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
黄酒
念念不忘的乡愁
夏日的天空蓝得清澈舒展,山道旁的苍松翠柏,高大挺秀,绿得耀眼。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盘旋,翻过山一座又一座。驱车3个多小时,林深茂密处炊烟袅袅升起,心心念念的大洋西峰已在眼前。
纯朴的村民有的已端着饭碗在家门口边吃边与邻居拉家常;有的系着围裙翻晒自家腌制的农家小菜;也有的穿着沾有泥巴浮萍的高筒雨裤刚从茭白田回来……乡村宁静的田园风就这样扑面而来。
“谁家会做黄酒?”
当地村民用一口方言热情回应:“会,家家都会!”在西峰村,家家都有酿酒的好手艺,并且大多会藏几坛有年份的老酒。
刚从茭白田回来的村民陈天来还来不及换下高筒雨靴,端着饭碗热情地招呼我们到他家坐坐。“我母亲今年96岁了,去年还做了斤的黄酒。”陈天来的母亲麻月花听闻儿子的声音,慢悠悠地从家门口移步出来。陈天来用当地方言向母亲好一通解释。老人身板还算硬朗,就是听力不大好。老人拉住记者的手,笑得亲切又可爱。这位慈祥的老奶奶做了大半辈子黄酒,自23岁从永嘉嫁到大洋西峰后,每年至少要做斤的黄酒,需求量大的年份,做个来斤也是有的。
西峰村与永嘉县交界,距县城遥远。以前由于山高路远,村民们出门极不方便。为此,村民们能自己置办的东西就自己置办,特别是酒。即使是儿女们结婚时,他们也不愿意出去买喜酒,而是事先准备,早早地将酒贮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酿酒的手艺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并日渐娴熟。
在陈天来家的里屋,放置着七八坛10年以上的黄酒,具体十几年,陈天来和他的母亲都不记得了。黄酒坛的坛底,青苔晕了一地,坛身裹着时光的痕迹,与有些高低不平的泥土地诉说着岁月的更迭。只是老人反复交待,要留给外甥大喜时用,平日里,可万万不得开封。
这10年以上的黄酒到底长啥样?
味道又如何?
陈天来和邻居陈根长热心地介绍道:10年以上的黄酒舀出来就像蜂蜜一样,倒在碗里,轻轻一摇,碗边上就会沾有酒的颜色,有的偏蓝色,闻着特别香。30多年的酒,就很纯正了,颜色偏黑,喝起来口味特别软,香味特别浓。
在西峰村,村民们长时间存储下来的酒,除了为办喜事和造房子时请师傅用之外,还能用于养生,因为酒本来就有通经活血的作用。村里的女人坐月子,喝的也是自家酿的陈年黄酒,放入生姜和鸡蛋,炖着喝,活血还补身子。
“酒香不怕巷子深”,越来越多的人慕名来到西峰村,为的就是能亲口尝一尝有年份的黄酒。到西峰村喝过这种黄酒的人大多都会对它念念不忘。
那西峰黄酒到底有何
吸引人的特别之处呢?
陈天来自豪地说,那是因为他们有三个引以为傲的“与众不同”。
第一个与众不同就是米曲,这可是西峰黄酒的王牌。西峰的村民,做黄酒的第一步就是从做米曲开始,做米曲用的是早稻米,将米用凉水浸泡一天一夜,再放在蒸饭用的饭甑里蒸熟。米饭蒸好后,再倒出来冷却。在冷却的过程中,有经验的做酒者会用手试温:比如热了就及时用手摊开冷却,偏凉了又赶紧拢起,这样反复5到6次后,就平放置地板上,2到3天后,米饭上就会长出绿色的毛,等过了一周,毛越长越绿,这种米曲是最好的。
米曲做好以后,村民们会按照祖传的方法进行酿制。糯米和水的配比基本上能决定所酿的酒的质量。他们的经验是10斤糯米加10斤水,加3斤米曲,这样做出来的黄酒时间放置长,味道最好。
西峰村民酿酒用的水也是与众不同的。“我们都是用山上的山泉水,清澈甘甜,做出来的酒味道自然不一般。”村民们乐呵呵地道。
村民们说,要想将酒存放到10年以上,酿酒还只是第一步,贮存的地点和方法同样非常重要。这就是第三个与众不同了。
存放酒的地点必须是在老房子的底楼,要是放在楼上酒就会变酸。酒在存放过程中最怕的就是震动,所以他们一旦把酒放置好后,就很少再去摆弄,特别是炎热的夏季那更是动弹不得。村民们说,按照这样的方法做出来的酒经久弥香。
现在,西峰村的康庄公路直通村里,村民也大多种起了茭白,像村民陈天来就种了七八亩茭白,陈根长也种了四五亩,一年收入还不错。尽管物质生活条件好了,交通也方便了,但村民们做黄酒的习惯还未改变,30岁以上的村民大多还会做酒,特别是年长的村民,每年备些黄酒已成为他们生活的日常。每到做酒时节,香醇的黄酒味道萦绕着西峰,吸引了温州、丽水和本县的客人慕名而来,而西峰黄酒的名气也如该村的酒味一般,越久越香。
推荐阅读
·缙云县教育局关于年缙云中学录取公告·千鹦鸟舍成功摘牌国内首个鹦鹉主题花鸟乐园将落户缙云·低价药,医院为何会断档?壶镇市民反医院难买到·23年不懈追逃终于抓到了!
来源:全媒体记者夏霞/文通讯员李晓军朱礼平/图
监制:陈紫阳
编审:陈魁罗鹏飞
编辑:杜昭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请告诉我们
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