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行.......
梦想是一场孤独的旅行,但我就喜欢用这样的旅行来丰富自己的人生,而后,不断充实那些烟火的岁月。
年9月25日,中秋节过后第二天,我就来了一场孤独的旅行。其实,不应该说是孤独,因为我们这些天南地北的追梦人相聚一堂,至少也是一场盛会,是一件让人感到无比喜悦的事情。
这次去贵州,是参加华韬会复大公司红色之旅——第二站,我们代表中国30万绿丝带志愿者中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绿丝带志愿者,免费定制的红色之旅,可以说这是一次绝佳的学习机会,更是一次心灵体验。
9月25日傍晚8时,庆阳绿丝带代表团一行20人,相聚陕西省咸阳国际机场,登上了去往贵阳的航班。因为天气的原因,强大的气流,迷雾一片,飞机飞行很困难。正值农历八月十六,透过舷窗可以看到了圆圆的月亮,洁白的云层。月光洒满云层,飞机就像行走在空旷的雪原上。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航空行走,航空员提示,我们已经到达贵阳的上空,飞机即将降落。飞机逐渐下降,我们隐隐约约看到了灯火。这个时候,已是凌晨一点。在灯火阑珊的夜幕中,我们看到了相连的青山,一座挨着一座。公司安排接我们的车辆就候在站台外面。大概四十分钟左右,我们抵达安排好的酒店,导游早已经在那里等待,一阵忙乎,终于住了下来。
9月26日早,由公司董事长曹照康先生为首的一支红军体验团正式成立,11个师44个连。我是七师一连的一员。军长崔治宏,师长王元恒,副师长张明刚,连长刘清芸,导游张媛媛,教官张金亮。我们开始了为期四天的长征之旅生活。我们不是真正的红军,但是我们也是有纪律的,军长教导我们要做一个言行一致的军人,严格要求自己。我们有统一的军装、背包、水壶、红袖章、水杯。我们整队,前往娄山关。娄山关,又名太平关,位于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余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关北10公里是桐梓县城,关南50公里为遵义市城区。娄山关关口地势险要,四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群山中只有一条盘山公路通过,是川、黔两省必经之道。
在娄山关山下,在教官的严格要求下,我们再一次训练了军姿、走步、敬礼、跑步、唱红歌、走梅花桩、单双杠、匍匐前进等技能训练。娄山关,山清水秀,山山相连,山顶云雾迷蒙,鸟语花香。下午时分,我们集体观看了几百人为我们准备的实战军事演习。一个多小时的军事演习,生动逼真,枪声、炮声、哭声、马叫声,婴儿的啼哭声,把我带入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军民一家亲的深情也深深地感染了我。这一夜,我们入住遵义,繁华的夜市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彰显出了遵义这个城市的忙碌程度,而那些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却把夜色渲染的非常热烈,一静一动,相得益彰。我始终认为,城市越显得忙碌,人们生活的节奏就需要越宁静,就像眼前,这份烟熏火燎的夜色下,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在街边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生活。
就像自己喜欢写散文,不仅仅是一种性情,更多的还是一份来自于生活的感动,也只有接地气,带着烟火的气息,那些跳跃在胸口的感觉才可跳出来并成为文字。
从街道回来,已经很晚了,站在遵义大酒店的门口,回头望去,我不由想起了陆游的一句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事实上,是不在......
