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雄居陕西关中平原东部的华阴市南,东临潼关,南依秦岭,北环渭水,以山势险峻著称于世。
29日、30日两天游玩了秦岭主峰太白山,人未觉得累。今天(31日)准备攀登五岳中最险的一岳——西岳华山。
一早从咸阳出发,2个小时后到达华山游客中心。
综合考虑自身的体力,决定从西峰索道上,陡步西峰、南峰、北峰,由北峰索道下。
在华山游客中心乘西峰旅游车沿瓮峪旅游公路进山,45分钟到达西峰索道下行站。站内有各式小吃店、旅游用品店等。此时已是11点多,便在站内简单用餐。
出西峰下行站,一座气势恢弘的牌坊矗立在眼前。石牌坊上面雕有以华山神话传说为素材的图案,包括观棋烂柯、劈山救母、吹箫引凤等著名的神话故事。牌坊正面刻有“太华胜景”四个大字,背面刻有“华岳雄风”四个大字,分别集自马王堆及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传世手迹。牌坊立柱上所镌对联为“跨天堑平步青云横空出世闲赏玉莲花,穿通途举头红日登峰造极壮揽太华风光。”
石牌坊旁有滑道乘坐,价格30元,可直接抵达西峰索道下行站站房,行程2-3分钟,省去了10分钟步行时间。
可能是暑假期间,攀登华山人较多,候车站里排起了蛇形长阵队。
候车站前是个“与华无极”小广场。据说,这个广场是融合中国传统的周易文化与华山当地的瓦当文化建设的。在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的周围有“与华无极”四个大字,中间采用LED来演绎诠释中国传统印章,在印章下方投影到水面上仍为“与华无极”四字。可惜,小广场被耀眼的白栏杆霸占了,传统文化被无情肢解!
西峰索道下站站房上嵌有红底黄字“太华索道”四个大字,集自著名书法家于右任老先生的墨迹。站房的整体设计采用关中民居的风格,同时融合道教建筑的一些元素,追求古朴典雅,与景区环境相协调。通往站房的台阶中部矗立着一尊铜鼎(据说是用铜板和玻璃钢加工而成),内嵌鼎文,记录了索道公路建设的历程,以垂太华精神。此鼎名曰“太华恒新”,取自孟郊的《游华山云台观》中“华岳独灵异,草木恒新鲜”句。
索道工作人员竟在索道不停状态下做清洁工作,姑且也算华山一险吧。
乘坐索道是浏览华山风光的最好选择之一。华山的雄伟、挺拔尽在眼前。
西峰索道的上行站是设在西峰巨灵足南侧下绝壁硐室内。据悉,巨灵足岩层距今约30-26亿年,硬比金刚,凿岩破壁,寸若抽丝,修建者历时六百余日贯通隧洞。西峰索道结束了17年来华山只有一条北峰索道的历史,真是不世之功。
出了索道上站,沿着巨灵足拾阶而上,踩踏着青龙背,直接上到西峰。
西峰海拔米,华山主峰之一。西北绝崖千丈,似刀削锯截,其陡峭巍峨、阳刚挺拔之势是华山山形之代表,因此古人常把华山叫莲花山。
西峰为一块完整巨石,浑然天成,是华山最秀丽险峻的山峰。峰顶翠云宫前有一馒头形巨石,从远处欣赏,巨石酷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蕾,蕾上覆盖一片形石,像一面巨大的荷叶,故西峰又名莲花峰。
巨石下东侧有石洞,称莲花洞,莲花洞开凿于明嘉庆元年至六年(-),是陕西西安府同州郃阳县仁义梓里出家的道士所开凿,可惜开洞道士的名字被人凿毁。据悉,洞内原塑有三十六天尊神像,色彩绚丽,造型生动,为原在洞中修持的道士王遇真所营造。洞外石壁题刻很多,有“金天重地”、“莲花世界”、“禅华”、“太乙莲台”等,楷隶草篆,琳琅满目,让人一饱眼福。
