羊产业开发,市、县(区)采取观摩交流召开现场会议等方式,及时总结推广产业发展中的先进典型和工作经验,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培养一批靠规模养殖、科技应用和产业化经营增收的典型群体,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羊产业发展。利用市县广播电视台、报刊、融媒体等,通过制作宣传片、专家访谈、产业专栏等形式,宣传市场信息、养殖技术、优惠政策等,激发社会资本和农民群众发展羊产业的积极性。

  (三)强化政策扶持。市级财政加大对肉羊产业的投入保障力度,采取奖补方式,重点奖励规模养羊乡镇、养羊专业村、龙头企业、养殖合作社、家庭农场、规模养殖户,扶持良种扩繁、市场建设、冷链物流、品牌营销、社会化防疫服务、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县区也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肉羊产业发展。利用粮改饲、高产优质苜蓿、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畜牧良种补贴、畜禽健康养殖建设等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扶持羊产业发展。依托金控集团及承贷银行,积极衔接落实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解决羊产业发展流动资金问题。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金,帮办领办龙头企业。全面推行育肥羊、基础母羊自然灾害保险和价格目标保险,增强羊产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严格督查考核。市上将发展羊产业列入年度绩效考评,向各县(区)分解下达责任指标和重点任务。市级建立考核工作机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各县(区)制定具体考核奖补办法,对规模乡镇、专业村、养殖合作社、家庭农场、规模场(户)进行物质奖励。推行行政技术双轨责任制,由行政干部包片,技术干部包场,落实行政推动和技术指导责任。

  附件:庆阳市年羊业发展目标任务分解表

庆阳市年牛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落实《庆阳市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行动计划(—年)》,加快牛业发展步伐,现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年,全市新增肉牛饲养量13.5万头。开展早胜牛种群复兴计划,逐步做大做强我市特色牛业。

  ——培育早胜牛纯种繁育群体1万头,杂交改良肉牛群体3万头。

  ——新建标准化规模肉牛繁育场(合作社)11个、标准化规模肉牛育肥场(小区)11个,改扩建标准化规模养牛场(小区、合作社)19个。

  ——发展专业养牛乡镇5个、专业村18个。

  ——引进培育牛产业重点龙头企业1-2户,建成肉牛屠宰加工生产线1条。

二、工作重点

  (一)繁育基地建设。开展早胜牛品种保护和杂交改良,扩大早胜牛种群规模,着手培育地方肉牛新类群。早胜牛纯繁基地建设,以宁县、镇原和正宁3个县13个乡镇为主,启动实施早胜牛种群复兴计划,实施早胜牛提纯复壮与保护利用项目,建设早胜牛纯种繁育保护区,在重点乡镇设立保种试验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纯繁区选用的种公牛和母牛进行标记和测定,在区域内进行优良组配,使早胜牛纯种繁育群体稳定在1万头。肉牛改良基地建设,以正宁县、宁县、西峰、镇原和环县5县(区)26个乡镇为主,引进西门达尔、南德温、利木赞等良种肉牛冻精,加大人工授精繁育技术推广,开展肉牛经济杂交,进行规模化商品肉牛生产,辐射带动其他县改良肉牛群体达3万头。

  (二)养殖场户建设。坚持适度规模养殖与农户分散饲养同步推进,按照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粪污无害化、防疫制度化“五化”要求,加快良种繁育场、专业育肥场和规模户建设。新建头以上肉牛良种繁育场(合作社)11个,新建头以上标准化规模育肥场(小区)11个,改扩建肉牛养殖场(合作社)19个,争创肉牛养殖省级示范场2个、市级示范场6个。加快规模养牛乡镇和养牛专业村建设,建成肉牛饲养量达到0头规模养牛乡镇5个、头以上的专业养牛村18个。推广“企业投牛、群众代养、达标回收”的“母牛超市”养殖模式,发展5-10头规模的肉牛自养示范户户。

  (三)经营主体培育。积极推广“+”产业扶贫模式,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建设养殖专业合作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产业化经营和全链条开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深圳润泰公司、甘肃顶乐农牧公司等大型企业在我市投资落户,扶持市内骨干肉牛养殖、经销、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加快甘肃新静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5万头肉牛屠宰加工生产线建设。加强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建成发展基础好、带动能力强的养牛专业合作社22个。依托早胜牛品种资源,坚持打造“早胜牛”地方品牌,推介宣传“庆阳早胜牛”区域公用品牌。

