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县,位于山西省境西南部,地处太岳山南麓,临汾盆地东缘,西傍临汾、襄汾,南临翼城,东连安泽,东南毗沁水,北接古县。浮山县因山漂浮而得名。相传临汾东南有山,尧舜时,洪水横流,其山随水高低,其形若浮,固名浮山。
老君洞位于浮山县城南5公里处,占地面积平方米,始建于唐武德二年(年),历唐、宋、元、明、清五朝的风尘岁月,有毁有建,始成现存规模、年被列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个部分,由南至北建于一条中轴线上。
老君洞洞深8.3米,宽10.1米,洞内左右各卷石洞一个,有石碑各一立于洞中。石梁殿为洞上二层建筑,其结构奇特,殿、梁、檀、栋、椽、宇、檐、瓦等纯为石制,无寸木片瓦。殿门两壁嵌《太上显化图》线刻石雕组画81块,殿内神台上雕有李老群石像,四壁有元代壁画《黄录朝圣》绘有组个神话人物,线条流畅,主题突出,造型生动,手法浪漫夸张,合理匀称。
《人民日报》、《新华文摘》等报刊曾对其进行了刊载,是研究我国道教文化老子哲学思想及古代美术雕刻艺术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年05月25日,老君洞作为唐至明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天圣宫古遗址
位于浮山县城南20公里的贯里村,为唐皇所建的宗庙。唐皇视老子为先祖,武德三年建词,开元十四年()诏改庆唐观,御书额及碑文赐之,命高力士重修。前老君殿,次三清殿,再次三皇殿。内有六圣御容。后唐长兴中增修。宋景德二年二月甘露降殿柏,百鹤来翔。敕建前后三门道院及行廊大小三百余间。
天圣五年()诏改为天圣宫。大中祥符七年()遣宰相王旦奉玉册、玉宝上徽号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八年古柏别生槐,高人一丈有奇。观有古柏千株,郡东第一胜景。乾隆二年()县举人张大统倡捐重修。民国15年(),祀神失慎,致兆焚如。三清殿遂付一炬,殿内古昔遗迹,均烟无传。该遗址尚存历代碑碣47幢,其中不少为历代帝王所敕建。如“大唐龙角山庆唐观纪圣铭”碑,系唐玄宗“御制御书”,为省级重要保护文物。其它如老子道德经幢和琉璃角柱、乐舞石刻等遗物尚存,地下文物亦不断发现。
清微观
位于浮山县城北2.5公里处,始建于唐,经宋、元、明三代重建重修。该观为宫廷式建筑,分为前院、中院、后院三个部分,三院同位于一条中轴线上。
全观主要建筑有舞亭、山门、月台、献殿、老君殿及伶房、东西道房、财神殿、三宫殿、圣母殿、浮山神殿等,气魄雄伟、布局合理。殿前阶上竖碑9幢,其中《重建清微观记》碑高1.75米,宽1.10米,座高0.65米,为宋元祐七年(年)重建时记事碑。雕刻精细,虽历余年,碑文仍清晰可辨,详述了重建经过,与其他8幢牌同成为研究历史的珍贵资料。
老子八十一化线刻图碑
镶嵌在浮山县梁村混元石梁殿内东西两壁,据明重修老君洞"太上显化序"铭文载:"老子八十一化线刻图刻于明嘉靖四十年(),绘图崔澄,携工卫廷枝,卫廷析均系本县人。该石刻图分别刻在39块青石板上,图文并茂,除个别文字与画面稍有损毁外,其余基本完好。石碑有大小两种:大的三块,没块长90厘米,宽31厘米;小的36块,每块长45厘米,宽31厘米。出首块刻"太上显化序"铭文和最后一块仅刻一图外。
其余每大块刻四图,每小块刻两图,共计81化图,实为一部大型连环画,在这39块刻碑中有8块透明如镜光可鉴物,右4块能映"二峰夕照",左4块可鉴"塔扇晨曦",被历代视为奇珍。中央美术学院专家认为,该八十一化线刻图属国内线刻艺术之珍品。
铁牛山汉代冶铁遗址
位于浮山县县城南8公里的范家坡村.铁牛山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米,总面积达万平方米,因小山丘巅有一古铸铁牛而故名。铁牛山汉代冶铁遗址年大炼钢铁时,铁牛被炸毁。同时从山上挖出数百吨铸铁,以及铁龟、铁鱼、铁狮子等铁铸物。后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山西考古所多次考察,在2.5米厚的土层中,发现三座古代炼铁炉遗址和众多遗物,其中有大量的绳纹瓦和少量的灰陶片。从矿渣中发现有木炭和铁块,经鉴定,属汉代木炭炼铁遗址。
古郭城遗址
位于浮山县城南5公里的古县村.据《浮山县志》(民国版)载:郭城即古县治,浮山废城.又据《山西通志》关梁考六志记载:浮山原属襄陵地,北魏由襄陵析出置葛城县,北周改葛城为郭城。后唐同光二年()由郭城迁徙今县址《魏书》称擒昌为郭城、其城三面险绝,惟东面平夷。该遗址约2平方公里,古城门洞及城墙等遗物尚存。70年代,遗址中发现有造像碑13幢,价值甚高。