第二天早上八时,我们参观了遵义会议纪念馆。遵义会议会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红旗路(原子尹路)80号,老地名叫琵琶桥。会址原系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建筑为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民囯二十四年(年)1月初,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司部与一局(负责作点)即驻在这幢楼房里。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就在主楼楼上原房主的小客厅举行。这次会议确立了后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年,遵义会议会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遵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天生就有秀绝天下的山水美景。遵义——这是一个儿时珍藏在记忆深处的红色圣地,她和革命故事一起走进过我的心灵深处。遵义会议纪念馆前,诠释着中国革命的沧海桑田。站在遵义会议纪念馆门前,我心潮澎湃。
遵义会议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而建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21个革命纪念馆之一,纪念馆包括历史陈列馆,参观遗址以及会场遗址广场。《九州诗词》柔光先生《谒遵义会议纪念馆》有句:“生死攸关一念间,兵权重获振人寰。同心同德为民众,建造共和恩泰山”。年,在遵义会议会址建立了遵义会议纪念馆;年,毛泽东同志为纪念馆题写了“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
聚焦一座城,倾听一个会议,走进遵义会议纪念馆,不由地令人肃然起敬。当年的会议室早已宁静,一次扭转乾坤的特别会议,八十二载春与秋的变幻,镜头回放:经过4天4夜血战,红军终于渡过湘江,但整个部队由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湘江两岸,滔滔江水泛起殷红的血光,累累的英烈尸骨横列两岸。硝烟未尽,悲壮惨烈。朱德脱下军帽,沉重发誓:“苍天在上,湘江为证,我朱德将永志民众英魂,不负万千先烈,毕其一生为人民利益奋斗不止,忘记了这一点,就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我们每一位队员认真聆听讲解员为我们讲述曾经在这里发生的一切,听着听着,我的视线渐渐模糊......
傍晚时分,我们离开遵义,前往土城。土城镇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西部,地处川黔两省区域经济结合部,位于重庆、贵州、四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最集中连片的旅游“金三角”地区的中心,与赤水市、四川省古蔺县接壤。晚饭过后,我们全部战士排着整齐的队伍穿过古城,顶风冒雨,来到赤水河畔,五颜六色的街灯将赤水河照亮,河对岸山顶上,“千年土城,四渡赤水”八个红色大字映入眼帘。我深知,赤水河的颜色一定是红色的,因为他们里面流淌的是革命先辈的鲜血。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当地最美的民间风景——打铁花,据当地的老百姓讲,打铁花,是流传于这一带地区民间传统的烟火,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它的采矿炼铁业几乎与中华民族的冶炼史同步兴起。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为冶炼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那一道道铁花,闪过赤水河的上空,就像一道道流星划过天际。
9月28日清晨,由公司总队的领导带领我们去青杠坡,青杠坡镇位于贵州省习水县土城古镇,镇政府驻青杠坡街上,距县城63千米,镇辖区地处东经°52′~°2′北纬27°46′~27°53′,东西长16.4千米,南北宽13.4千米,最高海拔米,最低海拔米。其界东起岩头河与许家坝镇隔河相望,西抵凤冈县新民党湾一线,南接香坝镇,北邻杨家坳苗族土家族乡。境内东有天池山,南有峤(jiao)顶山,西有马鞍山,北有四野屯,四座大山构成青杠坡镇地貌的主体框架。地形地貌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形东南较高,西北偏低,山脉纵横交错,形成很多山谷、沟壑和一些小盆地。
青杠坡战斗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发轫地,这里环境清幽,树木茂盛。烈士纪念碑高19.35米,烈士纪念碑下面,是缅怀广场,六百多名战士,站立缅怀广场,手捧白菊,脱帽、敬礼。我们迈着沉重的脚步,缓缓踏上台阶。纪念碑的后面有一座浮雕:《铁血忠魂》,用红色的花岗岩石制作。这幅浮雕里,看到了红军战士勇猛坚强,赴汤蹈火,前赴后继,血战青杠坡、血染赤水河的大无畏精神,和惨烈、残酷、悲壮的青杠坡战役场面以及红军坚不可摧、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钢铁意志。浮雕的后面,是座烈士墓碑,墓碑上有的有名,大多数则是无名碑。我再一次难以忍受心中的伤痛,眼泪一滴一滴落在了地上。走向最后一排,我为一个无名烈士献上了菊花,脱下军帽,深深地三鞠躬。
