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故事中最引人津津乐道的是公元年发生在古武昌之南涂口的赤壁之战——火烧赤壁。十五年后夏口城诞生。仿佛天注定,在武昌古城年的历史中发生过几场特大火灾:火烧南浦(市)、火烧黄鹤楼、火烧新河洲、火烧竹子厂。下面先叙述“火烧南浦”。
三国时驿渚(今巡司河)以下曾经是黄盖水军驻扎的军港,叫“黄军浦”(水经·江水注:直鹦鹉洲之下尾,江水溠洄洑浦,是曰黄军浦,昔吴将黄盖军师所屯,故浦得其名。”作为吴军与曹操对战的军港,黄军浦位置极具战略价值。军浦与鹦鹉洲形成夹江水道,江水回旋而下,两岸均可泊船驻军,鹦鹉洲可藏兵数万,水军进出十分隐蔽。前出30余里,就是涂口(今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赤壁,利于快速进攻对岸曹敌;由驿渚可从汤逊湖、梁子湖退守樊口。面对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态势,不习惯水战的曹军,哪怕兵力数倍与吴、刘联军,也无胜算。
三国后黄军浦一带因方便泊船,水陆交通便利逐渐成为商品集散地,黄军浦又被人们称为“黄金浦”,到两晋时这里已是商业繁盛地区,因位于武昌古城南边,故名为“南浦”。到南北朝时,此处成为过往船只避风及货物贸易的良港。发展到唐宋时已是商业重镇,商贾云集,千桅立岸。古时,大宗货物运输以水路为主。南浦正处于驿渚(今巡司河)入江口,又与古鹦鹉洲相邻,滨临长江,往上经洞庭可达湖南,经宜昌可通四川,经汉水可达陕西汉中。内连汤逊湖湖、梁子湖通樊口,过鄂城通往扬州、建业(今南京),交通十分便利,是一个优良的货物集散地。到南宋时一度改称“新开港”,俗称“南市”。此时的南市,店铺相连,商户以万计,泊船绵延数里,各地货物都集中到这里销售。南宋诗人范成大在他的《吴船录》中曾有记载:在鹦鹉洲前面有南市,位于城外,沿江有数万户人家,集市很繁盛,茶坊酒馆密密麻麻,装修华丽,在其他地方没有与之相比的。这里是四川、两广、荆州、襄阳、江淮、浙江贸易的大都会,货物到了这里没有卖不出去的,而且不问多少,当天可以售尽。(“鹦鹉洲前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可见武昌南市当时的繁荣程度。南宋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描述了他所看到的武昌南市的繁盛情况,他形容说:“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大都会也”。陆游在这里把南市与当时的大都会建康(南京)、钱塘(杭州)相提并论。可是这样一座堪比建康、钱塘的商业“大都会”却毁于一场大火。
宋朝淳熙四年(年)年,中国气候反常,局部地区气温极高(如当时的重庆、武汉地区),于是发生了史称淳熙四年武昌南市大火的特大火灾。起火原因不明,大火使“结庐堤上.泊舟岸下”的万余户人家和千余商船焚毁一空,可见当时火灾猛烈。据《宋史列传第六宗室四》记载:当时刚到任的鄂州知府赵善俊(宋太宗七世孙)经过现场调查,当机立断,采取了防治火灾的四大措施:“适南市火,善俊亟往视事,弛竹木税,发粟振民,开古沟,创火巷,以绝后患”。这四大措施是:缓征竹木税,调集国库粮食赈济灾民,疏通已有的水道,开创能隔离火势蔓延的“火巷”。其中对后世一直产生的影响,就是开辟的“火巷”。时隔八年,(淳熙十二年)南市又发一场大火,至此存续了近千年的南浦、南市由此日渐的衰落,后为明代的金沙洲所替代。
武昌现今还存有最短的一条小巷——“火巷”,长不过50余米,宽不过5~6米,据说就是赵善俊作为预防火灾的示范而建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武昌古城的火巷,长不到50米,原来没有这样宽,只有5~6米,两侧各有一排店铺,后被拆除(刘洪摄)
武昌火巷口转角的老房子,三层楼,圆角,带小凉台,右边还可以看见火巷一侧被拆除的老店铺的痕迹
南宋所创的火巷宽而笔直,巷两边还带有排水的明沟,使街对面的火势不至于蔓延过来。火巷比传统的巷和胡同要宽,这也有利于来往通行、行军作战。此后火巷作为比“街”低一等的道路,也流传到北方其他城市,至今西安市还有东关北火巷、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还有有火巷沟。
作者简介
刘翔,祖居武昌大堤口,年4月生于武昌宜孝巷。三岁上候补街郎家巷幼儿园,七岁进候补街小学,13岁分配到粮道街武汉市第33中学上初中。年留校任教师,年任文华中学校长。年调三道街武昌区教委任副主任。年调司门口武昌区人民政府任办公室副主任。年在中山路被选为武昌区政协副主席。年退休住积玉桥。年主编《武昌老地名·街巷地名篇》、《武昌老地名·人文地名篇》。一个生在武昌,学在武昌,工作在武昌,退休养老在武昌的老武昌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