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名胜系列金陵佛系旅行指南

南京学习在线

ID:njstudy

杜牧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个一个拜访可好?

据说六朝古都南京有四百八十座寺庙,南京真正的佛系生活就藏在这些寺庙中,听晨钟暮鼓,悟人生之道。

想要过佛系的生活,怎能不来一场佛系的旅行?

小编为大家盘点了南京著名寺庙,一起去看看吧!

鸡鸣寺

鸡鸣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鸡笼山东麓山阜上,又称古鸡鸣寺,始建于西晋,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自古有“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寺的美誉,是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

鸡鸣寺历史可追溯至东吴的栖玄寺,寺址所在为三国时属吴国后苑之地,年(西晋永康元年)在此倚山造室,始创道场。东晋以后,此处被辟为廷尉署,至年(南朝梁普通八年)梁武帝在鸡鸣埭兴建同泰寺,使这里从此真正成为佛教胜地。

鸡鸣寺的历史

向上滑动阅览

时间追溯到南朝梁,梁武帝经常到寺里讲经说法,听众逾万,并曾先后四次到同泰寺舍身为僧,脱下皇帝龙冠蟒袍,穿上僧衣,在寺中过起僧人生活,人称为“皇帝菩萨”。由于皇帝的尊崇,同泰寺俨然如当时南方之佛教中心,天竺高僧菩提达摩从印度来建康时,就居于此。同泰寺与台城(宫城)隔路相对,整个寺院依皇家规制而建,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盛极一时,无愧于“南朝四百八十寺”首刹之誉

自梁以后,历经隋、唐、宋、元各朝代,虽钟鼓香灯不泛声焰,然而规模卑隘,远非昔时能比。

明时香火鼎盛。据传皇后马娘娘及各大臣眷属也常来鸡鸣寺敬香,并为此特开凿了一条进香河,直至山门、鸡鸣寺由此名声大振,四方威名。

明永乐年初,朱棣为迎西藏僧哈立麻大宝法王,在山下建施食台,每年遣官谕祭,延请僧人在此超度亡灵,结坛施食,后人称“施食台”,又名“志公台”。

康熙皇帝南巡时,曾登临寺院,并为这座古刹题书了“古鸡鸣寺”大字匾额。

年(同治六年),寺僧西池等募资修建了观音楼,楼内的观音与众不同,为一尊倒坐观音菩萨像(面朝北而望),佛龛上的楹联道明原因:“问菩萨为何倒坐,叹众生不肯回头。”鸡鸣寺从今又称为观音阁、观音楼。

年(光绪二十年)两江总督张之洞为了纪念好友及学生——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在鸡鸣寺殿后面建楼一座,取当年杨锐反复吟诵的杜甫名诗:“君臣上论兵,将帅暖燕苏。朗咏六公篇,夏来豁蒙楼。”亲取楼名为豁蒙楼。并书为匾额。

从明清以来古鸡鸣寺逐步形成为香火道场。一直续到解放后。

鸡鸣寺名字的由来

向上滑动阅览

关于南京鸡鸣寺名称的起源有一说,就是认为是因寺前有鸡鸣埭而得名,清人余宾硕的《金陵揽古》中,有一条关于“鸡鸣寺”的记述,曰:“寺前有鸡鸣埭。齐武帝早游钟山,射雉至此,始闻鸡鸣也。”非常简单的记述,没有曲折和趣味的故事。清初诗坛领袖、刑部尚书王士祯《登鸡鸣寺》的诗更有影响:“鸡鸣山上鸡鸣寺,绀宇凌霄鸟路长。古埭尚传齐武帝,风流空忆竟陵王。”

其实,余宾硕的记述和王士祯的诗都误引了齐武帝习武鸡鸣埭的典故,造成了鸡鸣山、鸡鸣寺名称与鸡鸣埭密切关系,让人们以为“鸡鸣寺”之名是由鸡鸣埭而来的。造成了后来的误解。实际上,鸡鸣寺与鸡鸣埭相去甚远,“鸡鸣寺”的取名与鸡鸣埭无关,史学家蒋赞初先生说“鸡鸣埭在玄武湖北”,清末文人壬氏父指明“在迈皋桥附近”,显然,并非鸡鸣寺前有鸡鸣埭。真正的原因是,鸡鸣寺因鸡鸣山而得名,原来,该山为北极阁山,又名“鸡笼山”,此山早先是以学馆而闻名的,如《寰宇记》曰:“元嘉十五年()立儒馆于北部,命雷次宗居之,次宗因开馆于鸡笼山。”“(齐)竟陵王子良尝移居鸡笼山下,集四方学士,抄五经百家为《四部要略》千卷。”后来,明洪武十四年(年),文化水平不太高的朱元璋夺取天下之后,也知道文化的重要性,他想建造国子监,就亲临鸡笼山去选址,后来在鸡笼山东麓选中了馆址,很可能是在竟陵王子“集四方学士”旧址上,但其山名“鸡笼”,显然不合圣意,就改名为“鸡鸣”,取的是“晨兴勤苦”之意。