莲花洞旁边就是翠云宫,又称西峰大殿,始建于清初,但形制较小。后庙内主持周静观在此释经布道,由于博学与才华,吸引得四方信徒纷至沓来,庙内香火大盛,甚至于超过了诸峰各庙观,宫也由此而扩建重修。宫内藏经楼里所蓄的道教真经是华山道教研究的宝贵财富,但在民国二十一年(年)全部建筑与所有经卷毁于火患。民国二十二年重修,解放后又经多次修葺方成今制。
沿宫侧的台阶上去便看到华山的奇石胜景——斧劈石,华山著名的神化传说《宝莲灯故事》出于此处。相传玉皇大帝的小女儿三圣母与凡夫刘彦昌一见钟情,私结姻缘,被哥哥二郎神知道,将三圣母压在这块巨石下。后三圣母石下产子取名沉香。沉香长大后受霹雳大仙指点,执神斧避开巨石,救出母亲全家团圆。
登西峰望南峰,松桧峰、落雁峰、孝子峰,三峰相连,象一个老人盘腿而坐的样子。
孝子峰的名称来源《宝莲灯》神话传说中,三圣母被二郎神压在西峰巨石下,她的儿子沉香执神斧前来救母,因不知母亲被压的具体位置,便站在这里哭喊母亲。山神被他的孝心感动,指点迷津,沉香终于劈开山石,母子团圆。于是后人便称此峰为孝子峰。传说如今更深夜静时,站在峰头依然可听到沉香哭喊母亲的声音。
西峰南崖有山脊与南峰相连,脊长余米,石色苍黛,形态好像一条屈缩的巨龙,人称为屈岭,也称小苍龙岭,是华山著名的险道之一。
屈岭的台阶是凿在西峰的山脊上的,坡度不是很陡,两边有铁链栏杆,向上攀登时甚是轻松。但如没有铁链栏杆或人多拥挤时,走在上面可能会有惊怕的感觉。
从西峰沿屈岭走向南峰孝子峰。孝子峰因峰顶建有炼丹炉,所以也被直呼为炼丹炉。相传,这里便是太上老君炼丹的地方,
从炼丹炉往南走,是一段较累的上行山路,将登上太华极顶,即华山最高处南峰。
沿途中有大量摩崖题刻,俯拾皆是,行草隶篆各具特色,堪称露天书法展览。
南峰海拔.90米,是华山最高主峰,也是五岳最高峰,古人尊称它是“华山元首”。南峰由三顶组成,东侧一顶是松桧峰,西侧一顶叫孝子峰,中间一顶最高为落雁峰,据说由于山太高,大雁到这里也飞不过去,必须在此歇息,故取此名。
华山是五岳中最年轻的山脉,据说地质部门年观测,目前它还在继续增高。
登上太华绝顶,顿感天近咫尺,星斗可摘。举目环视,群山起伏,苍苍莽莽,黄河渭水如丝如缕,漠漠平原如帛如绵,尽收眼底,使人真正领略华山高峻雄伟的博大气势,享受如临天界、如履浮云的神奇情趣。
落雁峰南侧是千丈绝壁,直立如削,下临一断层深壑,与三公山(三个峰头矗立一长方形巨石)、三凤山(秀美若凤)隔壑相望。
远眺西峰,石叶如莲瓣覆盖峰颠,阳光下山峰更显挺拔峻秀。
年10月8日,一代武侠大师金庸先生来华山,与北大教授严家炎、“巴蜀鬼才”魏明伦、“武侠导演”张纪中、编剧杨争光、“北大醉侠”孔庆东在华山坐而论剑。金庸先生一生先后完成“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等14部小说,在华人世界影响深远。作为金庸先生的武侠拥趸,当然得在“华山论剑”处留影。
下了落雁峰往东是松桧峰,峰上有座金天宫,是华山主峰上祭祀华山神的主庙。华山是中国道教最早的发祥地之一,道教文化在华山源远流长,金天宫是华山道教宫观中最著名的一座建筑,因专门为供奉白帝,故此建筑也称白帝祠。
金天宫始建于明朝,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都曾修葺过。周围有大片松林,枝高叶茂,配上林间小道,景色非常优美,适合于悠然踱步。
华山松是华山景观中一道风景线,苍苍莽莽、成林成海、挺拔雄壮、高大伟岸。
华山迎客松。
绝壁挂松。
华山松。
油松,虬枝盘曲。
出金天宫前往南天门,紧挨山谷旁一条狭窄、低矮的下行道只容一人行走,一美女停下为父子拍照,后面的行人“被迫”观看。
从下行山谷道出来之处,是遥望东峰的绝妙地。
