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中国秋天到天门山看红叶

  从前,从阜城门出京城,一路向西,绕过石景山,跨过永定河,顺着门头沟的两岸的商铺,有一条京西古道直达九龙山的西峰。西峰的垭口有一座供往来官人商旅歇脚的峰口庵。古道到峰口庵一分为二,向北的通过王平、斋堂向西北兰州、拉萨而去,这就是现今的国道的原迹;向南的通过潭柘寺、河北镇向西南保定府、太原、昆明而去,这就是现如今国道的鼻祖。当年这条进京的通道有多繁忙?节假日会不会大堵车?你看看峰口庵大理石古道上被牛马践踏出来深达一尺的蹄窝,你就可以想象当年车水马龙的繁华了。

  峰口庵遗址   

京西古道上的蹄窝,有的一尺来深!

  古道出西山,第一重镇就是潭柘寺。元定都燕京城,始有北京,但老北京都知道“先有潭柘寺,后有燕京城”的说话。潭柘寺的历史,要比起北京城长久多了。始建于西晋愍帝建兴四年()的潭柘寺,是佛教传入此地后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庙。始创时规模不大,名叫嘉福寺。当时佛教还未能被民间所接受,因而发展缓慢。以后又出现了北魏和北周两次“灭佛”,故而嘉福寺自建成之后,一直未有发展,后来逐渐破败。到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年),佛教华严宗高僧华严和尚来潭柘寺开山建寺,“持《华严经》以为净业”,潭柘寺就成为了幽州地区第一座确定了宗派的寺院,潭柘寺自此得到兴盛。很多人都知道,唐代会昌年间,唐武宗李炎崇信道教,在道士赵归真和权臣李德裕的怂恿下,唐武宗下令在全国排毁佛教,潭柘寺也因此而荒废。到了五代后唐时期,著名的禅宗高僧从实禅师来到了潭柘寺,铲除荒夷,整修寺院,“师与其徒千人讲法,潭柘宗风大振”,潭柘寺从此走出了“武宗灭佛”的阴影,重又繁盛了起来。当时的潭柘寺也从此由华严宗改为禅宗。后来济公和尚的传说和影视,更让潭柘寺家喻户晓了。

夕阳透过天门洞

  潭柘寺向西,有一座山叫天门山。和张家界的天门山一样,山的顶峰开有“天门洞”,透过天门向南,可以看到远在河北涞水的百草畔和涞源的白石山。山北面向潭柘寺是一条弧形冲沟,当地人称为“西港”。天门山的那边有“东港村”,当地人称为“东港”。只是东西方位正好反了。从前沟里有不少住户,上世纪30年代,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水,将沟里的民居全部荡为平地,一位没有来得及跑出来的老太太,被子孙们从几百里外的找到了尸首。从此,沟里的民房就往山上移了移。改革开放后,北京把山里人家外迁,沟里几乎就没有人住了。前几年,北京发展郊区特色农村旅游,这里建起了天门山公园,整条沟就只有一座民居为公园把门了。因民居镇守天门山公园,人们便称为“天门居”。   

等高线图

 运气好的人可以看到天光和彩虹

  到了秋天,山上的酸枣红了,树上的柿子黄了,来天门山看红叶的游人络绎不绝。曹植诗“丹霞蔽日,采虹垂天。谷水潺潺,木落翩翩”是不是就这样的景色?天门山公园的红叶没有香山红叶那么著名,但比香山红叶壮观多了。首先是分布广。走进天门居,南山北山,漫山遍野都是红叶,你仿佛置身一个红色的海洋。然后是色彩艳。这里的红叶,是真正的红栌,椭圆形的红叶在阳光的照耀下火焰般的灿烂,微风徐来,红叶荡漾,象海水漫过山岗,象火焰飘向天空。当然,更引人入胜的还是沟里面童话般的彩色世界。当你游过红色的海洋,踏上沙滩般的山坡,你会被眼前的色彩所震憾——红似火,黄似旗,绿如茵,蓝如海!恰如一位天才的画家,微醺之际,在群山和天空之间尽情挥洒着他的颜色!也如一位狂放的大师,以天空为谱,以群峰为键,潇洒弹奏着彩色的和弦。

  站在天门洞,远眺太行山脉,遥想远古的涿鹿之战,黄河文明和游牧文化在这里碰撞,祖先们为了获得这块生存之地,进行着你死我活的争杀。而当人过头来,看到潭柘寺后定都峰上的定都阁,仿佛你的视线沿长安街洞察到那林立的高楼中,多少芸芸众生为了自己的三餐之食三尺之床,蝼蚁般在各楼层间上奔下窜。

  而此时的你,放眼天上的浮云,听听山里的鸟鸣,闻闻淡淡的菊香,你会由衷地感叹:幸福,就是这么容易!   

  定都峰上定都阁

石长城

满山红叶似彩霞   

 秋实(有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感觉吧?)

多彩的山岗

多姿多彩

醉美

微醺

清香

红似火

黄如旗 

山如犁

  更多红叶请欣赏:

  (来源:新华网作者:阮阳阳)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早期症状有哪些
治疗白癜风的土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fengzx.com/xfsfc/3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