鸡鸣寺门前著名的樱花大道

关于鸡鸣寺名字的另一个传说

向上滑动阅览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南京玄武湖边的九华山上,盘踞着一条十分厉害的蜈蚣精,能口喷数十丈毒火焰,经常喷火毒害行人和牲畜,危害极大。后来天上的玉皇大帝知道了此事,就派了在天宫中报晓的金鸡下凡,以金鸡来对付蜈蚣。金鸡领命后,到了凡间,果然当场见到了蜈蚣精站在九华山上喷射毒焰伤人,金鸡站在北极阁山顶,冲着蜈蚣精一声啼叫,蜈蚣精也被这震耳欲聋的啼叫声吓得匆忙逃脱,毒焰也散了,四散奔逃的人们缓过神来,只见北极阁山顶万道霞光,霞光中有一只金鸡昂首挺立,气概非凡。人们猜想到了,正是这只金鸡的啼叫声赶走了蜈蚣,驱散了毒焰。可是,不甘失败的蜈蚣精调整了状态后,又冲上山顶,疯狂地喷吐更浓的毒焰,金鸡站在北极阁山顶一见,飞奔过来,一口咬住蜈蚣精,经过一番搏斗,蜈蚣精被咬死,金鸡也因中毒太深而倒下了,而九华山下的大众免除了灾难。从此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为民众除害的金鸡,便把北极阁山上的那座寺庙称为是“鸡鸣寺”。

栖霞寺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中峰西麓,三面环山,北临长江,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佛教“三论宗”的发源地,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南朝时期与鸡鸣寺、定山寺齐名。

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年),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论教义,被称为江南三论宗初祖,隋文帝杨坚于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诏以蒋州栖霞寺为首。唐代时称功德寺,规模浩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当阳市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

栖霞寺著名的秋景

栖霞寺的历史

向上滑动阅览

摄山栖霞寺为南朝古刹,初称栖霞精舍,以山多药草可以摄养故名摄山。

初齐,居士明僧绍隐居于此,会法度禅。师自黄龙来,讲《无量寿经》于山舍,僧绍深敬重之,因舍为寺以奉。时为齐永明七年也。后僧朗法师来自辽东,大弘三论之学,世称为江南三论之祖。僧诠、法朗诸师继之,其学益盛。先是僧绍欲于此山造佛像未果,其子仲纬继其志,与度禅师就西峰石壁造无量寿佛及二菩萨,高俱三丈有余。

梁大同中,齐文惠太子与诸王又吝造大小诸佛像于千佛岩。

隋仁寿元年,隋文帝于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诏以蒋州栖霞寺为首。

唐时改名功德寺、隐君栖霞寺。唐代寺运益隆,遂与台州国清寺、荆州玉泉寺、济州灵岩寺并称为天下四绝。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未成,归途曾驻锡于此。

南唐时重修栖霞寺改名为妙因寺。

宋代又改名为普云寺、栖霞寺、严因崇报禅院、景德栖霞寺、虎穴寺(因栖霞山又名虎穴山)。

明洪武五年(年)复称栖霞寺。明末清初云谷觉浪二师并加修葺。

清乾隆帝五次南巡俱设行宫于栖霞,益增殊胜。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与清兵作战时,栖霞寺毁于战火,太平天国以后乃趋萧条。

民国初年,诗僧宗仰自金山来稍事复兴,未竟全功而殁。其后寺僧以水泥修补千佛岩,佛首涂抹失真,识者臧马。解放以来政府对此名刹甚为。年重建栖霞寺。

年中日两国饰教文化等各界人士共同举行纪念鉴真和尚圆寂一千二百年盛大活动,日本佛教界以鉴真和尚雕像斋赠中国,奉安此寺。

年,四凶之乱,经像法器多遭破坏,寺僧散于四方,而千佛岩之佛首又被毁,殿堂赖部队保护未受摧残,鉴真像亦幸无恙。中国佛教堂供奉鉴真像,以为中日世代友好之纪念。如此千年古刹今后宜如何保护,盖后之责也,固略述栖霞寺之盛衰往迹以谂来者。

