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西峰市 >> 西峰市名胜 >> 寻访西峰寺

寻访西峰寺

寻访西峰寺

余麟

已是阳春踏青的时节,正愁没个适合的去处,恰闻一位朋友建议:古田吉巷乡有座西峰寺,历史悠久,颇值得一探。我听后很是忐忑,生活在古田,也算虚长了40多年,却从未听说有这寺院的存在,它到底有何形胜抑或是文化蕴藉“颇值得一探”呢?

带着疑虑,我查阅了些相关资料,宋淳熙《三山志·卷第三十六·寺观类四》中载:西峰院,邵南里。开元元年()置。”序列古田第一,为本县历史最悠久的知名寺院。看来朋友的推荐似乎是有些根据的。

于是择日,携众朋友,请了位吉巷当地的村民为向导,驱车前往古刹。车队在吉巷兰溪村的一个路口左拐向西,直指西峰村。片刻,向导指着车窗外右前方说:“那就是了。”于是下车步行。我望见不远处隔溪有座山,山下的缓坡处有座寺院,想必那便是西峰寺了。

寺庙规模不大,两侧土墙的白灰已被风雨剥尽,正面红墙斑驳,顶部灰瓦暗淡,看着十分普通,寺外荒草荆丛围绕,在近处红云粉霞般烂漫的桃花反衬下,显得更加破旧了。“这庙估计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不如先看桃花吧。”我说着便转身想离去朋友一把将我拉回,说:“既来之,则安之。”于是闷闷而随行。

很快,我们走到一座石桥。向导说桥面的石板上刻有文字,大家拥簇着观看,我心头一阵涟漪,便挤入人堆一探究竟。桥面上的一条长石板上阴刻着:“嘉熙庚子十一月己丑建并五月己酉(创)广济龙宫”,这是南宋理宗年间的竣工纪念石碑。桥面刻石并不常见,我这下总算有了些许探古寻幽之感,心情好了不少。

“西峰寺”

我抬头望去,一座形制规整的寺庙呈现于眼前。走近一看,庙门宽厚,朱漆,门框为青砖所砌,门楣上有阳文横匾,日:“西峰寺”;门柱上有对联,曰:“几度沧桑礼佛仍礼,一径极乐修性在修”,极具佛家哲理。寺两边的红墙上各书四字:“求生净土”“利乐有情”。寺院两侧山墙高耸,呈凸字形,内侧抹白灰,质朴清雅,走进寺门,内有门亭,亭中有佛座,前后分别供奉大肚弥勒佛、韦驮菩萨,亭上方为歇山式屋顶,按官制为大夫级规格,屋檐向外舒展,正脊、垂脊末端鸱吻突起向上,搏风板内收,这是典型的唐代建筑屋顶特征“钩心斗角”啊!又见寺院以红、白、黑为主要色调,让我顿时品到了唐朝的味道,似乎有了穿越之感。

经过一番宏观细看,询问倾听,我对西峰寺有了个大约的了解。此寺原名西峰院,又称恬山寺,为唐僧人发超所创建,寺宇为唐代官造样式,虽经历代屡次重修,仍保持旧制。寺院坐西北,向东南,依西峰村西龙首形恬山而建。面积(现存)约平方米,长方形,面宽约7丈,进深约9丈。寺前有大片田园,这在风水学上称“有明堂”;再前则有一脉碧水如腰带绕行而过;寺院面向一座青山,山形似交椅,又似元宝此向此形,风水甚佳。

寺院主座大雄宝殿虽不若一些名刹那样宏伟,但观瞻之,却也颇能让人心生敞主殿大四扇,殿顶亦为高规格的重檐构造,正脊上有双龙戏珠彩塑。正厅前后均为佛堂前堂主供释迦牟尼佛、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佛,两侧供寺院护法伽蓝与菩提达摩后堂主供西方三圣。

不经意间,忽然发现前堂的殿梁上有两个构件,门簪!我心中惊异:这可是古代制品级的象征啊。转到后堂,发现也有,可见后堂原来也有扇大门,且后门附近有两个唐宋时期的方形门当,只是已移作了他用。门簪俗称户对,与门前两侧安放的门当合称“门当户对”。西峰寺虽小,处地虽偏,但品级却不低,这门簪让寺庙在其固有的威严上又增加了几分尊严。我想,假使古代的知州、县令路过此处,想进院烧香,怕也是不敢把轿抬进寺里的,只能下轿步行。很多寺庙都是没有门簪的,这下我可开了眼界了,算是此行又有了新发现。

