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02
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
——西峰区推进产业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盘小美马志尧在显胜乡陇东滑雪场,滑雪爱好者乐享冰雪运动带来的速度与激情;在彭原镇鄢旗坳村草莓棚里,游人体验采摘乐趣;在后官寨镇东坪村鑫福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育肥猪膘肥体壮……时下,在西峰乡村,一个个产业基地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推动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主导产业奏响“富民曲”近日,在西峰区温泉镇刘店村恒丰源苹果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人们忙着分拣、包装苹果,现场一派繁忙。为了带动当地果业发展,恒丰源苹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用药、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六统一”模式,吸纳周边名农户入社,建设标准化园区,推广科学种植技术,打造绿色专业品牌。目前,该合作社共有国家绿色认证苹果基地面积亩,在北京、福建、成都、云南等地设立了高端苹果销售平台,其中福建43家超市签订常年供货协议,年供货量达吨,并在京东、淘宝、域农网等多个电商平台线上销售。全年带动富余劳动力余名,带领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产业是致富之源。西峰区持续强化产业培育,做大做强生猪、果品两大主导产业。依托正大集团,吸纳全区产业配股资金和村集体发展资金,建设“+”标准化生猪养殖场;以居立果业为龙头,成立苹果产业发展联合体,打造苹果产业集群,推动樱桃向设施化、智能能化方向发展,开办樱桃采摘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衍生农业产业文化产品,实现果品产业全价值链、全产业链。目前,全区共建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个,建设“+”标准化生猪养殖单元个,打造30个苹果重点村,苹果挂果园累计达到14.86万亩,樱桃栽植面积达到亩,农民人均果品产业纯收入达到元。产销对接拓宽增收渠道“这几年,我在家里养鸡,还开了磨坊和油坊,平时把面粉、菜籽油和土鸡、鸡蛋等农产品放到扶贫车间卖,今年光菜籽油就卖了斤,净赚元。”元旦前夕,董志镇廖坳村脱贫户冯天荣告诉笔者,自从村里建起了扶贫车间,农产品有了销路,他的腰包也越来越鼓。廖坳村第一书记杨军介绍,廖坳村由村“两委”牵头成立庆阳精艺民俗手工制作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扶贫车间,引导群众发展种养殖业,并收集各类农副产品,由村办合作社进行统一销售。“我们对接企业,签订销售协议,帮扶干部通过朋友圈等帮助农户推销农副产品。扶贫车间的成立,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强了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杨军说。为破解销售渠道窄、产品卖不上价等产业发展瓶颈,西峰区不断拓宽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组织中庆公司、益翔药业、恒丰源合作社等56家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参与线上线下销售,积极参加陕西农副食品销售商会庆阳考察会、西峰区庆祝农民丰收节农产品展销会等节会,宣传推介农特产品。年,累计向上海、广东、湖南等省市发送麒麟西瓜、甜瓜等特色瓜菜多吨,经济效益达到万元以上。通过直播带货、线上交易,累计销售苹果、小米、西甜瓜等特色农产品21万单,实现销售收入万元,组织倡导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优先购买扶贫产品57.43万元。盘活资源壮大集体经济近几年,毛寺村依托黑老锅冰窟等自然资源,实施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乡村旅游“样板村”建设项目等,精心打造陇东冰雪基地、乡愁记忆馆、毛寺古街等特色景点。吸纳贫困户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入股集体合作社,建设生态观光采摘园,形成了“春可赏花、夏可避暑、秋可采摘、冬可滑雪”的全天候四季旅游模式。同时,成立庆阳毛寺黑老锅旅游开发公司,对黑老锅冰窟景区、毛寺生态观光采摘园、黑老锅生态油料加工厂等集体经济资产进行一体化运营,每年为贫困户分红10.8万元,为村级集体经济分红16.2万元。在推进产业扶贫中,西峰区依托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三变改革成果,最大限度盘活集体资产资源,投入村集体发展基金,引导各村按照“宜林则林,宜牲则畜,宜菜则菜,宜游则游”原则,培育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激发农村发展活力。西峰区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抓手,鼓励村“两委”班子及回乡创业青年、退伍军人建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在15个贫困村树立一批运行规范的先进典型村办合作社,推广“+”“村社合一”产业化扶贫模式,将村集体土地、资金、资产资源量化入股,吸纳贫困户以多种方式入股抱团,带动村民发展富民产业。目前,西峰区15个贫困村至少有1项主导产业,共有合作社家,实现贫困村合作社种养产业全覆盖,建档立卡户全部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占比达到%。责任编辑:赵芳芳
编辑:高岩
时政、社会、生活、文化
在这里我们共同掌握西峰发展脉搏
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