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保护重要生态空间。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治,强化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和修复,确保生态空间面积不减少,保护好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生命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空间协同保护,加快长江生态廊道、淮河-洪泽湖生态廊道建设,加强环巢湖地区、崇明岛生态建设。以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浙西-浙南山区为重点,共筑长三角绿色生态屏障。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水源地、森林公园、重要湿地等其他生态空间保护力度,提升浙江开化钱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水平,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的价值与特征
作为我国综合发展最为完善的区域之一,长江三角洲区域在《纲要》出台前,就已开始了相关的部署,以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代表的城市类景区,积极出台各项有利生态修复的政策,针对“发展与保护”理念对景区进行了规划改造,大力推进了资源与人工的和谐共存。在不耽误发展进度的前提上,联动优化了整个城市的绿色生态体系。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的存在价值,在于其所体现的不可替代性。首先是其本身蕴含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其次是在整个城市特征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最后是在城市发展中所起到的平衡作用,即“发展与保护”的相互制衡。
城市型风景区一般具有如下几方面特征:(1)空间上与城市接壤或被城市所包围;(2)对城市环境的美化、城市特色的形成等具有重要作用;(3)在城市未来的人居环境、城市文化、生态建设等方面具有深刻影响;(4)已成为城市形象的标志或在未来具有成为城市形象标志的潜力。
以“长三角”区域为例,城市型风景名胜区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01生态类功能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往往是构成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由点及面的规律中,城市型风景名胜区积极发挥着“核心点”的功能,逐渐扩大城市的的绿色生态圈,达到“林中有城,城中有湖”的境界,提升城市整体生态环境。
以蜀冈瘦西湖风景区为例,景区在规划方面,以生态为基,以唐宋城河水系为脉络,以蜀冈中西峰、瘦西湖公园、唐子城、园林景观工场、汉陵苑为重要节点大景区生态体系。围绕生态资源修复,实施了小茅山垃圾填埋场改造工程,通过生态修复技术将山体形态调整、护坡挡墙、覆盖种植土壤、营造植被景观,变废为宝,完善了景区整体的山水空间格局。
02景观类功能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与城市间的结合,体现的是一种自然与人工景观的和谐共存。景区的整体面貌,基本也体现了其所依托的城市面貌。因为风景名胜区的存在,才有了各种不同特色的城市形制与城市景观。
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三面云山一面城”、“半城山色半城湖”是杭州的写照,优美的湖光山色造就了“人间天堂”著称的杭州城。“西湖十景”使周围景点线性贯穿,景观功能大大增强。
03人文类功能
城市风景名胜区与整个城市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连,成为城市历史文化脉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般类风景名胜区所代表的历史文化可能只停留于某个朝代或时期,但城市型风景名胜区与之不同的是,城市文化历史在时代的影响中前行时,对其也会有着明显的影响。
以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古都南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的重大变化与发展,几乎都在钟山一带留存丰富的积淀,刻下清晰的印记。景区以中山陵园为中心,明孝陵和灵谷寺为依托,分布各类名胜古迹多达多处。历经千年而郁郁葱葱,纳数朝君王和英雄豪杰而松青柏翠,融多元文化和数种天工而卓然于众山之中,囊六朝文化、明朝文化、民国文化、山水城林文化、生态休闲文化、佛教文化系列于一山之中,是为"中华城中人文第一山"。
04经济类功能
经济类功能,也是目前城市型风景名胜区的共有特征。
21世纪的城市逐步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城市型风景名胜区的存在也在转型过程中创造了消费条件。作为城市旅游发展的核心吸引产物,城市型风景名胜区积极带动了整个城市的旅游市场,加快其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所面临的“保护与发展”问题
面对越来越高速的发展进程,城市型风景名胜区的生态体系面临着严峻挑战,同时也能视作全新机遇。“发展与保护”看似对立,其实又有其同一性,根本方向是为了满足人类对资源的需求。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规划纲要》的出台,只是全国践行“以国家公园为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一处缩影。今年,风景名胜区行业面临着许多革新。体制机构和主管部门的变更,使许多景区正处在摸索试探的阶段。面对前路的未知与迷茫,坚持落实自然人文资源的保护,是每一位风景从业者都应继续践行的发展方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