年,修复后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亲笔撰写了《重修栖霞寺碑文》,对栖霞寺年的历史作了总结和介绍。

年11月,中国佛教协会决定在南京栖霞寺成立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

年9月,栖霞山佛学院招收了56名学僧,他们来自19个省的43所寺庙,在这里进行了两年的学习,系统学习了佛教史、佛教三经、百法明门论、五蕴论、唯识三十论要释、戒律、语文、历史、地理、时事政策、外语等十几门课程。

年7月,首届毕业生毕业,一部分报考中国佛学院继续深造,一部分回到原来寺庙从事寺庙教务和管理工作。

栖霞寺主要景点

向上滑动阅览

舍利塔

是长江以南最古石塔之一,是中国最大的舍利塔。建于隋代,隋仁寿二年(年),隋文帝命天下八十三州建仁寿舍利塔,栖霞寺有其一,十世纪南唐时重建,是栖霞寺内最有价值的古建筑。石塔八角五级,高约15米。基座围以勾线造石栏杆,为近代发掘五代原物复原。基座地面雕刻海水及龙凤鱼虾等图形,现仅残存一部分。塔身下须弥座各面浮雕释迦八相。第一层塔身特别高,正面及背面均雕刻版门,东北及西南为文殊(已毁)及普贤菩萨像,其馀四面为天王像。其上为密檐五级,其间刻有小佛龛。各檐仿木构瓦面,角梁端有环寺铃铎,尚存少数。塔顶原为金属刹,有铁链引向脊端重兽背铁环,后世改用数层石雕莲花叠成的宝顶。宝塔图像严谨自然,形象生动,雕刻十分精致,构图颇富有中国画的风格,为中国五代时期佛教艺术的杰作。历经千年风雨,虽有部分石檐毁坠,仍巍然屹立,成为金陵佛气极盛的见证。

大佛阁

大佛阁,又称三圣殿,供无量寿佛,为南齐时弋开凿,位于舍利塔东。佛像坐身高十点八米,连座高十三点三米,观音、势至菩萨左右立侍,高十一米。佛像的衣褶风格,颇似大同云冈石窟之佛。原为舍利塔旁的两尊接引佛,高三米多,秀美典雅,与洛阳龙门石佛相似,亦为中国佛教艺术黄金时代的绝世珍品。栖霞寺为唐代鉴真和尚足迹所至之处,寺内藏经楼院内设“鉴真和尚纪念堂”,供奉着年日本代表团访问南京时赠送的一尊鉴真和尚脱胎塑像,还陈列着鉴真和尚有关史迹资料多种。

千佛岩

千佛岩位于舍利塔后边的山岩中,还有一组南朝时期开凿的石窟,内凿佛像余尊,称千佛崖。其中最大的佛像是无量寿佛,高达10米,左右是观音、大势至菩萨立像,组成西方三圣。周围的岩壁上迫布着佛宪和佛像,在最后一个石窟中,出现了一尊手执铁锤与铁锥的石工雕像,是佛像的开凿者把自己的形象也凿入佛龛。干佛崖的佛像桔美壮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大佛阁后,舍利塔东,无量殿后山崖间,是千佛岩,有“江南云岗”之称,是中国唯一的南朝石窟。据《栖霞寺碑》载,南朝齐代明僧绍死后,其子仲璋与沙门法度首先在西峰两壁上镌造无量寿佛及观音、势至两菩萨。相传佛像雕成后,在佛龛顶上放出光彩,于是,齐、梁的贵族仕子,风闻而动,各依山岩的高下深广,在石壁上凿雕佛像,或五六尊或七八尊为一龛,号称千佛岩。共计南朝造像有二百九十四座佛龛,佛像五百一十五尊。以后唐宋元明各代均续有开凿,共计佛像七百尊。梁代临川王萧宏将佛像加以装梁代临川王萧宏将佛像加以装饰,金碧焕然,千佛岩位于南方,与云冈石窟南北遥遥相对,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作。

