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西峰寺middot石江暉在桥西2

北京治白癜风什么医院好 http://m.39.net/pf/bdfyy/qsnbdf/
寻访西峰寺图文:石江暉

温馨提示:本文共计余字

庚子三月十六,晴。七点起床,饱餐。决定驱车探寻祁门西峰寺。高德导航显示六十公里,需要二个小时。八点左右出发,一路经国道,省道,乡道,不知名村路至港上村,一个乡野数家的小村落。然后,就是刚好两轮宽水泥小路。手机显示没有信号了,其时九点多钟。出村,才开始进山,我就后悔了。但是前进没有回头路,因为,根本没有地方掉头。溯溪而行,山路崎岖蜿蜒,一边悬崖急流深潭,一边犬牙凌厉峭壁。我将后视镜都给合拢了不敢打开,打开即可能被刮擦掉。蜗行缓缓,开的汗流夹背,近八公里山路,驶了一个多小时。一路偶有三二房屋,皆闭门无人。终于到了一个深山小水库尾巴处,一个三叉路口,终于,终于有地方可以掉头了。我将车置边停好。路口只有二户人家,其中一户有两位十岁左右女孩恰好在家。问了路,戴上帽子,只着衬衫,拿了手机,其它什么都没有带,沿着新造水泥路徒步上山。此路年才拓宽改造成水泥路,政府扶贫项目。上山不久转弯处,左侧山崖高悬一道二叠瀑布,连日晴天,水势不大。路旁一树叉上挂有块木板,手工书记“紫藤瀑”。瀑下青岩横侧,菖蒲丛生。马路跨涧是由一古桥改造成的现代桥梁,桥基仍是旧石,可知当年大桥气魄。辗转陡峭向上,俯瞰路下溪流有数个跌瀑,涛声隆隆,无路可下,旧时定是清幽名胜。再上行十多分钟,两山收夹为水口,中横一石砌古平桥,宽可车马。路侧立碑六通,四大二小,皆明清旧刻。再进,四山围合一盆地,见一村庄,这,就是西峰寺村了。一色夯土黄泥造法,祁门乡下七八十年代标准建筑,三二错落,大约有十户人家。手机显示海拔米。村旁沿溪古木森森,枯败杂乱。进,虬根老木丛树下又一古旧石砌平桥,桥中横石篆为楷体“雨中天”,阳光斑驳,审视不清,无法确认建造年代,看其字体风格,可能明代。过桥,横亘一道半身高,皆由小块鹅卵石砌成的数十米长古墙,墙体上下老树枯藤纵横,看样子至少已经废弃百年了,这应是当年山门围墙。古墙内数亩沙地,古寺址在焉。一片废墟,地基依稀。尚有残墙一道,百年枇杷树一株,丰茂依然。依山一排,有房五间。右侧为二座七八十年代砖瓦民居。左侧中间为新建大雄宝殿,两侧厢房。其余,都是菜地了。我正在寻找角度拍摄全景,最左侧厢房突然冒出一人:“阿弥陀佛!”洪亮饱满。有僧人?遥遥相望,双手合十:“阿弥陀佛!师父好。”抬头看,发现有二位僧人。一位年长的僧人正蹲在阶侧低首磨菜刀;一位络腮胡子僧人和我打招呼:“进来喝杯茶吧!”“谢谢师父!我就看看古寺。”“来了就不用急嘛,喝杯茶再看呀。”“那,好吧。”我走上台阶,走到大殿前道地。进殿。大殿新造,粗简开放。几尊泥塑菩萨亦是,应是这几年普通乡野村民塑制。像前神位,记有民国年号。我上香三支礼佛。胡子师父开始找公道杯,并打开厢房旁门。“来吧,喝喝我自己炒制的红茶。”脱鞋,进房。房间地板上薄薄的平铺着绿色新鲜茶叶,占据了三分之二的空间,一股淡淡的清香。小几旁,蒲团上,坐定。“这是我前段时间做好的红茶。采的是山里的野茶,自然阴干,呵呵,就拿炒菜的铁锅做的。你尝尝。”胡子师父厚眉黑浓,络腮花白,眼神清澈似儿童,语调平缓低沉,一尊罗汉相。边说边热杯,撮茶入盖碗,注水,滗入公道,分茶。入口,清香馥郁。“你闻闻。”师父将盖碗推我面前。幽幽花香。“好茶!”我赞叹。第二泡。一股浓稠的春天气息,花香果味,醇和浓郁,隐隐奶味。咽下后满口生津。