赤水长红涛声依旧
久旱的心灵
就这样被一场暴雨淋透
连绵不绝震耳欲聋的巨响
这是来自天外的钟声
青杠坡
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
多么有力的地方
八十多年前
一位红军战士的血染红了赤水河
今天会有
百万个千万个红军站起来
因为我们都是红军的后代
土城的土神奇的土
赤水河的水神奇的水
丰富而又艳丽
你以历史的名义
让中国朝着光明的未来摆渡
正值中午,在师长的带领下,一曲曲红歌在青杠坡山下响起……
今天的午餐,也是别具分格,炊事班的同志提前为我们准备好了“红军餐”。就在青杠山下,一个简易的帐篷,每人一个玉米棒子,一个蒸红薯,一小盆大米饭,四个简单的素菜,和着淡淡带咸的泪水,一顿简单而又沉默的午饭结束了。天空突然小雨转中雨,这也许是红军战士在天之灵给于我们的考验。但是,我们全体队员没有一人后退,我们要上青杠山了,这是红军当年长征走过的路途。我们整队,背着步枪,手持红缨枪,大刀,开始了7公里的长征徒步体验。这是一座绚丽多姿的山峰,石奇岩秀,层恋叠嶂。山上长满了树木和草,只有前面同志为我们踩出来的小道,很窄,很陡,一不小心,就会滑到山谷里。我们的队伍像一条长蛇,蜿蜒在这秀美的青杠坡上,同志们相互搀扶着,强壮的拉着体弱的,绕过几户农家,热情好客的土城老乡为我们准备好了茶水,一位老大娘,跑过来和我们握手,和她的交谈中,我们得知她是一户少数民族人家,院子里鸡鸭成群,木质框架的土屋和这青山绿水相衬,是那么和谐。
结束了徒步,我们整队围绕土城参观,当地的老百姓敲锣打鼓,用他们的苗族舞蹈欢迎我们。走过土城街道,乡亲们提着篮子,为我们送上了热腾腾的鸡蛋、烤红薯、千丝脆苕丝糖、苕汤圆,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土特产。而我们保持红军战士应有的本色,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敬礼向他们表示感谢。
土城古镇上,那些石头筑成的木头房子,斑驳的墙面,泛着一种被岁月浸染的色泽。阳光下,透露着百年屯堡的历史痕迹。不得不说,土城古镇,有一种历史的味道。夕阳西下,披着薄薄的阳光,踏着光溜溜的石板路,我能够感知一丝繁华中的淡然与那种喧嚣过后的静谧。感受着这种超脱的氛围,尤其是眼前处处渗透着古朴气息的韵味,心中自然平添了一缕禅意。这一刻,远处山峦起伏,近处树木苍翠,我怎么看都是一幅清新雅致的画。
9月29日,天已经放晴了,我们将返回茅台镇,准备踏上回乡的归途。茅台镇,是贵州省仁怀市下辖镇,位于赤水河畔,是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要地。在贵州高原西北部,大类山脉西段北侧,北靠遵义,南临川南。在郁郁葱葱的河滨地带,建有“红军烈士陵园”和“红军渡河纪念碑”。赤水河航运贯穿全境,仁蔺、茅丹、茅习、遵茅公路汇聚于此,是连接川黔的重要枢纽和连接历史名城遵义和国家级风景区赤水的通道。
茅台镇历来是黔北名镇,古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写照,茅台镇是中国酱酒圣地,域内白酒业兴盛,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茅台四渡赤水。茅台镇集古盐文化、长征文化和酒文化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
年10月14日,茅台镇被列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年11月,茅台镇获评“年度中国十大品质休闲基地”。年11月,茅台镇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
关于茅台镇,我想说的是,也许大家都能想到。走进这个镇,你不用喝酒,你也许就会酒醉!因为这里,空气中都弥漫着酒香。
这一次旅行,不仅仅让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重温了历史,了解了红色贵州的风土人情。并且,她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次转折,教育我们要永远记住: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倍加珍惜,倍加努力!
再见,青杠坡!
再见,土城!
再见,赤水河!
再见,娄山关!
再见,遵义!
再见,贵州!
作者简介
周会芳,女,80后,汉族,中共党员。祖籍甘肃天水,现定居庆阳合水。爱好写作,旅游,摄影。甘肃省庆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庆阳市劳动者之家摄影协会会员。有散文、诗歌、摄影作品发表在《甘肃农民报》、《甘肃广播电视报》、《陇东报》、《今日西峰》、《黄河象》、《九龙》等及有关网络平台。曾与人合编报告文学集《接上维纳斯的双臂》一书。
我的人生原则就是:说走就走,说做就做。
图片/周会芳,特约责编/小楠,后期制作/丫丫
国庆节快乐~点击上方文字北京中科白癜风爱心公益北京中科是公立医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