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陇东学院刘瑞明教授考证,对于周幽王和宠妃褒姒点燃烽火戏弄诸侯一事,周族的发祥地———庆阳人民为了借以怀念先祖的圣明,贬斥幽王的昏庸,发挥其教育的现实针对性,就对它来了一个故事新编。把它放在了当时非常荒凉还没有名字的今日西峰这个地方,于是,这地方就有了“戏烽”之名。天长日久,淡化或丢失了褒姒以烽火为戏的具体事件,被人写成“西峰”两个字。“西峰”一名来源于褒姒“戏峰”,这则是周后裔对先祖的另外一种怀念形式。
庆城县县城北关人称“皇城”,其名字就是从周后裔怀念先祖的历史事件中得来的。周王朝对庆城的不窋陵墓每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为了祭祀的方便,在庆城北关修建了“周禘行宫”,供周王朝各代帝王祭祖时临时居住。因为庆城北关有“周禘行宫”,所以后人把庆城北关称为“皇城”。
据史料记载,周先祖共有十二位王生活在庆阳,他们励精图治,辛勤创业,建立了赫赫功绩。周先祖在庆阳生活的重大事件在地名中都有反映。
周老王斩龙脉的故事在庆阳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由此产生的庆城县县城南面的斩山湾、染河川和马莲河等地名。与此事相关的还有许多地名。如华池县柔远镇的“土疙瘩坪”和环县车道乡的“石头崾岘”、罗川乡的“大、小罗山”、虎洞乡的“钯子山”等。
周老王鞠陶是周族来到庆阳后的第二代首领,据说他无论出巡还是出征,总是骑着一匹白马,因此,在庆阳留下了许多关于白马的地名.
周老王降服白马的川道称为“白马川”。周老王骑着这匹白马,访贫问苦,抚恤百姓,为民解困。他的白马在庄中盘旋不肯离去,救下上吊自杀的年轻媳妇的村庄就叫“旋马湾”,后来写作“玄马”。白马奋起神威,向拦路的巨石蹬去,从而出现一条宽阔的石砭路。由于神马蹬石时用力过猛,一只马蹬甩落在砭上,于是有了“马蹬砭”、“马蹬原”的地名。
白马在河边帮助人们降服野马,既保护了庄稼,又增添了家畜,使这里的经济渐渐繁荣起来,因此有了“马河”的名称。为解除水质咸涩之苦,白马刨沙找泉,这泉就叫“白马泉”。自从有了白马泉,既便利了人们饮水,又给下游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人们为感念白马之功,将这条小河叫做“白马河”,将白马河流经的川道叫做“白马川”。
解放后,当地设立乡政府,便沿用传统称呼,叫做“白马乡”。此外,贾桥、打扮梁、走马梁、教场坪、走马城、悦乐等地名的来历都与周老王鞠陶和他的白马有关。
公刘是周先祖在庆阳的第三代领袖,他出生在庆城县樊老庄村,所以此村也叫公刘庄。公刘为了拓展周族的疆域,南迁宁县,在庙嘴坪建立了豳国,于是在宁县就有了关于豳国的地名。
南亩,这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地名便是其中一个。南亩一词最早见于《诗经》,今天的平子镇有南亩袁家、南亩贾家、南亩陈家等地名。
宁县的九龙川、九龙河名字的来历也与公刘在宁县一带创建古豳国有关。公刘在今宁县的庙嘴坪建立豳国后,豳国先后经历了十个王,除古公亶父南迁外,其余九人都生活、任职在宁县,并且也死在宁县。
这九个王死后,都埋在宁县城东的川里,于是这条川就叫“九陵川”。天长日久,人们将九陵川改口叫成了“九龙川”。关于先周九个王埋在九龙川一事,宋人乐史在其编撰的《太平寰宇记》中以“川中有九堆似陵”作了记载。
周先祖在庆阳除了建功立业外,其生活也有专横、荒淫、内乱等不光彩的一面,这些在盘客、岘头、生王、形赤、卧龙台、兴隆山、洗龙池、晾龙台、桑梨塬等地名中均有反映。
地名,是先周后裔怀念先祖的历史见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