“太赞了!”我忍不住发表意见。“呵呵,我和老和尚在后山采的百年老茶树叶,荒废己久,己是野茶。”“请问师父,听您口音不是皖南人?”“我从武夷山来。去年年底来的。今年都没下过山。”“那老和尚?”“他比我早,去年六月份来的吧!这山,这水,这茶,多好!我们就在这里清修。”第三泡候茶时间久一点。果香中带点苦味,苦而不涩不刺。“这一泡喝了,我们打坐一两个小时后嘴里依旧回甘生津呢。”“嗯嗯嗯!谢谢师父的好茶!打扰了!我好好参观古寺,要拍些照片…”我合十出房。门口,见到老和尚,问我:“打火机有吧?”“没有,我不抽烟。”“不抽烟?很好,很好。诺,拿着,去山上祖师前烧支香吧。”我接了打火机,谢过。从古寺左侧上山,探访卓锡亭。寺后皆竹林,有干枯小溪流道,溪边山路横铺青石板,虽然年久失修,但可知当年工程之巨,寺庙之宏。转至寺后山腰,万竹丛中,天光下泻,仰现一房,房后一树淡紫杜鹃正花开盛茂。万籁俱寂。我眼泪夺眶而出。拾阶而上。前门;中门;方形规矩院落墙址;庭院;横排三开间房,中间一屋近年新造。屋里新塑祖师像,和山下大殿诸像塑法同一。祖像后壁地上斜靠着一块青石匾:卓锡亭,道光甲申年物。祖像右侧地上放着一长锥形铁钟,锈蚀斑驳,恐是明清间物。庭中塔基尚存,两侧水池,长形大青石条驳岸。左侧院墙基尚有一碑,洪武年间物。山风习习。废墟一片。点香。敬供。我不由自主地大声发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依依不舍返回大殿。正值两位师父中餐供佛。春光正好,灼灼灿烂。大殿内外群蜂飞舞,巨大的嗡嗡声中佛音清劲,经诵宏正,起伏圆润,融合无间。我在殿外痴了。毕。老和尚邀请一起吃斋饭吧。我说不了,知道山上没店,早上吃的特饱。老和尚说:“有缘随缘。”我迟疑了一下,“那,那好吧。”脱屐,进厢房。三人品字围几盘坐。一盘菜一盘饭。菜:清炒冬笋青菜蕻黑豆;蒸米饭上有核桃仁和腰果。请老和尚先盛,盛毕推让后我盛了几勺饭,老和尚说要多吃点,于是三人分完。清淡蔬香,别有滋味。我先吃好,谢礼后出外洗碗。不多久两位师父也来洗碗了。老和尚说用阶前杂草拔几颗揉碎出汁用来洗碗即净。我诺诺。午阳下围寺转,看了寺侧砌于墙体的几块清碑,是保存完好的“奉宪、咨覆、橄行、遵照、勒石”五块石碑。尚有一块道光碑仆于地没有立起来。现在寺址,应该是清代移建于此。整个寺址近似圆形,左抄手大溪,右抄手小溪,二溪合汇于前从右边下注。四山合围,肚脐处为大殿,先贤大德选择的好风水。想去看传说中的摩崖石刻,两位师父皆道不知。于是去村里问讯。村址,即为明代以前大寺遗址,四山缓趾,宏大清旷,可惜地面已经不存任何遗迹了。时值茶季,众屋皆铁将军把门。寻到最里一家正在午餐,问清路线后返回寺外,见到胡子和尚在,于是邀请一起寻找。缘溪行,溪岸两侧皆是卵石垒坎,越数百米,完好无倾,旧时人力大工程。至寺右后山趾,有一单孔小平桥,亦卵石砌成,无桥名。道旁平整地儿也都是石头规矩垒坎,并有一道二三米高深沟引水工程遗址,可能是僧院?也可能是旧时水田。越过小溪,皆为坡地,坡上茶树低簇丛生。胡子师父拨叶细察,茶树根围粗大,皆是百年老树旧种矣。一路行进皆土坡,并无悬崖巨岩,及此,茶地内有一片乱山石壁。走近,看到一块凸起斜面岩体上三米高处依稀有凹凸。细察,果真。行草书律诗二首,有印几方,凹刻。左方石体平整,诗刻亦完整;右方石体有道道裂痕,故诗刻有湮。石花斑驳,刻划亦浅,光线不好,仰头草识,内容难辩。两诗似乎一人书写,书体文气,应是元明人笔迹。拍照数张作罢。该石左侧另有一块更大的平整石面,苍苔莽莽。可能也有诗文?