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义穿越万峰揽胜

--温馨提示:建议在WiFi下观看,任性者随意!

看过万峰林的磅礴气势,数过万峰丛里形形色色的山头,人们的目光开始向下转移。连日来,一些新潮的网友开始惊呼,说万峰林核心景区又了大变化,她们呼朋引伴,宣称一定要引领观景潮流。到底有哪些变化呢?

近日,一香港游客到兴义游览之后,大呼过瘾,感叹兴义是块难得的宜居福地,是一个可以发呆养生的地方。他说,兴义不仅名称很好,而且美景也很多,凡是目光所及,处处都是美景,因而他在兴义摄影时,常常随手按下快门就能得到一张漂亮的风光照片,根本用不着构图。万峰林、马岭河峡谷、万峰湖这些风景名胜,全都与兴义城区融为一体,这“一城三景”的美妙,在全国都是非常罕见的。这是外来游人的眼中,兴义呈现出来的美丽,可网友们也闹着要到万峰林里走走,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网友的欢呼雀跃,主要是西峰林脚下的巨大变化触动了她们的神经。走近景区西南入口大门,在视觉上就可以获得全新的感受。那彰显布依族建筑元素的杆栏式寨门,既突显了南方本土民族穿斗木建筑的风格,又隐含着山峰层层叠叠之意。连接寨门两旁的“残墙”建筑,选取我们当地所产的红棉石作为石材,既能节省费用,又能表达布依民族是一个喜欢多彩生活的民族。这不,每年正月的“了年”、“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六”等民族节日,布依同胞都要打糍粑,染五色花糯米饭。残墙上那些缺口,一样暗含着这一景区山峰的绵延、和起伏,同时还起到一个屏风和分水岭的作用。如果用心体验,整个寨门与残墙屏风等建筑,无不体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

万峰林景区工作人员介绍,经过升级改造,西峰林核心景区已经由原来的8平方公里扩大为现在的40平方公里。景区大门是万峰林景区的标志性的建筑,高30米、宽米,象征万峰林磅礴千里的巍峨气势,景区入口的造型取法自然,来自万峰林锥状喀斯特的典型性形态。垒砌“残墙”的红绵石,是含有铁元素和锰元素的石灰岩。整段石墙屏风,是由5名石墙建筑技艺传承人,带领多名布依族石匠人工开采、一锤一錾全手工堆砌起来的。没有图纸、没有两块石头的几何尺寸相同,没有黄金分割线,它们却稳稳当当地通过石头天然的颜色和纹理,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画卷。

进入寨门,可见右边一处正在建设的低矮建筑,那是袖珍版的候车室,建好之后,在外观上是一栋栋“茅草屋”,实则是供前来乘观光车游览的客人所准备的。除此而外,左右两边的空地,均为漂亮的草坪花卉景观。

在寨门右前方,纳灰河缓缓流过,在河面上,近来又新增了一座古朴的石拱桥。这样横跨在纳灰河上的石拱桥很多很多,从古建到今,自河流源头高卡龙潭开始,一路走来,谭家桥、耳寨桥、乐立桥、天定桥、将军桥、下纳灰小桥等等,不一而足。

从万峰林景区西南入口大门进去,实则是景区开辟出来的一条新增旅游线路。随着万峰林景区声誉的日益走红,前来观光旅游的中外游客逐年攀升,第一景区入口已经供不应求,满足不了游客的需要。打开西南入口大门,一方面可以满足游客在万峰田园里游览观光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拓展了旅游线路,缓解了第一进口观峰道的交通压力。