刘宋明帝间,处壬明僧绍隐居栖霞山,夜梦山岩间有如来放光,于是发愿造窟,未果。次子明仲璋继承遗志,请僧?法师设计,在西峰石壁开凿龛窟,和僧人法度共同在四八四年刻凿无量寿佛(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等两菩萨,均高十公尺。雕成之后,齐、梁的贵族士子均各拾财货,依山岩的高下深广,在石壁凿雕佛像,或五、六尊,或七、八尊为一绘,号称千佛岩。梁武帝年间(五一一年),梁代临川王萧宏将佛像加以装修,金碧焕然。明仲璋、法度所凿的“大佛(龛)阁”,为千佛岩第一窟。因供奉西方三圣,故又称为“无量殿”、“三圣殿”,现今砖砌的殿门,是为后代修葺结果。大佛殿往东有四龛相列,西边约有二十多窟,其馀皆散列于山岩上及岩北侧。龛内布局,或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窟门两侧有天王力士像。佛座下常蹲踞双狮。漫步其间,常能见到古人题刻,其中以宋人陆九言的“古千佛岩栖霞山”楷书最醒目。

无量殿

无量殿为千佛岩最早最大的佛龛。无量寿佛居中,两侧分侍观音、大势至,造像身段匀称,线条流畅。三佛衣褶作风与云冈石窟酷似,而开凿年代比云冈石窟还早十七年。造像精致古朴,可与大同、龙门比美,其价值在于保存了南朝佛像的原韵,在江南尤其罕见。千佛岩有一尊“佛”,绝无仅有,即三圣殿左侧的“石公佛”。相传在雕凿最后一尊佛像时,锤轻,石纹丝不动;锤重,石块崩裂;不轻不重,仅冒火星,老是凿不成。眼看期限已到,石匠为免众人杀身之祸,便纵身跳进龛内,成了一尊一手举锤、一手拿錾的“石公佛”。这个传说体现了后人对明代著名的工匠王寿的尊敬怀念之情。

明镜湖

明镜湖位于栖霞寺山门前50米,是彩虹桥与明镜湖的合称。明镜湖原为桃花涧水的汇集地(今已改道),湖水澄碧,光可照人。湖上有六角亭,以状若彩虹的曲桥相连,雅号“彩虹明镜”。彩虹桥毁于清咸丰兵燹,20年代重建,恢复原貌。此后桥、亭又历经修葺。年,一度发生明镜湖湖床塌陷、彩虹桥折断、彩虹亭坍塌的罕见现象,“彩虹明镜”一时消失殆尽。年,“彩虹明镜”复建工程正式启动,次年竣工。重建的明镜湖呈方形,面积约0平方米。湖中有亭,六角形,丹楹黑瓦,翘角飞檐,其上“彩虹亭”3字为当代高僧茗山法师题写。彩虹桥曲折临波,与亭连为一体。湖边竖有一碑,高2米余,正面刻“彩虹明镜”,背面刻《复建明镜湖碑记》,详述重建原因和经过。

明征君碑

明征君碑于唐上元三年(年),高宗李治诏立。南朝舍宅创栖霞寺的隐士明僧绍五世孙明崇俨(唐高宗宠臣),为纪念先祖,向李治求取“御碑”,立于栖霞寺山门前。明僧绍因朝廷多次征召不赴,世称“征君”。碑高2.74米,宽1.31米,厚0.36米;碑首为6龙拱额,上篆“明征君碑”4字,由唐朝书法家王知敬书写;碑身两侧为狮首绶带西番莲纹饰;碑文由唐高宗李治起草,书法家高正臣行书题写,通篇字,为四六韵文,以10首名词作结尾。该碑记述明僧绍生平,以及齐梁两代在栖霞山兴寺凿像等史事。碑阴刻有“栖霞”两字,相传系李治御书。碑质有豆粒状白色斑纹,为2.8亿年前浅海中的动物海百合茎化石和中国孔珊瑚化石。碑下龟趺头有球斯瓦格化石,是用2.9亿年前的上石炭统船山组炭岩雕刻而成。

灵谷寺

灵谷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东南坡下,中山陵以东约1.5千米处,始建于天监十三年(年),是南朝梁武帝为纪念著名僧人宝志禅师而兴建的“开善精舍”,初名开善寺。明朝时朱元璋亲自赐名“灵谷禅寺”,并封其为“天下第一禅林”,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金陵梵刹志》将其与大报恩寺、天界寺并列为大刹。

灵谷寺内有放生池、金刚殿、天王殿、无量殿(又称无梁殿)、五方殿、毗卢殿、观音阁等殿堂,寺后有宝公塔。灵谷寺玄奘纪念堂中供奉玄奘法师坐像,像前的玄奘法师顶骨纪念塔中有玄奘顶骨舍利。