  (四)技术体系建设。依托现有畜牧科研机构,引进或合作国内养牛行业高层次专业人才,组建庆阳肉牛产业技术研发专家组,重点围绕良种选育、提纯复壮、杂交改良、饲养管理和品质育肥等方面开展应用研究,为全市牛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依托现有技术推广机构,整合市县行业专家,成立庆阳肉牛产业技术服务指导组,重点围绕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普及,开展种养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依托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整合现有的本土专家、乡土人才,包场包户现场指导和示范带动大户发展主导产业。

  (五)重大项目建设。加大项目论证争取力度,开展肉牛良种繁育、追溯信息管理平台、养殖废弃物处理、肉牛关键技术研发、智慧养牛、活畜交易市场建设等项目前期和申报工作。做好在建项目建设,确保国家和省市安排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肉牛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秸秆饲料化利用、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按期完成建设任务,通过项目示范带动,强化科技引领,全面提升牛产业发展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产业开发领导协调机构要加强统筹协调,主抓规划布局、品牌建设、龙头企业培育,推动牛产业发展。市农业农村局负责牵头抓总,依托组建的牛产业调度小组进行具体抓促落实,市直有关单位要结合各自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动牛产业发展的合力。各县区党委、政府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具体抓促细案,层层靠实责任,主抓基地建设、技术推广培训和产品营销,按计划、分任务推动工作落实。

  (二)积极宣传发动。要把肉牛产业作为全市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积极发动社会资本和农民群众参与牛产业开发。及时总结产业发展中的典型经验,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积极采取会议动员、典型引路、现场观摩、技术培训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推动牛产业发展。要培养一批靠规模养殖、科技应用和产业化经营增收的典型群体,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牛产业发展。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新媒体等,通过制作宣传片、专家访谈、产业专栏等形式,宣传市场信息、养殖技术、优惠政策等,激发社会资本和农民群众发展牛产业的积极性。

  (三)强化政策扶持。市级财政整合涉农资金,并列支牛产业发展专项加大扶持力度,制定具体奖补办法,在良种母牛繁育、青贮池建造、标准示范场建设、农机具购置、品牌营销和技术研发推广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各县(区)也要整合涉农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出台奖补政策,扶持区域牛产业发展。县(区)积极衔接落实农业产业发展贷款,帮助解决龙头企业、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良种引进和流动资金问题。研究试行良种母牛自然灾害保险和肉牛目标价格保险,增强牛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严格督查考核。市县区要将牛产业发展做为年度考核重点内容,逐级分解下达任务指标,实行双轨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出台考核办法,加大督促检查力度。适时组织召开现场会、观摩会和调度会,推进重点任务落实。建立奖惩机制,对牛产业发展任务完成突出的乡镇和养殖场(合作社)进行物质奖励,对工作滞后的要通报约谈。

  附件:

  1、庆阳市年牛业发展任务分解表

  2、庆阳市年牛业发展布局区域

庆阳市年草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落实《庆阳市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行动计划(—年)》,加快草业发展步伐,现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年,更新种植紫花苜蓿80万亩,种植一年生牧草及青贮玉米万亩,生产干草万吨,青贮饲草万吨,生产配合饲料20万吨。

  ——更新种植紫花苜蓿80万亩;订单种植青贮玉米50万亩,种植甜高粱、燕麦等一年生饲草50万亩。

  ——建设青贮玉米千亩示范片带16处,甜高粱、燕麦亩示范点12处;青贮示范点1处,种草专业乡镇2个,整村种草示范村3个。

  ——建设优质燕麦种子繁育基地0亩,甜高粱种子基地亩。

  ——培育壮大草产业重点龙头企业7家以上,建设饲料厂3家,规范建设饲草种植加工合作社家。

  ——组建庆阳市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筹办全国草业大会(论坛)。

二、工作重点

  (一)饲草产业带建设。紫花苜蓿种植,建设以环县、镇原县、庆城县、华池县为重点的紫花苜蓿种植带,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一年生牧草种植,建设以环县、镇原县为主的燕麦、甜高粱等一年生牧草种植带,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青贮玉米种植,建设以环县、华池县、庆城县、镇原县、宁县等牛羊养殖重点县为主的青贮玉米种植带,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良种繁育,在环县建设优质燕麦良种繁育基地0亩,年生产燕麦种子75吨;在镇原县建设陇甜系列甜高粱良种繁育基地亩,年生产甜高粱种子吨。年,全市生产优质干草万吨、青贮饲草万吨,可满足千万只肉羊、百万头肉牛产业发展饲草需求,实现饲草供给本地化,逐步将我市建成全省乃至西北重要的商品草生产基地。

