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峰区,越来越多的合作社和庆阳万果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样,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成为农民致富的“助推器”。
西峰区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工作来抓,立足全区果、畜、菜、游及香包刺绣等资源,动员鼓励村两委、种养大户、返乡农民工、致富能人等建办合作社,实施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工程,充分发挥合作社在基地设施建设、新技术应用、群众增收致富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带领群众抱团发展富民产业。
“孔塬村交通便利,土地资源丰富,适合种植饲草,所以我选择发展养殖业。”庆阳千亿王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亮有条不紊地忙着加工草料、喂牛、清洁牛舍……
刘亮告诉记者,年通过村上协调,他流转土地,建设12间牛舍,首次引进45头母牛进行自繁自养。为了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村民增收,年1月,刘亮成立了千亿王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29户贫困户入股资金18.7万元,通过繁殖持续扩大养殖规模,同时流转土地亩,种植青贮玉米、甜高粱,实现种养循环。
“去年共出栏42头牛,纯利润在15万元左右,给入股贫困户分红共1.44万元,为当地村民带来劳务收入5.6万元。”刘亮介绍,目前合作社肉牛存栏80头,他计划继续购买育肥牛,将养殖规模扩大到头以上。
为更好地发挥合作社的“领头羊”作用,西峰区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创新“合作社+贫困户”“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引导各村将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入股合作社,引导群众用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就近加入合作社,统一推行“保底分红+二次分红”的利益分配机制,同时积极争取省、市财政资金扶持和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项目,整合项目资金扶持合作社,对发展好的带贫合作社予以适当奖补,提高扶贫带贫积极性,持续发展壮大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村民张少华给牛添水在政策的扶持下,一个个合作社应运而生,成为领跑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董志镇冯堡村青年张少华,利用养牛经验和技术,建办耀辉养殖专业合作社,年出栏牛多头,带动贫困户40多户;董志镇庄子洼村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新光果树专业合作社,建成占地亩的苹果基地,组建技术服务队,解决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无技术、缺资金的现状;什社乡文安村返乡青年豆传程利用川区土地和水资源,牵头成立老石桥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当地村民种植瓜菜,养殖土鸡、蜂蜜……
目前,西峰区共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家,带动农户户,15个贫困村累计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创建国家、省、市示范合作社个。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通讯员盘小美)
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宣传标语
1.树立人人珍惜、人人节约水的良好风尚
2.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
3.水是生命的源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
4.节约用水建“海绵”,青山绿水连碧天
5.合理利用雨水资源,科学建设海绵城市
6.坚持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努力建设节水型城市
7.城市节水你我他,人水和谐靠大家
8.加快管网更新改造,降低供水管网漏损
9.强化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节约和保护城市水资源
10.水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请节约用水
总编:巩晓静
副总编:李沁芳
责任编辑:赵芳芳
编辑:高岩
时政、社会、生活、文化
在这里我们共同掌握西峰发展脉搏
新闻-
投稿邮箱:zhangwoxife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