灵谷寺的历史

向上滑动阅览

灵谷寺最初为南朝梁武帝为尊崇宝志禅师兴建的“开善精舍”,位于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南麓,始建于南朝天监十三年(年),梁武帝为埋葬宝志和尚,在独龙岗建开善精舍和志公塔。

明太祖朱元璋选定此处修建自己的陵墓明孝陵,于洪武十四年(年)将原寺移到灵谷寺现址,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可谓山有灵气,谷有合水,故而命名为“灵谷禅寺”。用砖石砌成的无量殿(又称无梁殿),安置无量寿仏本尊,灵谷寺的寺匾额是朱元璋所赐,并敕封寺名“灵谷禅寺”。当时灵谷寺规模很大,占地余亩。还有灵谷塔和三绝碑等胜境;玄奘纪念堂中供奉玄奘法师坐像,像前的玄奘法师顶骨纪念塔中有玄奘顶骨舍利。

清朝初年,遭受冰火打击,但次年很快地就复兴了,清康熙四十六年(年),康熙南巡时,临幸钟山,御赐“灵谷禅林”匾额,并书“天香飘广殿,山气宿空廓”对联赐寺。

多毁于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清军与太平军的兵火,虽然同治年间寺院在曾国藩等人得以重建,规模已大不如明代灵谷寺的威容盛况。

民国十七年(年),国民政府在灵谷寺原址建设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原灵谷寺则迁至东侧同治六年所建的龙神庙。四方墙壁设置了座石碑,刻有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名单。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带被改为“灵谷寺公园”。

灵谷寺夏夜的萤火虫

灵谷寺的传说

朝康熙游览灵谷寺时,亲笔题书“灵谷禅林”匾额,还写了一副对联:“天香飘广殿,山气宿空廊”。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到过灵谷寺,并在这里建了行宫,还赋诗、赐物,亲笔御书“净土指南”四字,令刻在三绝碑上。

灵谷寺主要景点

向上滑动阅览

灵谷寺红山门

灵谷寺山门是灵谷公园的大门,这座仿古建筑的山门是20世纪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为三拱门,绿色琉璃瓦檐顶,外墙为红色,所以也叫红山门。门额上有“灵谷胜境”四字,是现代书法家钱松岳先生的手笔。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建造阵亡将士公墓的北平军分会赠送的。红山门后一条青石铺就的两道,在道的尽头,矗立着一座阵亡将士牌坊,牌坊建于民囯二十四年(年),是为纪念北伐阵亡将士而建,牌坊的台基长32.7米,宽16.6米,高10米,共五间,全部用钢筋水泥构筑,座基外镶花岗岩,绿色琉璃瓦覆顶。牌坊前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四字,背面刻“救国救民”四字,都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写的。

无梁殿

无梁殿是明代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因殿内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由于这座殿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梁木,所以俗称“无梁殿”。无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年),大殿的东西长53.8米,殿前露台宽敞,面阔5间,进深3间。殿顶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个琉璃瓦塔是喇嘛塔。其建筑结构改变了中国古建筑梁柱结合框架式的建筑传统。整座建筑找不到梁柱,全部用砖砌造而成。采用了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建造方法,由基层用砖先砌5个洞,合缝后叠成一个大型的拱形殿顶。5个开门的每一间就是一券,每排为5券,正中一间券洞最大,宽11.4米,高14米。内部虽为券洞结构,外部却仍以仿木结构的形式出现,檐下有出挑的斗拱,正面还设有门窗,是一座采用多样券法

灵谷寺无梁殿前有一汉白玉赑屃,上驮一碑,这块碑是谭延闿的墓碑,上面原有蒋介石题书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前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公延闿之墓”字样。墓碑之下有龟趺座,四周围有石栏,为谭延闿墓的起点。后来原碑文磨平,由中山陵园管理处第一任处长高艺林摹乾隆笔意题书“灵谷深松”。

灵谷塔

灵谷塔——原名阵亡将士纪念塔,是阵亡将士公墓的主要建筑之一,建于民囯二十年~民国二十二年(~年)。塔的设计者是美国著名建筑师茂非和中国建筑师董大酉。该塔高约60米,九层八面,全部用钢筋水泥建筑。每层以绿色琉璃瓦披檐,塔外绕有走廊(云座),围以石栏杆的平台,塔之中部用螺旋式,扶梯有多级围转而上,每层每面有门通至塔外绕之平座,绕台可鸟瞰钟山景物。正门横帽上的“灵谷塔”三个字是解放后陵园管理处第一任处长高艺林所书。塔底层外壁石刻“精忠报国”为蒋中正题书。侧门分别是“成功”、“成仁”,后门为“有志竟成”。