我们请来寺院释圣重住持为我们讲说寺事。他说西峰寺在古代十分辉煌,不断受到皇恩赐赠,甚至到了民国,寺院还有大量财产,其中田产就有多亩。我为此感到惊讶:僧人修行于方外,本是四大皆空,竟拥有如此巨大财富,岂不有违常理?事实是古代很多帝王笃信佛教,对寺院多有厚爱,不仅分给固定田亩,还有各种临时性的赐赠,加以广大信众的福缘捐赠,使一些素有盛名的寺院财产不断增多,以至于富显一方,这也就不在话下了。

圣重住持说,西峰寺在历史上有挪动过位置,原址在现寺院西北约百米处的山坡上,因嫌风水不够好,于明朝天启六年()进行了了搬迁,重建之后,寺院风水上乘,可佑风调雨顺,田山大熟,并具有出官显贵之功能。僧人自不能考试做官,但佛门慈悲,于是西峰寺斥资在寺庙左侧兴建书楼,延请名士任教,招收远近学生读书,并以部分田产收入补贴师生,让其安心教、学。西峰寺此举为远近乡里培养了大量读书人,许多举人、秀才出自于此,据说还出过进士。我又不得不为此而惊叹。庙学,古已有之是指古代设于孔庙内的官方学校,而此等设在“本来无一物”的佛门净地之“庙学还真为鲜见,这也算是我此行的又一个新发现了。

当地的向导突然插了一句话,让我惊愕不已:“这寺里和尚以前允许吃肉!”和本是有清规戒律的,怎可以吃荤呢?”我问住持。住持不紧不慢地说:心向佛,戒心重于戒身”。我并不屑此言,但我想这也许是藏传佛数对南方佛教的重要影响难得一见的在此寺中的体现吧。大乘教法以度人为目的,自然有森严的戒律,而小乘教法以自度为目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也是可以有的。当然,他们只吃“三净肉”,只要是“未看见杀,未听见杀,非因我所杀”的肉,是不忌讳的。

一位来进香的老者告诉我们,寺里的佛很是灵验。他指着门亭中的韦驮像说“天下的韦驮像都是站着的,只有西峰寺的韦驮是坐着的。”我走近认真一看,果然如此甚感惊奇。老者说,当年康熙帝御驾亲征“清番”(扫除国外侵略势力)时,被番兵用骆驼阵围城,在危难时刻,西峰寺韦驮立像显灵,佛身飞驰边疆,救了康熙帝,并助其战胜外敌,康熙帝为谢其功德,特敕令重修西峰寺,再塑韦驮金身,并赐其以坐姿造像。可见此寺佛着实甚灵。

住持说,这寺院还有个特别之处,就是寺里的东西从来不会丢,因为菩萨灵验得很,其中有个例子:古时西峰寺有个和尚,偷了寺里大量银两,想趁夜色挑银逃走,结果才挑出门]几步,腿就摔断了,最后没办法得逞。

这些都只是传说故事,无从考证,但从西峰寺曾经有过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和长老决然的自信脸色看来,我似乎已然相信。

然而,西峰寺最让我惊佩的却是屡衰屡兴,屡圮屡修,代代相承。永不消亡的优良传统。此寺有诸多重修、重建的物证,已知的历史上大型修、建至少有北宋元丰元年()、南宋嘉定四年()的重修,明朝天启六年的重建,清朝咸丰(-)、民国四年()、新中国成立初()、改革开放后()的重修等寺内的石槽、石池、石白、铁钟,寺外用于铺路、铺桥的旧碑,都见证了西峰寺的历史兴衰。

不论世间沧海桑田,西峰僧众从未让这座古老的寺院随如刀的岁月摧残而消失,寺院从未断过香火,这正应验了寺门口那副对联:

“几度沧桑礼佛仍礼,

一径极乐修性在修。”

我想,这种坚持和执着,正是佛教信仰与修行的一种至高理念,更是一种出世的俗众们应该学习的宝贵精神。

我在西峰寺流连了许久,在朋友们的催促下,方才离去。

我感谢那位把我拉回西峰寺的朋友,更为有幸来此寺拜谒而窃喜。西峰寺的确有几分神秘。我想,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如未能至此一探,可能算是人生的遗憾吧。然而不可否认的,我在寺中着实“惊”了好几回,不论你到时是否也会“惊”然,西峰寺都确实“颇值得一探”!

来自临水古田

赞赏

长按







































哪家白癜风能治好
中科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fengzx.com/xfsms/8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