东峰海拔米,是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东得名。峰顶有一平台,居高临险,视野开阔,是著名的观日出的地方,人称朝阳台,东峰也因之被称为朝阳峰。
在东峰半山腰之侧,一座窄仅盈丈、四周孤峭的小山头上有座“博台”,也叫下棋亭,亭内石桌上有棋局,据说是赵匡胤输华山的残局,至今千年仍然无解。
相传汉武帝时,卫叔卿修道于华山,武帝命使臣及其子度世到华山去召还,见叔卿与几个人博戏于石上,因而名为“博台”。又传说,赵匡胤为感谢华山道士指导,做官后来华山寻找此人。遇见道士陈抟,见有棋盘棋子放置于桌上,便打赌下棋,第一盘结束后,二人便来到此处继续下棋,两盘棋赵匡胤便输光了所带钱物,第三盘又把华山给输了,所以有“自古华山不纳粮,皇帝老子管不住”的说法。来为纪念此事,后人就在这里建一铁亭。文革时期铁亭被毁。年,在原处又建造一石亭,白石配绿树,更加美观。亭中有一石桌,桌上有当年赵匡胤与陈抟下棋时的残局,桌旁有四个石凳。
再往东走,便到了南天门。
南天门景点最有看点的要数长空栈道了,位于南峰东侧山腰。
长空栈道华山派第一代宗师元代高道贺志真为远离尘世静修成仙,在万仞绝壁上镶嵌石钉搭木椽而筑,被称为华山著名险道之首。栈道分三段:南天门石坊至朝元洞西,路依崖凿出,长20米,宽二尺许,为上段;折而下,崖隙横贯铁棍,形如凌空悬梯,游人须挽索逐级而下,称之“鸡下架”,是为中段;再西折为下段,筑路者在峭壁上凿出石孔,楔进石桩,石桩之间架木椽三根,游人至此,须面壁贴腹,脚踏木椽横向移动前行。
长空栈道不是登山的必经之道,只是古人为勇敢者搭铺的一处超越自然,战胜自我的挑战地。站在上面,下临深渊,叫人心惊胆颤,走在上面令人魂飞魄荡。尽管如此,古往今来,历险探胜者仍源源不断地身临其境。
游览了西峰,翻过了南峰,最后一站是北峰。
在东峰、南峰、北峰三峰口有座城楼般石拱门,便是金锁关。金锁关北接五云峰,南控华山主峰,东西两侧壑深千丈,关前仅有一米长的台阶石径。
关内关外登山路两侧铁索上情侣锁、平安锁,重重叠叠,红绳彩线迎风摇曳,不失为关前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登临金锁关,似乎有脚踩万山的感觉。环顾四周,古松苍翠,奇松异石,祥云环绕,风光迤丽。
回头望这边一块石头,叫锦鸡守玉函。相传,华山有个道士阴长生把点石成金的秘诀放在玉函里。派锦鸡来把守,天长日久,鸡和玉函就化成石头,现在匣盖与体虽已错落,但却没人能挪动它,所以,也就没有人知道点石成金的秘诀了
从金锁关往下走是条陡坡狭窄梯道,所有人的脚步一下子慢了下来。
前面一堵峭壁,仿佛一个巨大的手掌,这便是“关中八景”第一景——华岳仙掌。
相传,山西首阳山和华山相连,黄河水流到此,被山脉阻挡,造成水灾泛滥,民不聊生。河神巨灵脚蹬首阳山,手推华山,将两山推开一条峡谷,黄河水便向东奔腾而去,拯救了万民。巨灵神的手掌便留在这块峭壁上,人称“华岳仙掌”。
穿过华岳仙掌,五云峰有个观景平台,是远眺北峰的最佳位置。
北峰海拔米,为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北得名。
北峰峰腰树木葱郁,秀气充盈,是登临东峰、南峰、西峰、中峰的要冲,高虽不及其他四峰,但山势险峻非常,三面绝壁,只有一条山岭通向南面,形势十分险要,是易守难攻之地,“智取华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下图中的黑瓦房是北峰饭店,据说是华山山上条件较好的宾馆之一。
北峰右前方那座峰叫公主峰。