松风阁

松风阁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马楼式建筑,面阔9间,屋顶为重檐式,铺以蓝色琉璃瓦。这座建筑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的纪念馆。纪念馆于年起建造,由美国建筑师茂非按中国传统的民族建筑形式设计,造价21.5万元。年完工后正式定名“革命纪念馆”。这幢二层楼建筑,东西长41.7米,南北宽19.7米,为钢筋水泥仿木结构。外有回廊,楼下为9间,中为穿堂,上面是走马楼式的楼屋。上下遍设架柜,供陈列阵亡将士遗物或举办展览。

宝公塔

宝公塔是南朝梁武帝用来安葬宝志和尚舍利的塔,当时建塔耗资20万银两。后因朱元璋建明孝陵,将塔与寺一起迁往这里,改名叫灵谷塔。塔初建时为5层,可惜原塔早已毁尽。宝志和尚是南京栖霞东阳人,7岁出家,死于梁大监十三年,是梁武帝最敬仰的和尚之一。

宝公塔原为七级,砖木结构,明初在今灵谷塔位置,建造烈士公墓时迁移至此,为覆钵体形式,年完工。

将士公墓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位于无梁殿东西后三个方位,于民囯二十四年(年)落成,共建筑有公墓3座,第一公墓居中,位于无梁殿后面;第二、三公墓位于无梁殿东西两侧。三个公墓共葬入名国军阵亡官兵,多数是北伐和12.8淞沪会战阵亡将士。牌坊建于年,建造在42级石阶之上,台基长32.7米,宽16.6米,高10米,共5间,钢筋水泥结构,座基外镶花岗石,绿色琉璃瓦盖顶,饰有有水泥脊兽,斗拱三级,四角起翘。前后门额上镌刻有“大仁大义”、“救国救民”八个大子,左右门额上配有瓷质国民党党徽。第一、二、三公墓的地上建筑基本已经被毁。

玄奘纪念堂

大雄宝殿东跨院的正厅为玄奘法师纪念堂,里面陈放着六面七级飞檐桃角檀香宝塔一座,塔内安放着玄奘法师的部分顶骨。玄奘,通称三藏法师,唐朝高僧,唯识宗的的创始人之一,与鸠摩罗什、真帝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据文献记载,玄奘法师圆寂于西安,葬于兴教寺塔,黄巢起义时遭盗而捐残。后来,宋朝天禧寺和尚法政,在陕西终南山紫阁寺得玄奘法师顶骨,迁葬于南京中华门外的大报恩寺,建一座砖塔,埋藏顶骨,名为“三藏塔”。清未遭兵燹而毁。[9]

年,南京灵谷寺修复开放,将存放于文管会的顶骨迎回,后建玄奘院、造金丝楠木纯金构建玄奘大师顶骨舍利塔进行供奉。

毗卢寺

毗卢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汉府街,始建于—年,因庙中供养毗卢遮那佛,初名毗卢庵,金陵名刹之一,民国时期成为全国佛教的中心,中国佛教会、中华佛学研究会、中国宗教联谊会、医院皆设于此。

毗卢寺乃“金光明道场”,秉金光明精神,庄严国土,弘宣圣教,于金陵佛都独具特色。毗医院,成为中国佛教研究和中医学研究的中心,对中国佛、医及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是中国佛教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性道场。

毗卢寺,大隐隐于市

向上滑动阅览

在南京这个曾经是十朝都会的城市,随处可见百年历史遗迹,但凡历史不够显赫不够辉煌的地方,都不好意思算作旅游景点大肆宣扬。对南京大萝卜来说,仿佛那是一件极其不厚道的一件事情。因此漫步在南京的寻常巷陌,就好似一场寻宝之旅,惊喜时有发生。国、共办公处旁边的毗卢寺

得益于星光灿烂的电影《建国大业》,南京的总统府,中山陵等景区更加闻名遐迩了,旅行社推出《建国大业》南京拍摄地二日游的路线广受欢迎。所以天气略好的日子,不管是早晨还是下午,总能在总统府门前看见戴着帽子举着旗子的旅游团。然而,除了民国遗韵,南京城在六朝时期还是江南佛教胜地。“南朝六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所描绘的佛教盛景犹言在耳。