在寨门前石拱桥旁边,沿河的格桑花随风摇曳,在阳光下灿然开放。顺河而去,有八公里长的滨河步道供人们自由漫步,观景休憩。河右岸有个服务区,观光小火车载着客人散漫地开来,这大约是试运行,看上去松散而随意。顺观光道往里走,可见左面河畔之上,有几栋大茅草屋,据说那是藏在万峰林中的“飞机场”。那些茅屋是航站楼、飞机库、塔台。设计者介绍,这个“飞机场”主要是为满足游客空中观光旅游的需要而建,整个建筑特色,都体现了一个“藏”字。为什么要“藏”?这自然是为了不影响和破坏万峰林景区色调的协调。于是,在建设机库、航站楼,以及塔台的过程中,就尽量用十分低调的方式,比如结构、色彩等方面,都采取与景区色调相协调的办法,有意“藏”住这些建筑,让游客们走进万峰林,感受到的是身处天人合一的大自然怀抱,而不是钢筋水泥构成的森林城堡。

进入科佐屯、纳录、鱼龙、乐立、双生等核心景里以布依族为主的自然村寨,你可看到一幅如画的美景,波斯菊、孔雀草、千日红、鸡冠花等等,经过精心布置,构成了万亩花海景观,让前来观光者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在田坝中间,纳灰河仿佛一条玉带穿过这些田园和村庄,把这些村寨一个个串连起来,当夜幕降临时,璀璨的灯光映在河水中,仿佛给这些村庄戴了一条珠光宝气的项链。布依族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无论其服饰、语言、生活习俗都蕴含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享有“声音的活化石”和天籁之音美誉的“八音坐唱”,便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民间说唱艺术,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还可以领略到浓郁的布依风情。

一路向前,美在西南。不知是谁用诗意的语言,把兴义描写得这么风情万种?在万峰林腹地一路向前,那不仅是美在西南,而且是醉在田园。一路上,不但可以欣赏到五颜六色的花海,还可以倾听老乡们那些美丽的传说。

进景区西南入口大门处左面的村庄叫耳寨,据说村庄最初的形状,像极了人的一片耳朵,因而得名。前些年,西南环线把耳寨划分成了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景观,一边是现代化都市高楼林立,一边是山水田园阡陌交通。另一边则是科佐屯村,中国著名的“女子高台舞狮”就出自这里。科佐屯高台舞狮是一项很受游客喜爱的娱乐活动,具有杂技艺术的特色,其最大的亮点是女子登上高台起舞。

鱼龙村的村名则来源于一个精彩的民间故事,相传很久以前,一妇女到河边挑水时,发现河里出现了一条酷似神龙的景象。妇女仔细观看,原来是河里的鱼排成了龙的形状,远看就像是一条龙在河里游动。妇女把这个奇观告诉了村里人,大家纷纷前来观看。寨老认为这是上天给村子里带来了吉祥,遂不让任何人惊扰鱼群,那一壮观景象便得于持续半日。说来也怪,自那以后,这个村庄年年风调雨顺、粮食季季丰收。后来,寨老就将这个寨子起名为“鱼龙”。今天,这个村庄每年都要举行祭祀活动来感恩神灵。祭祀中,七八个人提起长板凳,一条接着一条跳起优美的舞蹈,犹如一条长龙起舞,于是就有了独特的民间艺术舞蹈——“板凳龙”。

双生村原名叫“双坑”,村名的来源与当地的地质环境特征有着密切关联。这一村寨的田坝里有许多大小不一的漏斗,当地人叫消水坑。漏斗在万峰林的田园中并不稀奇,但双生村的漏斗却几乎都是成双成对分布于田坝中央,老辈人称为“双坑”,村子因之而得名。

乐立村历史悠久,民居建筑保留相对完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八音坐唱”和布依山歌的重要传承地。村寨里有三十多栋百年老屋,有年悠久历史的古桥和石狮,年左右的古树。尤其是至今还用于祭祀的岑、王、文、贺、田“五姓宗祠”,成为布依族特殊的文化现象和民俗代表。

进入万峰林腹地,要说的传说与故事还很多很多。如果你喜欢,可以飞到黔西南,走进兴义,穿越万峰林腹地,看看万亩花海,听听老乡为你讲那些精彩的民间故事。

赞赏

长按







































鎬庝箞寮曡捣鐧界櫕椋庣殑
鍖椾含涓鍖婚櫌鐖嗗厜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fengzx.com/xfsfc/3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