  (二)秸秆饲料化利用。积极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加大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以玉米秸秆为主的青贮(微贮、黄贮)饲草产量达到万吨,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30%以上。玉米秸秆青贮,全市推广订单种植青贮玉米50万亩,生产青贮饲草万吨;大田玉米秸秆青贮、黄贮、微贮达到万吨。青贮模式推广,推广“青贮银行、青贮合作社、代贮、自贮、收贮”等模式,有效推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加大陕单、陇青贮1号、金凯8号、先玉等优良青贮玉米种植及青贮传奇、QQ酶制剂等青贮生物添加剂的推广应用。机械设备投入,通过农机具补贴、市县财政投入、粮改饲项目支持及企业(合作社)自筹的方式,组织购置大中型青贮联合收割机台(平均每个饲草合作社1台),揉丝包裹机套(平均每个饲草合作社1台套),小型苜蓿收割机台(平均每个饲草合作社5台),提高饲草收割加工机械化利用水平。

  (三)示范片带建设。种植示范点,环县、镇原县、华池县、庆城县各建成青贮玉米0亩示范点3处,甜高粱、燕麦亩示范点2处;西峰区、宁县、合水县、正宁县各建成青贮玉米0亩示范点1处,甜高粱、燕麦亩示范点1处。青贮示范点,华池县以甘肃民吉公司为依托建成玉米、苜蓿、小麦青贮饲草试验示范点1处。种植示范乡村,环县建成种草专业乡镇2个(每个乡镇种草5万亩以上)、整村种草示范村3个(每个村种草1.5万亩以上)。

  (四)龙头企业培育。培育壮大甘肃荟荣、甘肃民吉、庆阳南梁缘、庆阳农投绿野、庆阳天润禾、庆城古庆州草业、宁县中泰等草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建设西峰区、环县、镇原县3家饲料厂,创建“荟荣”、“南梁缘”等饲草饲料产品品牌。规范组建家饲草种植、加工合作社,简化土地、环保审批手续,全力提供用地、用电、用水保障,支持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草产业发展联合体,推行“+”产业扶贫模式,带动各种经济实体、种养大户和有意愿的贫困户参与饲草种植、加工、储存、销售环节,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中小型企业(合作社)为补充的饲草产业发展格局。正宁县、合水县通过招商引资或本地组建1个草产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头和示范引领作用。

  (五)科技体系支撑。组建庆阳市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国家和甘肃省饲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农业科学院、甘肃机械科学研究院及相关企业为依托,组建庆阳市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围绕黄土高原天然草原改良修复、饲草品种选育、饲草高效栽培、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以及山地饲草产业全程机械化装备,开展集成创新研究。组建庆阳市饲草产业体系技术服务团队,以全市现有草业人才为基础,组建草产业技术服务团队。在饲草丰产栽培、适时收割、加工贮藏、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通过专家坐诊、巡回服务等方式,为饲草产业各类经营主体提供技术咨询和现场指导。开展技术培训,建立技术培训基地,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骨干等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兼顾饲草种植农户,开展多渠道、多途径、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培训技术人员4人(次)以上。筹办全国草业大会,积极争取筹办全国草业大会(论坛),借鉴学习国内外最先进的饲草种植、加工技术和营销策略。

  (六)重点项目建设。尽快研究争取申报一批有利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草畜产业一体化建设项目。重点做好“黄河中上游陇东黄土高原饲草种植加工基地建设”、“庆阳千万只肉羊—优质饲草料一体化生产加工创新模式研究与示范”等项目的前期论证和争取工作,积极争取实施庆城县、镇原县、华池县“粮改饲”示范县建设、高产优质苜蓿基地建设、草牧业、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等重点项目。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市、县(区)成立草畜产业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草畜产业宏观调控和组织领导。市直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切实发挥好行业指导协调作用,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草产业发展的主体责任,要严格按照市上制定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靠实责任、提前谋划、尽早落实。