在距离游人如织的总统府步行约10分钟的地方,就是梅园新村纪念馆,这里曾是民国政府时期中共代表团驻南京的办事处。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等人曾在此办公,生活。清朝时期的东南名刹毗卢寺就坐落在梅园新村的隔壁。时有游人参观完代表民国历史的总统府后,会移步到梅园新村纪念馆,参观昔日的中共办事处。与昔日的国,共办事处毗邻而居,同处一个区位,毗卢寺似乎并未借到旅游业蒸蒸日上的东风。

说到寺庙,南京人最熟悉还要数灵谷寺,鸡鸣寺和栖霞寺。谈起这三个寺庙一年四季的景致,游览特色或传奇故事,南京人往往如数家珍。但作为昔日的金陵第一大寺,毗卢寺现今的知名度,香火鼎盛的程度已是不可同日而语。许多年轻人甚至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寺庙。被民居包围的寺院

位于汉府街4号的毗卢寺与南京现存的皇家寺院或是民间清修寺院大为不同。古语有云,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来到毗卢寺的人都易发出这样的感慨。与繁华喧嚣的世俗生活比邻而居,毗卢寺周遭没有参天古木,没有高山流水,有的只是店铺林立,行人往来的车水马龙,因为毗卢寺压根就是被民居紧紧包围着的一个寺院。

寺院的围墙外就是高楼林立的住宅小区,登上寺庙的楼阁,举目就能看到对面邻居阳台上晾晒的衣物。院中的部分围墙干脆就是共用墙体,下半截是涂着明黄的油漆,上半截却是蒙着灰尘的白墙,这堵墙既是寺庙的部分围墙,也是隔壁民居的房屋的墙壁。寺院一进门右手处的一大片空地也被用作了隔壁住宅小区的停车场,时不时有汽车,电动车从侧门出入。不过,毗卢寺选址于此,并非哪位高僧的匠心独运,而是历史的复原罢了。

毗卢寺,昔日金陵第一大寺

向上滑动阅览

毗卢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初名“毗卢庵”,为一小庵,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清光绪十年:两江总督曾国荃任高僧海峰重修毗卢,建大雄宝殿,毗卢殿,万佛楼、藏经楼等,并将旧址扩至东接清西河,西邻大悲巷,北至太平桥,南到汉府街,遂改“庵”为“寺”,使毗卢寺真正成为南京第一大名寺。

“如我督两江,为你造庵”,有人说是曾国荃的一句玩笑话成就了南京毗卢寺一代名刹的地位。清同治年问,时为湘军首领的曾国荃在南岳衡山游览时,与海峰法师相谈甚欢,留下这句戏约。光绪十年升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荃,不忘履行自己的诺言,他号令手下湘军诸将捐献巨资,从衡山运来香木,将临近两江总督府的一间小庵,扩建成了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庙。因庙中供养毗卢遮那佛,故名毗卢寺。曾国荃不仅请来海峰当住持,还特意从衡山请来了唐代千手观音作为“镇寺之宝”。而当时曾国荃的两江总督府就是今日的总统府。

毗卢寺——宠辱不惊历沧桑

向上滑动阅览

还是地段。也许是因为毗卢寺紧邻着历朝政府的官邸,回顾毗卢寺的历史,不难发现毗卢寺的兴衰始终是和政治变革联系在一起的。

乾隆效法祖父康熙微服私访,首次下江南时,第一天晚上下榻的地方就是毗卢禅院。随驾及在两江总督值班的清朝太员有首辅军机大臣傅恒,军机大臣兼礼部尚书纪晓岚、刑部侍郎刘庸(刘罗锅)等等。乾隆皇帝一行在毗卢禅院以香客身份居住三日之多。侦办了白莲教一案后,乾隆一行才辞出毗卢禅院,正式亮相南京接受居民和文武百官的盛大恭迎,由此拉开了六下江南的序幕。

毗卢寺真正闻名全国,还是在民国政府定都南京时期。位于长江路起首的毗卢寺就处在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区域,一跃成为全国佛教的中心。中国佛教协会会址从上海迁至南京毗卢寺,太虚太师。章嘉活佛曾在此办公,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大居士曾在此担任秘书工作。期间,医院在毗卢寺成立,于佑任为董事长,至此,毗卢寺真正成为中国佛教研究和中国中医学研究的中心,对中国的佛,医两界及其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其时民国要人多相往来,连孙中山先生也曾亲往静思。当时寺中有万佛楼一座,供奉镏金铜佛三千尊,造型各异,金碧辉煌,叹为民国一景。

