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建伟不是教育的教育

不是教育的教育

齐建伟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我的长辈和亲友中没有人做教师,没有人懂教育。但是,不懂教育的他们,却以勤劳、善良、宽厚的品格无声地熏陶了我,为我奠定了做人的基础,让我能够自由的成长。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爷爷的影响

如今的我,已过而立之年,做团结小学的校长,深感责任重大。从语文教师、班主任、教务副主任、教务主任、副校长,再到校长……似水流年,15年的教育历程,让自己不断成熟、内敛。随着阅历的增加,面对工作中一些新的挑战,我越来越多地审问自己一些原本不曾思考的问题,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该做怎样的校长,办什么样的学校?把师生带往何处?

当想到这些问题时,有时感到迷茫和困惑,我总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生命中遇到的人和事。

在家庭中,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爷爷。爷爷上过学堂,听说也没有怎样完整地读过多少书,但是因为能提笔写字、又打得一手的好算盘,后来在农业社大队部当了会计。年轻的爷爷,可谓是捡了一份轻省且很体面的工作。当爷爷讲起那段往事时,总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和自豪。后来,包产到户、落实承包制,爷爷又当了我们村的村长,经常给人详说事理,遇到红白喜事总管自然非他莫属,是农村里那种颇受人尊敬的明白人。

我小时候一直和爷爷奶奶睡在一起,记得地坑院上面有三间土坯房,房内隔了单间,我和爷爷奶奶住在单间,剩下两间是马房。马房一头养了一匹枣红色的老马,马槽与隔墙中间堆放了喂马的草料和一具有些年龄的铡刀。每天傍晚帮爷爷压铡背给老马铡草是我的必修课,这匹老马也是我们家的主要劳力,每到农耕季节,爷爷便早早的起床,天刚蒙蒙亮就牵马套犁耕地去了。那三间土坯房后来回填地坑院的时候被拆掉了,每每想起那个土房子,奶奶那个曾经藏着国光苹果和香蕉梨的黑箱子里散发出的水果香味仍是那样诱人心脾;爷爷的旱烟袋呛人的烟味似乎还能清晰地嗅到;马槽边青草味和老马的味道夹杂在一起,我无法言状,但我清晰地记得这难忘的味道。

八岁那年,我已经上二年级了,爷爷经常让我习字,对于习字方法,他自然没有太多见解,但是对习字的重要性,从他的眼神里我总能感觉到。我家保留着祖上留下来的家谱,这个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没有被毁掉的家谱是我的四祖太爷亲手撰写的。四祖太爷是一位贡生,是我们祖上最有才学的人,据说当时别人经过四祖太爷府上时,都要落马下轿。四祖太爷的毛笔字浑朴遒劲,爷爷把这本家谱视为珍宝,用蓝布包裹了很多层,锁在他的黑柜子里。每次坐在土炕上,戴着老花镜用苍老的嗓音讲过去的事情,我们都非常喜欢听。爷爷在逢年过节时,总是喜欢读家谱的序言,欣赏点评着毛笔字,讲过去的故事。

记得爷爷前往乡镇赶集,骑着红旗牌老式加重自行车,来回二十公里路,自行车头上挎着一个蓝灰色的革布手提包,上面写着“为人民服务”的字样。赶集归来,粗糙的大手从包包里取出了几个用麻纸包裹的油糕,我们姊妹几个一人一个,然后拿出一支小楷毛笔,他说供销社里有我的一个叔父在售货,特意为我挑了一支质量最好的毛笔,并嘱咐我练好小楷字,让老师为我多打几个红圈圈。

爷爷不懂教育,更不会表达教育。但是他不经意间表达出对文化人的尊重和对知识的尊重,却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个幼稚的生命,播下了挚爱知识、挚爱文化的种子。

对一个人而言,情感的种子总是播下得越早越好。

师者的印象

曾记得我在庆丰小学读书时,学校条件还比较简陋,教师的学历比现在也差远了,但有几名教师对我的生命成长有着深刻影响。

我上一年级时,语文老师叫齐仲学,是个老年教师,记忆中他的脸上总是那一副严肃的神情,教我们识字总是一笔一划,规整到位,尤其是对书写潦草的学生总是严格管教,因此一名严师的形象便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但是严师还有其和蔼的一面。不知为什么童年时的冬天总是格外的“冷”,北风凌冽,大雪阻隔上学的道路,雪厚的总是漫过膝盖,精身子穿个棉袄,北风总是从身下往上钻,冻得人实在受不了,手冻肿,耳冻烂,清鼻总是流个不停。但是每个冬天的早晨,推开教室的门,那个煤块子垒起的火盆烧得通红,我们都围上去先暖暖手。这个时候,老齐老师早已搭好火盆后在讲桌上那个煤油灯下备课了。