我爬上爬下,忙碌了半个时辰,手脚划伤累累,只清理出左下角一点崖面,可惜好象没有人工刻痕。时间有限,只能放弃。溪边亦有平整阵石,草草寻觅,未果。思想既有文人题刻摩崖,定然不止一处,他日还要再寻。返寺途中,与胡子师父聊天,得知寺院前山坞里有历代僧人墓葬,部分有碑文,于是兴起,胡子师父说先回寺喝茶了再去罢。三人围几盘坐,边喝边聊。老和尚约六十来岁,清隽慈祥,言简意赅,自言从苏州来此。胡子和尚约五十岁,言本为湖南人。皆因佛门同道说起而前后来此清修。胡子师父上了一壶新制绿茶,古玉泌色,澹黄花芳,入口香幽新雅,清醇柔顺,感觉是稍微发酵过的,一问,果然。幽兰轻扬,八泡犹香。老和尚看到我,就说我是修行人相,说我能成道。真神唉。问我曾祖父名讳,我说叫瑶章先生,他立即说我祖上言行耿直率真,脾气不太好,遗传至我。我祖上五代行医的,祖先积德积福,也给了我一生平安。说我心地单纯光明,不通世事;很孝顺,但是不善言辞不懂表达。老和尚言我名字如果是辉字,则一生坎坷曲折,幸是晖字,一生安妥。期间胡子和尚又去另室抱来一褐色陶罐,打开,叫我拿出一撮近日新制红茶泡上,味同上午那茶,唇齿留香。我漫吟一首:茶诗一千首,身心更何有。若问有何心,且道无宗旨。老和尚又言及我家庭事业,林林总总。相谈甚欢,日已西斜。访墓之事,只能且待他日了。一晃三点,不舍告别。快步下山,风和日暖。回首西峰尖上,青空一朵白云。至岒下,见溪石间仆卧半截断桥,此应是旧年山洪冲毁之古桥了。上车,起动。稍微识路了,于是车子也开的较快了一点点。出山,过了几个村庄,突然几十条手机短消息蜂拥而来,原来,一天近六个小时手机都无信号呢。和家人报了平安,急驰回程。夕阳在怀,恍如梦幻。附:西峰寺,位于安徽省祁门县闪里镇港上村,处于崇山峻岭之中。现为黄山市市级文保单位。相传唐昭宗光化3年()五台僧人清素飞锡杖卓立其颠,邑人郑传为此建卓锡亭、西峰塔及寺院,并建有屋宇百余楹。“五百年前西峰寺,五百年后九华山”。自古流传这句徽谚,从《江南通志》中仍能得知:西峰寺在祁西百20里,上有铜鼎、铁笛、锡杖,唐五台僧所遗。清素僧住山十七年,于祐年入寂。宋时赐号“神惠永济禅师”。据《祁阊志》载:其舍利骨“藏于铜函,护以木匣”存于塔下。师尝作歌偈,有“文殊遣我来”之语。宋赐号神惠永清禅院,宋神宗熙宁改寿圣宝林,宋孝宗隆兴中改广福。宋宁宗嘉定间,郡守李浃奏加普佑二字。其额“上元宝林禅院”,为吴王杨行密所赐。今名西峰寺。清代时寺院重建。香火一直延续至文革被彻底荡平。后来陆续有人定居,渐成村落。现在,林间的残垣断壁让人仍然能感觉到当年的晨钟暮鼓。一座寺院竟然建有五座石桥,可以想见当年广刹的壮观。而今古树,古碑,古桥,摩崖石刻等遗址历历在目。宋人顾士龙有咏西峰寺诗云:“三十六溪清浅水,二十四重高下山。卓锡自无风雨厄,不然俗驾便须还。”

石江暉,字玄黙。號菩提子。常署飮山水房主人。煢涯齋主。更一樓主。青琅軒主。太希琴堂。會稽剡溪剡東人氏。卋居天台山菩提峰下。曾就學於金陵。錢唐。梁溪。現居四朙。

往期回顾:

素处以默/在桥西

云林雅集/在桥西

荏苒在衣·石江晖己亥冬季书法日课选/在桥西

无人影在水

己亥石江晖录金冬心诗书法小品集/在桥西

寥寥长风

石江晖己亥冬月新作画展/在桥西

谢谢观赏

歡迎關注「在橋西」

小编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fengzx.com/xfsfc/94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