抗日战争时期,南京被日寇占领,中国佛教会迁往陪都重庆,毗卢寺被征用为汪伪政府警卫处通讯队的住所。年,日本赠送桧木雕11面观音像1尊,高11米,把原禅堂扩建,后墙加高,改名观音楼,供奉东来观音大士。

解放以后,毗卢寺还接待过中外嘉宾。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陪同缅甸总理吴奴来毗卢寺参观访问:年,毗卢寺接待过世界佛教代表团:年“文革”开始,国难民灾,佛事中断,众僧飘零四方。毗卢寺房屋殿堂被划给江苏无线电厂,万佛楼0尊鎏金佛像全部散失,11面观音桧木雕像被拆毁送南京工艺雕刻厂另作它用。直到年10月13日,宗教政策落实,由现任住持传义等僧人接管毗卢寺殿堂,才慢慢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万佛楼于年开始复建,年重建完工的万佛楼是我国最大的汉传佛教仿明清单体古建筑,年2月22日万佛楼正式对游人开放。

一庙一僧一手电

年,长发集团出巨资将江苏无线电厂迁走。同年10月13日,西半部殿堂交传义等僧众管理,恢复正常宗教活动,东半部地址由长发集团开发利用。

回想起10多年前接管毗卢寺的情景,寺庙的修复可以说是百废待兴,传义法师说当时心中就有一种荒凉凄凉之感。

当时江苏无线电厂撤走后,水电全断。大雄宝殿脊梁已塌,天王殿已面目全非,藏经楼上白蚁漫布,楼房多处倒塌,垃圾堆砌,僧人根本无法正常入住。当时接管毗卢寺的只有传义法师一个人。我只带了一只手电筒,黑麻麻地,捡了一张烂床,选了一间幼儿室(就是当年赵朴老办公的地方)住下来。十月的南京气温还很高,天气闷热,蚊叮虫咬,好长时间没下雨,下半夜却飘起雨来,天公作美,普降甘霖,之后,空气清晰极了。我的心情也很好,有一种振兴道场的自信感荡然心头。第二天,有老居士送水,送碗筷过来,当时办道心切,听说附近的长节寺有废弃的佛像,我就去请过来供,还写了一副对联‘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贴在墙上,就这样简简单单地过起宗教生活,作起早晚课来。”传义法师在一次采访中这样回忆他刚刚接管毗卢寺的情形。入住刚刚二十天后,传义法师的父亲就去世了,他也来不及回家,仍然按部就班地主持寺务。后来,栖霞寺那边派过来一个得力助手,就是现在的监院静朗法师,传义法师说自己的担子才轻了起来。

艰难复建路

复建毗卢寺可谓白手起家,缺资金、缺人手,困难重重。好在及时得到了信众,政府部门,宗教人士、佛教协会,诸山长老及诸善知识的拥护、支持和响应。

入住之初,石义俊居士夫妇俩就送去了柴米油盐等钱物,还召集放生,印经书及宣传单。传义法师去长节寺请佛像用的汽车以及殿里的大佛、大香炉,涉及的费用一大半钱都是他们出的。现在毗卢寺会议室用的空调,还是当时石居士自己办公室新装的空调拆下来的;长发集团地产公司的吴建平先生,夜里拿着手电筒,叫公司的保安人员一起帮助僧人拆迁旧房,搬运垃圾,还把自家的珍贵文物“荷花缸”捐献给了毗卢寺:江苏方正房地产公司的倪国栋居士派来了员工,帮忙料理寺务,并捐资二十万元。南京市佛协也给予了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支持,派来两个助手,并斥资五万,好比雪中送炭。此外,新加坡佛教总会隆根长老,台湾了中法师,常州天宁寺松纯法师、宁波七塔寺可祥法师等诸山长老及大善知识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真诚帮助。在各方努力下,毗卢寺在短短的时间内,以迅猛的速度,山门,大殿,房屋焕然一新,大佛,大钟,宝鼎等法物俱齐,于年底正式隆重地向外开放,赢得了信众,政府及宗教部门的一致好评。传义法师被当选为“建设新南京有功个人奖”五十人之一。不过令传义法师最为感动的一幕是,年5月3日,他的剃度恩师茗山长老亲自往毗卢堂上传法,嘱咐他为曹洞宗法脉第四十九世。

出自:《市场周刊》年3期

写在最后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看完了南京的大小寺庙

你有没有明白一点佛说的话?

如果没有的话,一个一个去拜访吧

请猛戳右边

南京学习在线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关爱白癜风健康惠民活动
北京哪些医院白癜风最权威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fengzx.com/xfsfc/5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