不幸的是,齐老师病了,没过几天就听到了他去世的消息,让我记忆尤为深刻的是全校学生在庆丰街道两条大路上列队站立,低头默哀,送别齐老师的灵柩。我偷偷地抬头看了一眼被红色党旗盖着的棺材……只听见大人们的痛哭声和身边小伙伴啜泣的声音。长大后才知道,他是得了脑出血而离世的,那时候我一年级还没有读完。

齐仲学老师使我脑海中第一次对“先生”这个形象有了概念。先生就是教学生识字,教学生生活。列队目送他离去时,我才知道“先生”是如此受人尊重。后来我也做了所谓的“老师”。我想,之所以选择当教师,无论从家人还是我自己的心里,除了养家糊口之外,还有想受到被人尊重的想法存在。这个严谨和蔼的师者形象,其实在那个幼小的心灵深处,已经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齐老师是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的,但是他搭火盆时的亲切,教识字时的严格,却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个幼稚的生命,他离去之后的庄严肃穆,在一个幼小的生命里播下了挚爱知识、尊重先生的种子。

今天作为校长,我似乎明白了,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真善美的种子总是播下得越早越好。

鼓励的力量

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来了一位师范毕业英姿勃发的男教师,他叫齐天和。让我们最敬佩他的理由是,他是第一个教我们讲普通话的老师,还经常拿着他在师范学习生活时的影集给我们讲师范的故事。我当时对齐老师敬佩得五体投地。过元旦时,齐老师遴选了我和齐明霞主持元旦班级联欢会。为了说好主持词,齐老师反复纠正我读“新春啊,新春”这一句中“春”字前鼻音的发音方法。后来我不但“完美”地主持了元旦联欢,还有了帮助老师在蜡板上刻试题,以及拿着老师的参考书给同学在黑板上抄作业的光荣使命。老师还经常给我说一些鼓励的话,这些话会让我一连兴奋好几天,尤其是那充满期望的眼神,更让我感受到了力量。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别人的认同,尤其是来自师长的褒奖,会对一切充满自信。一时间,我眼前的路似乎一下子宽阔起来、亮堂起来,甚至做梦都想成为一名教师。

后来在五年级时,得到了一次意外的奖励,校长领两名优秀的少先队员赴延安参观学习,当时拓治荣校长领了六年级的齐仲静和五年级的我,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走出西峰。当时拿了13块钱,背了7个鸡蛋,光荣地跟着校长游了宝塔山,看了杨家岭。那种长大成人的感觉让我年幼的心灵感到十分骄傲和快活。我越发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力求勤奋、踏实,表现优秀。

现在想来,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区聘教师的日子

年,中师毕业,20岁的毛头小子,带着对师范学生时代的留恋,步入大千世界,同时带着对教育工作的美好憧憬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人事制度改革,中师毕业保分配,拥有“铁饭碗”的人事制度遭到了挑战,我便赶上了这样的时机。

对届、届的毕业生与年10月进行了第一次考试录取,在多名考生中,共招录小学教师20名,我以第26名的成绩名落孙山。随后便在庆阳剧院参加了由全区教育人事部门领导出席的动员大会,这次大会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核心的主题便是区聘制的施行。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前往各中小学应聘,聘任后由区级财政拨付每月元的区聘工资,当时我已取得了大专学历,工资为元。既然要做教师,我认为大男孩选择初中还是较好一些。元月20日那天,大雪纷飞,道路冰封,我花了50元钱租用了一辆出租车,从西峰到什社,参加了什中的教师招聘会,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聘用,成为一名正式的区聘教师。4年第二次考录考试中,我以第4名的成绩被考录转正,成为一名正式在编的人民教师,4年10月领到了第一次正式教师工资元。

什社中学4年一次聘用了16名大中专毕业生,一群满腔热情的年轻人,一群心地单纯,有着共同爱好和价值追求的年轻人,没有功利追程,走在一起互相激发,互相启迪,互相点燃,抱团取暖,在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情况下,将所有激情化作工作的动力。教学中有使不完的劲儿,工作之余常和学生在一起,与孩子们打篮球,带全班学生远足拉练,违规将学生带出校门到油菜花地里上写作课,晚上到学生租住户查夜,周末还带身强力壮的男孩子回到我家帮我搬玉米棒,这种生活单纯,但很快乐。

