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做法及启示

我市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源头分类,健全运行机制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上海市作为全国第一个强制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城市,采取“闭环处理”、智能卡、一网统管等模式,节约了运输成本,提高了资源化利用效率,具有借鉴意义。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高位推动,全程管控,系统推进。上海推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四套班子合力抓、合纵连横系统抓”模式,把垃圾分类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先后出台实施垃圾综合治理方案、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成立市级联席会议,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针对垃圾分类涉及环节多、管理链条长的特点,上海在前、中、末端齐发力、共推进,构建起环环相扣的管理体系。前端强制分类。采取“定时定点为主、楼层设桶为辅和“分类可积分、积分可兑换、兑换可获益”的模式,完善激励措施,促进市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中端完善设施。全面规范生活垃圾分类各环节标识和作业管理,建成湿垃圾、干垃圾、有害垃圾等分类清晰的清运系统,坚决杜绝混装混运。改造中转设施,重构可回收物专项收运系统,初步形成“两网融合”“点、站、场”回收利用体系。末端加大投人。截至年6月,上海已完成2.1万个分类投放点规范化改造,道路废物箱设置数量优化调整至4.1万余个;累计配置湿垃圾车辆、干垃圾车辆、有害垃圾车99辆、可回收物回收车辆;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1.5万余个、中转站个、集散场10个;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处置总能力达吨/日。

(二)强化宣传,耳目所及,无处不在。垃圾分类难,难在第一关,居民是否愿意按要求去“分”。在上海,垃圾分类宣传铺天盖地。社会协同。把垃圾分类纳入基层党组织工作职责,形成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居委协调、物业参与“四位一体”工作格局,将“垃圾分类+”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整区推进”。媒体宣传。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和媒体通气会,加强政策解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fengzx.com/ftrq/138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