  (二)资金保障。市级财政要加大草产业的投入保障力度,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培育、基地建设、示范点建设和机械设备购置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县(区)要整合相关项目和资金,对饲草种植、加工、储存、销售环节进行补贴。积极探索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以奖代补等资金筹措方式,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草产业发展。

  (三)人才保障。培养引进一批草产业企业家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为草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争取在陇东学院、庆阳职业技术学院等技术院校,设立畜牧饲草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大学生村官和种养企业(合作社)“能人”培训。

  (四)目标考核。建立草产业发展市级目标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各县(区)要根据各自工作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明确奖励措施,尤其是对规模种植加工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提高产业发展积极性。

  附件:庆阳市年草业发展任务分解表

庆阳市年果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了加快全市果产业发展步伐,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庆阳市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行动计划》,现提出庆阳市年果业发展实施方案如下:

一、目标任务

  以建设庆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全市新栽苹果10万亩,出圃优质苗木万株(矮化万株,乔化短枝万株),改造苹果郁闭低效园6万亩,技术培训5万人(其中骨干培训0人),创建达标果业社团组织(家庭农场)20个,新增贮藏量5万吨。

二、重点工作

  1.优质苹果基地建设。坚持“科学布局、集中连片、优化品种、质量优先、规模发展”原则,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主推矮砧密植栽培,加大现有郁闭园改造力度,高标准持续推进现代化建园和果品基地建设。在核心区12个乡镇集成技术新建矮砧集约高效栽培示范园1.2万亩,低效郁闭园提质改造1.2万亩;在中南部塬区高效示范区43个乡镇新建矮砧集约高效栽培示范园7.4万亩,低效郁闭园提质改造4.1万亩;在北部山区果园示范区14个乡镇新建矮化砧和短枝型果园1.4万亩,低效郁闭园提质改造0.7万亩。在宁县焦村镇、盘克镇,合水县何家畔镇,庆城县赤城镇和庆城镇药王洞村创建庆阳苹果文化观光园及周祖农耕文化园。

  2.良种壮苗繁育工程。继续抓好优良苹果品种和适用砧木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建设。以良种良砧配套和标准化苗木生产为核心,在镇原县太平镇枣林村、庆城县蔡家庙乡蔡家庙村、宁县焦村、中村镇海升苹果育苗基地和西峰董志镇寺里田村建设优质苹果种苗“引繁推”基地,出圃优质苗木万株。

  3.标准化建设工程。继续抓好15万亩国家出口苹果质量安全示范区、10万亩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庆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快庆阳苹果八项主推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在核心区、示范区69个乡镇各建一处亩以上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园。在董志镇建成一处0亩以上全市绿色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样板示范园。大力实施“两减一增”行动,在核心区和示范区推广“两减一增”果园10万亩。强化果园防灾减灾设施配置,积极开展生态果园建设,在镇原枣林村创建“果、畜、沼”循环利用实验示范中心,发展果园循环经济。

  4.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以陇东学院、市农科院、庆城苹果试验站为依托,聘请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河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在居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西峰区董志镇筹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加大对果树新品种和果业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示范、推广力度,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到生产一线。优化充实县、乡技术力量,建立农民专业技术人员聘用管理制度,培养一支爱果懂果的干部队伍,构建一套以专业技术骨干、科技示范企业(合作社)为主体的推广体系,确保每万亩果园有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服务,每千亩果园有1名农民技术员指导服务。加强技术培训,全市每年培训果农5万人,通过三年培训,确保每户果农有一名技术明白人。

  5.整合推进品牌建设。实施“庆阳苹果”品牌战略,通过推介促销、媒体宣传、广告宣传、文化影响、营销助力等方式,加大对“庆阳苹果”证明商标的宣传、使用力度,稳步推进品牌覆盖全产业链条,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新三品”,以品牌为纽带对接产需,实现优势优质、优质优价。加快全市水果“三品一标”与出口基地认证步伐。