而对区聘教师的艰难处境,年青人却表现出了对教育的激情和梦想、探索与实践。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们也迎来了我市新课改的起初,新教育带来了一片生机,也给年轻人的教育心灵播撒了火种。热爱学习的我主动请缨参加课改培训。回校后掀起了课改实践。同时借阅蒋主任的《师道》,杨校长的《人民教育》,室友魏小东带计算机课,给我提供方便让我到电脑室上网,在网上学习了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随后积极组织我班的任课教师成立了“洋思实践班”,之所以想这样做,也是因为我班的任课教师大多都是年轻人。洋思实践班还定期召开言谈会,我的语文教学四项基础工程就形成于此。记得一次中考过后,我们班的多门成绩名列前茅,我主持召开质量分析会之后,请大家吃了一顿庆功宴,花去了元,整整是我工资的2/3啊。当时的什社中学抓住了发展机遇,实现了“什中崛起”的梦想,全校上下正义之气、学习之风盛行,年轻人在充满正能量的圈子里,逐渐砺炼,成熟起来,如今都成为西峰乃至庆阳教育的中流砥柱。

现在想来,青年时期的工作环境至关重要,能受到正能量的影响,追求进步,追求高尚,追求梦想,成为一个人、一群人的梦想时,大环境影响了年轻人的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积极行为也改变了自我的人生命运。特殊时期的经历和朋友群体更是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大家相聚在一起,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支撑着,虽然个性不同,但却自觉地学会了彼此包容,学会了互相欣赏,学会了和谐相处。每个朋友都说对方的镜子,每个朋友都说对方的老师,相处的过程就是共同成长的过程。

对于一个年青的生命,这不就是最好、最自然的教育吗?

教育人生的导师

人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同事的引领作用是巨大的,但除了朋友给青年时期的我带来深刻影响外,还有三位领导,他们就是王永峰、杨德、李建忠,他们都是我教育工作中的师之辈。

王永峰时任什社中学校长,后因治校有方自年任西峰区教育局副局长至今。王校长身在基层,但从来不迷信权威,思维的触角总是喜欢向教育的前沿领域延伸。不管干什么都充满自信。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方法总比困难多”。他任校长期间,经历了教师聘任的人事制度改革,结构工资的聘任制改革,还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还曾带领教师集体购房。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里,一所农村完中在艰难中实现了蜕变,变得强大。我的印象中,无论遇到什么棘手的问题,他总能想出点子,哪怕绕几个圈子,也会把事情处理得妥妥当当。他教导我们时,经常用历史人物的成败是非类比,总让我们豁然。他的领导艺术和治校之道与他是历史老师也有关系吧,看问题总是长远一些,解决问题总是讲究辩证,这就是领导艺术。

每当我已经进入梦乡后,校长经常叫我到其办公室,问我对学校工作中一些事件的认识,偶尔也找一些教育话题让我谈认识,那时我常被搞得摸不着头脑,但校长还总是鼓励说我有思想。后来我在校长的推荐下担任了教务副主任,那是6年12月30日的文件决定,我工作刚刚满四年,在随后的工作中,他经常给我讲一名教务主任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还拿出他十几年前的工作笔记给我看,这样的教导经常持续到深夜。今天想起来,在教育人生中能遇到这样的导师也是十分幸运了。

杨德校长是一个书卷气较浓的人,饱读四书五经,学识通达中外,极易接受新事物。印象最深的是大嘴巴杨校长开会时常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讲起语文课来,博古论今、妙趣横生,常常受到师生的好评。在他的带领下,什中的语文教学水平在全区也是很有优势的,也在他的引领下,让我认识了钱梦龙、李镇西、于漪等语文名师,他对我讲一个教师心中要有自己的偶像。

李建忠比我年长一轮,我们同属狗,时任什社初中政教主任,我任政教干事,我们俩便组成了什中的政教处,开始了什中政教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建忠主任为人正直,热爱学习,干事有魄力,管理有力度。工作讲原则,在他那里没有管不下的学生,学生上学时,他站在旗杆下,学生放学时,他穿梭在校园中,巡视着校园的一切动向,很多新入学的学生还以为他是校长。在建忠主任身上总是有一股子钻劲儿和韧劲儿,由于干事爱较真,坚持原则,常遭到老师们以“偏执”来评价,他因爱学习、爱思考,工作中爱创新,他所包年级的工作常常出现新局面,在学校各项活动中总是异彩纷呈。由于工作业绩突出,个人有思想、有能力,被组织调任齐楼初中当校长,随后便产生了“齐楼现象”,齐楼初中便成了省内外一所知名的课改名校。

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同伴相互影响之外,一定要有那么一两位亦师亦友的长者,用他们的人格、用他们的智慧、用他们宽阔的胸襟、用他们那种对后生真诚的欣赏和尊重,来引领年轻人开始慢慢的人生之旅。

对一个成长中的生命来说,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正能量的朋友圈子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就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就不会消沉;和高雅的人在一起,你就不会低俗;和心胸开阔的人在一起,你就不会斤斤计较;和思想丰盈的人在一起,你定会聪颖智慧;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的生命喧闹起来,既有一个现实的圈子,也有一个虚拟的圈子,甚至虚拟的世界更加左右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尤其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fengzx.com/ftrq/10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