相传,汉元帝刘爽的女儿南阳公主,曾在此修道,东汉末年,外戚王莽专权,南阳公主厌倦争争杀杀的宫廷生活,便叫其夫王咸一起来华山修道,王咸不从,公主便只身一人来华山公主峰。等到王咸在朝中吃尽明争暗斗的苦头后,来华山寻找公主,在这里只找到公主的一只绣花鞋,俯身去拾,鞋已化为这座大山。
下五云峰往北行,有一条连接北峰与东南西三峰的唯一通道,岭脊如刃,两侧空绝,岭呈苍黑色,势若游龙,即华山著名险道之一——苍龙岭。
相传,唐代元和十四年(公元年),宪宗遣吏到凤翔迎佛骨入宫,韩愈阻谏,得罪宪宗,欲置他于死地,后来经百官求情,被贬为潮州刺史。到第二年夏,韩愈在赴任途中登华山,曾在西峰等地方留下了诗篇。但下到苍龙岭时,因畏惧其险峻,又慨官场之残酷,自己失意,而放声痛哭,将所带诗书抛向山下,并写下遗书与家人诀别,华阴县令知道后亲自带人接他,这才下得山来。岭上刻有“韩退之投书处”六个大字。
苍龙岭岭脊上、下高差约米。据说在唐代以前,此路初通,仅凿石窝,两边并未加栏,登岭多是爬行,如骑龙背。到了明代,这里虽比唐代好些,但仍然很危险。解放后,年,将原岭鱼脊形凿平加栏,年,又继续下凿,才将岭道拓宽。现在游人至此便不觉有多危险了。
上上下下攀爬,兜兜转转前行,来到了御道。
相传,汉武帝刘彻和唐玄宗李隆基,曾来华山由此上主峰,所以称之为“御道”。汉、唐两位天子游山时,地方官员为了圣驾的安全,就在道旁设置石栏,并且用帷幔遮护,以保天子通过。
华山以石著名,每一处奇石都有一个美丽而动人的传说。前有一过了擦耳崖,一岩如茂石矗立,四周无依,形如斩块,大有一触即崩之势。看介绍说是叫“日月岩”,左边是“日”,右边是“月”,并有“云天弧光”四个字。相传武则天当年上华山走这里,看到这两块形似日月的石头,就别出心裁地给自个儿的字号创造了一个“瞾”字,因为这两块奇石上顶青天,下临空谷,唯我独尊,是光明与权威的象征。
走至一叉路口,选择北峰顶方向,向左侧走就是走“天梯”,也是华山著名的险道之一。“天梯”的梯路是开凿在直立如削的岩石上,倾斜度几乎为90度,垂直上下,犹如从天上掉下的一个梯子。
继续向北峰顶走去,有条名为“擦耳崖”的险道,其一面是向外凸出的悬崖绝壁,一边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过去擦耳崖未修整时,需身体紧贴崖壁慢慢侧身而过,道路紧仄之处更是岩壁擦耳,所以名擦耳崖。但现在擦耳崖的道路已修整,宽处可走两人。我们走过去了才知道已过了华山险道之一的擦耳崖。
已是下午5点,山下的同伴已在催促我们下山,便草草结束行程,留待下次再攀登北峰峰顶。
此时的北峰索道站里相当拥挤,等候着乘坐索道下山。从索道旁的小路走下山,就是有名的“智取华山路”。
从索道箱中观望华山美丽奇妙的风光。
年国民党残部想借华山北峰之险负隅顽抗,解放军在老乡指点下,用竹杜和绳子等工具从绝境处登上北峰,从而全歼华山守敌。现在在悬崖峭壁上修凿出的“智取华山路”,基本以当年解放华山侦察分队勇士们经过的原路为路线,全长2公里左右,约级台阶。游人可以从黄甫峪的索道站开始登山,沿“智取华山路”直通华山北峰。
攀登华山,看的是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象,体会的是华山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武侠文化、神话传说,以及建筑、书法艺术等传统文化。
华山以其峻峭吸引了无数游览者。山上的观、院、亭、阁、皆依山势而建,一山飞峙,恰似空中楼阁,而且有古松相映,更是别具一格。只有亲自徒步攀爬山峰,走过山上的险道,再登上极顶,举目四眺,观赏与奇险相映相衍的秀美山姿,方有险踩脚下、豪气顿生之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