  6.市场营销体系建设。以宁县和盛镇和庆城县白马镇为中心,依托有进出口贸易资质的龙头企业为平台,建设集贮藏(冷藏)、商品化处理、拍卖交易、信息发布等为一体的现代苹果物流市场2处。以宁县和盛苹果批发交易中心为平台,建设涵盖苹果全产业链的苹果生产、物资投入、病虫害、科技服务、质量追溯、苹果价格等果业大数据中心一处。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销售模式,采取直供直销、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网络销售等措施,拓展销售渠道,创建销售市场,提升“庆阳苹果”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7.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以扶持地方企业为主,整合现有果业资源,组建庆阳苹果集团公司(联盟),带动果品采后处理、包装、贮藏、加工、销售等多元化发展。提质改造宁县和盛镇苹果浓缩果汁自动化生产线,提升庆城县驿马镇和正宁县山河镇苹果醋、苹果膨化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水平,加快现有企业更新改造、开发新品、延伸链条步伐,实现精深加工和转化增值。鼓励营销企业建设产地果品贮藏库5万吨。

  8.专业服务体系建设。成立市、县果业产销联盟,开展标准化合作组织创建活动,大力培育多元化果业服务主体。加快金融互助、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扶持建立果业专业服务队,有重点的推进各类“机械入园”。发展壮大果业经纪人队伍,提升从业素质,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9.重点项目建设。全力做好《黄河生态经济带庆阳苹果产业发展建设》和《庆阳苹果矮化密植苗木培育技术研究及推广》项目的论证、申报和立项工作。认真做好《宁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建项目和《镇原县扶越农业有限公司平泉冷链物流园》开工建设项目。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市按照“市级抓苗木、抓示范、抓品牌;县级抓培训、抓营销;乡村抓栽植、抓管护”的责任体系,靠实责任,抓好落实。调整庆阳市苹果产业协调推进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果业发展中心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全市苹果产业发展规划制定、资金保障、项目支撑、技术攻关、安全追溯等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紧盯职能、紧密协作、密切配合,齐心协力推进产业发展。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协调领导小组,统筹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优势,大力扶持发展苹果产业。在核心区和示范区69个乡镇,依托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成立果树服务站,确保每个行政村有一名专业技术干部。

  (二)加大扶持力度。落实国家、省、市扶持苹果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争取国家、省上产业项目。市级财政加大对苹果产业的扶持力度,从优质苗木繁育、科技支撑体系、品牌宣传推介、龙头企业(产销联盟)培育等方面扶持苹果产业发展。各县(区)按同比例配套投入,加大对新栽苗木、郁闭低效果园改造、标准化示范园建设、农民技术员津贴、技术培训、合作组织、贮藏加工和品牌培育的扶持力度。鼓励支持各类能人发展规模种植、兴办家庭农场、发展休闲果业与乡村旅游。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合作社、协会等通过租赁、承包等形式,领办、建办苹果标准示范园及果园托管服务示范点。加大规范化建设力度,加强对合作社提供全面快捷的政策、资金、信息等服务,健全完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和“三会”制度。把苹果规模经营主体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予以扶持,协调财政、金融、银行等单位将部分财政扶持资金以贴息的方式撬动金融资金进入果业。通过产业联合体的模式,创新苹果产业融资模式,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完善苹果保险制度,落实苹果保险政策。

  (三)强化考核奖惩。建立健全“一把手”责任考核制,把苹果产业发展纳入县(区)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范围,进行单项考核,兑现奖罚。制定苹果产业发展考核办法,采取定期督查、半年评比、年终考核的方式,重点对新栽面积、果园管护、示范园建设、低效园改造、技术培训、贮藏库与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等进行考核验收,对苹果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合作社和果农大户给予物质奖励。

  附件:

  1、年全市果业工作任务分解表

  2、苹果“一核两区”产业布局乡镇

相关阅读

庆阳副市长当“主播”,淘宝直播卖苹果!1小时卖出2万斤

公开征集!庆阳市发布最新公告

保护利用革命文物,庆阳要有“大动作”!又是庆阳帅小伙!环县95后医生逆行千公里赴武汉战疫值班主任郝芳责任编辑范亮

陇东报社新媒体部

新闻-835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fengzx.com/xfsms/103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