浮山文庙大成殿
是元至元二年(年)创建,大德年间重修。现存建筑为元代原构。大成殿筑于高台之上,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斗栱五铺作出双昂计心造,平面采用减柱和移柱法,设金柱四根,梁架为草栿,采用原木稍加砍伐。殿内施巨大内额。年由县城迁至尧山路东端。
龙角山
位于浮山县城南17公里处。该山以两座天然高峰而。故又俗称“二峰山”。浮山古景中的“二峰夕照”即指此。龙角山的两座高峰海拔在米以上,比其两翼山脉明显高出许多,形似“羊角”或是“龙角”,因此人们称它为羊角山。唐开元十四年(公元年),唐玄宗下诏书改老子祠为庆唐观,又改羊角山为龙角山。
传说中国战国时期,北方有名为羊角衰和左伯桃的两位贤人,二人结义奔楚。谁知他们长途跋涉走到二峰山前时,正是风雪隆冬,不仅衣衫单薄,且随身干粮也只够一人食用了。在此时刻,左伯桃为了不使两人都死于冻饿,所以寻机自尽殉义,而将衣着干粮全部留给了羊角衰一人,并留言鼓励羊角衰以大事为重,赶快去投奔楚国,一旦壮志得酬,再回来安葬他的尸体也不算迟。羊角衰为左伯桃的为他而死至为悲痛。
后来羊角衰果真在楚国得到了重用,功成名就之际,羊角衰并未忘记左伯桃的赠衣留食之情,他不但返回二峰山隆重地安葬了结义兄弟,而且最后也自尽在了左伯桃的墓前,以作同生共死,长相厮守。有人认为这才是羊角山得名的真正原委。直至20世纪初时,二峰山(亦即羊角山)东峰之上仍有左伯桃庙,西峰上则有羊角衰之庙,为这一段历史的标志。
浮山县博物馆
位于浮山县天坛镇神山路。馆内有很多国家珍贵文物,馆藏珍品“风竹”、“雨竹”碑此二碑原在梁村沟关帝庙内壁上镶嵌,两碑体同大,高65厘米,宽33厘米,厚13厘米。其风竹图寓意关羽身在曹营心向汉,竹叶组成“莫嫌枝叶淡,终久不凋零”的诗句;雨竹图寓意时时向根,不忘根本。竹叶组成“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诗句。二图远看是画,近看是字,诗画相兼,寓意深刻。且镂刻精细,尤为珍贵。
老子八十一化线刻图碑镶嵌在梁村混元石梁殿内东西两壁。据明重修老君洞“太上显化序”铭文载:“老子八十一化线刻图刻于明嘉靖四十年(),绘图崔澄,镌工卫廷枝、卫廷析均系本县人。该石刻图分别刻在39块青石板上,图文并茂,除个别文字与画面稍有损毁外,其余基本完好。”
石碑有大小两种:大的3块,每块长90厘米,宽31厘米;小的36块,每块长45厘米,宽31厘米。除首块刻“太上显化序”铭文和最后一块仅刻一图外,其余每大块刻四图,每小块刻两图,共计八十一化图,实为一部大型连环画,在这39块刻碑中有8块透明如镜光可鉴物,右4块能映“二峰夕照”,左4块可鉴“塔山晨曦”,被历代视为奇珍。中央美术学院专家认为,该八十一化线刻图属国内线刻艺术之珍品。
浮山剪纸
浮山有剪纸之乡的美称。浮山剪纸历史悠久,遍布全县各地,并流行于晋南一带,其花样繁多,除窗花、礼花外,十二个月“桥花”串连起来,用于儿童生日庆贺,颇有地方特色。用于丧葬、祭祀及祈祷之类,有纸幡、金银山、桥马人物、斗旗等。用于人们服饰、枕头、兜肚、遮裙、钱包、鞋帽、手帕等绣花之底稿尤为广泛;还有的用于农家门帘、桌裙、椅搭、盖巾、被褥、花布印刷、剪贴之图案,也具有一定规模。
浮山剪纸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人物、花草、走兽、飞禽、鱼虫、山川云树、亭台楼阁、寓言故事、民间传说等等。这些有乡土气息的民间工艺品,有的粗扩豪放,有的浑厚古朴,有的纤细秀丽,有的玲珑剔透。独特的装饰风格,纯朴的艺术气质,反映了太岳山区人民的审美情趣。
改革开放以后,浮山剪纸以其奇妙的创意,优美的图形,使这一古老朴素的民间艺术不仅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并获得大奖,而且还远渡重洋走向世界,到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展示浮山的剪纸艺术,用剪刀纸张介绍当地的民习民俗。浮山剪纸是百姓对当地风俗的表现、宣传,是人民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也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还有的是为了求个吉利,更能够美化生活。
有理想的行走有态度的行走有风景的行走王清茗行走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